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流感高发季,气候多变、人群聚集等因素为流感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其传染性强、并发症风险高,科学防治尤为重要。
1.流感病毒的特性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如H1N1、H3N2)变异能力强,易引发大流行;乙型病毒常引起区域性传播。病毒通过飞沫、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1~4天,患者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7天均具传染性。
2.高危人群识别
🔻
儿童(尤其5岁以下)、65岁以上老年人。
🔻
慢性病患者(心肺疾病、糖尿病等)。
🔻
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上述人群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需特别关注。
第一剑:抗病毒药物——阻击病毒复制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NA)或RNA聚合酶,阻断病毒释放与复制。
代表药物:
🔻
奥司他韦(oseltamivir):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需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使用,可将病程缩短1~2天。
🔻
玛巴洛沙韦(baloxavir marboxil):新型RNA聚合酶抑制剂,单次口服即可起效,适用于12岁以上人群。
用药提示:
🔻
处方药物,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
不可替代疫苗,仅用于治疗或高危人群暴露后预防。
第二剑:中成药——多靶点干预
作用特点
:
通过抗病毒、调节免疫、缓解症状实现综合防治。
推荐品种:
🔻
连花清瘟胶囊:含金银花、连翘等成分,抑制病毒吸附和复制,缓解发热、咳嗽。
🔻
金花清感颗粒:针对甲型流感,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使用原则:
🔻
辨证使用(风寒/风热证型需区分)。
🔻
避免与西药重复成分(如含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西药退热药联用可能过量)。
第三剑:对症治疗药物——缓解不适症状
组合策略:
🔻
|症状|药物选择|注意事项|
🔻
|发热/疼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避免超量,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鼻塞|伪麻黄碱|高血压患者禁用|
🔻
|咳嗽|右美沙芬(干咳)|痰多时需配合祛痰药|
【四要原则】
要早干预
:
抗病毒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要个体化:
儿童选择颗粒剂型,孕妇避免使用利巴韦林等致畸药物。
要监测反应:
服用奥司他韦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可与食物同服减轻反应。
要完整疗程
:
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连续服用5天,切勿症状减轻即停药。
【四大误区】
滥用抗生素:
流感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如头孢、阿莫西林)无效,除非合并细菌感染。
“迷信”维生素C:
尚无高质量证据证明大剂量维生素C可预防流感。
重复用药
:
不同感冒药常含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联用易导致肝损伤。
盲目囤药:
玛巴洛沙韦等药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家庭药箱建议常备体温计、退热药即可。
1.疫苗优先策略
🔻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仍是首选预防手段,疫苗保护率可达40%~60%
。
🔻
重点人群建议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我国现有三价、四价疫苗可选。
2.非药物干预
🔻
勤洗手(正确使用肥皂+流动水洗手20秒)。
🔻
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
🔻
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理性应对,避免过度医疗
流感虽具威胁,但绝大多数患者经合理用药可痊愈。春季防治需把握三个关键点:高危人群早预防、确诊患者规范用药、公众提升健康素养。当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预警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科学认知与合理用药,将流感危害降至最低。
友情提示:
患者来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