1月9日晚是第一次见张小龙演讲,确切说是第一次见张小龙本人。广州的天气没有想象中那么温暖,在北京穿的衣服到了广州的夜间依然好使一点也不热。张小龙穿了一件套头衫下配牛仔裤晃悠悠走上台来。我是张小龙,今天挺冷的如果你们愿意听我讲那我也愿意陪你们一起冻着,就这么开场了。
虽然没拿讲稿连续说了四小时,中途喝了几次水,语言也很连贯没什么停顿,但看得出张小龙并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说话带一点口音,甚至有时候还会蹦出几句与外国人说的中文有点像的话。这四个小时主要是在说微信,讲到微信的原动力(初心)、小程序、小游戏、朋友圈、视频、
AI、微信的下一步等等。在我看来,他演讲中的两个关键词是很重要的,异类、善良。
什么是异类?与众不同是基本内核,不过是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之上的与众不同。现在还有多少
app在开机页面不放广告,有多少app不去诱导或是强行引导关注,有多少app尽可能减少垃圾信息对用户的骚扰?应该是没多少了,微信就是其中的一个,张小龙为微信是个异类而感到自豪。这应该不完全是由于微信从去年8月就已达到10亿日活所带出的自豪感,而是微信即便是从产品本身来说,也是个与众不同的产品。
互联网运营者在设计产品时,会挖空心思给自己留下尽可能多的商业化空间,让自己多一些对产品功能的控制权以便集中和分配利益,但微信却不是这样的。微信始终坚持的开放性和中立属性,站在普通个体角度去考虑产品设计细节的导向,为其通向
10亿DAU扫清了多数障碍。或许在微信生长出来时腾讯已家大业大,不必过多考虑眼前的利益,与那些经历一时生死而锱铢必较的普通创业公司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微信从初起时就没有过多考虑利益的问题,只想着怎么服务于尽可能多的人,微信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此。
你从来没有见过微信打什么广告,上什么电视台搞节目冠名,来自官方的推广和营销都很罕见。好产品用户是会自发去用,自发去推动的,做不到这一点推广再多又能有什么用呢?做到了这一点推广又有什么用呢?腾讯的企业文化中有某种神秘的部分,至今也没谁能给准确总结出来。腾讯是一家真正懂用户的企业,知道用户需要什么,讨厌什么,也知道怎么能把用户喜欢的东西做出来并提供出去。至于腾讯为什么懂用户,你尝试想一下腾讯创业之初在聊天室里没日没夜把用户拉到
QQ上去用,找遍互联网每一个角落为自己的产品寻找用户的感觉,就明白了。
张小龙应该是互联网的老程序员,之前做过
foxmail,加入腾讯后又把QQ邮箱做到了第一,按道理说功成身退完全没有问题,但之后他又做出了微信,攀上了人生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本次四小时的演讲,与其说是对一些问题的解释,对产品心得的分享,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不如说是作为一个互联网老兵对自己心路历程的一次阐述。他说的普通话不标准,思维极其跳跃,关键之处在于很真诚,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也没有任何要说服任何听众的意图,只是要对观众表达他在做微信的过程中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在旧金山湾区有个老程序员叫纽马克,创建了一个网站叫
Craigslist,全球最大的分类目录。Craigslist采用极简设计,基本是文本结构,能不用的UI都不用,能减少的代码都去掉,能不打的广告都不打,能不做的商业化都不做,始终保持非商业化性质。但这个网站在美国家喻户晓,服务了了全球亿万人,每年收入3亿美元却只有不到30个员工,堪称美国互联网的异类。张小龙与纽马克有很多共同点,都是第一代程序员,都推崇极简设计,做出的产品都服务了亿万人。纽马克不喜欢商业化,张小龙似乎也对商业化保持一定距离;纽马克有个大肚子,张小龙目测腹部平坦;纽马克从不对外披露自己的产品逻辑,张小龙偶尔会出来说说,有多少人能理解则并非重点。这两个人将来要是能见见面,不知会不会有惺惺相惜之感。
张小龙演讲中所说的善良,也是很让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在互联网上,善良的反面不是邪恶而是套路。而套路的具体落地场景则是,产品设计理念中包含了尽可能多的让你多多点广告,多多充值,多多把时间花在上面,久而久之用户也就习惯了,习惯了之后也就认为是正常的了。张小龙提到了一点,片面提升停留时间是不可取的,因为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对于背着
KPI的普通产品经理来说基本不可想象。常识误区是长久存在的,以搜索引擎为例,用户的单次搜索停留时间长了好还是短点好呢?长了对KPI好,短了证明搜索结果准确度高,搜索引擎好用。
张小龙推崇理性的善良,并从本质上将善良定义为一种能力。这一思路的基础支撑是远离套路,用产品让用户感受到诚意,进而感受到产品设计和运营者的善良,用户才能长久使用你的产品。产品输出的是体验,但体验里会包括善良吗?产品当然不能直接体现善良,你要直接去找肯定找不到,但产品能间接输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用户用久了之后自然能够感受到,所谓的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其实用在这里也合适。互联网上的套路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多到套路快成为正常现象被人们潜移默化地天然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