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新鲜事
聚焦互联网最潮资讯、爆料秘闻、深度干货,有种、有料、有视角的互联网原创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光线传媒源于哪吒2营收约至10.10亿#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周鸿祎谈DeepSeek致英伟达股票暴跌 ... ·  4 天前  
DeepTech深科技  ·  DeepSeek到底是真开源还是假开源?业内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新鲜事

硬刚美国这种事,17年前有一个人做过

互联网新鲜事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9-06-09 20:29

正文

你想看的都在这儿

乌鸦上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中国制造真正的底气,

不仅仅是一个百战不死的华为,

还有千千万万个独占鳌头的福耀。


图片授权基于cco协议


1987年春节,福建省福清县,过年热闹的喜庆过后,空气中带着几分萧索和寒冷。


县委书记亲自登门,到一个农民家里拜年,这在当地可是件稀罕事。


书记来只有一个目的:希望他能救救县里濒临倒闭的水表玻璃厂。


农民的名字叫曹德旺,他向书记表示:别说水表厂了, 我要办个新厂。书记痛快地答应了 3个多月以后,新厂揭牌。


同年年底,另一个当地官员找到曹德旺,想举办一个龙舟赛,希望曹德旺能赞助5万元,冠军奖杯就用他公司名称“福耀杯”,曹德旺爽快地答应了。


没想到,这个领导签完合同,转身又找了一个印尼华侨拉到60万赞助,福耀杯的冠名也没了,曹德旺到了现场发现, 他只配颁发纪念奖杯 跟一二三等奖无缘。


当曹德旺走上颁奖台时,他接过礼仪小姐的奖杯,一扬手,把奖杯扔进了水库里,当着电视直播和现场观众大骂: “王浩你是个高级骗子!” 全场惊呆。


从此以后,曹德旺“不好惹”的名声就传开了。


这个说一不二的“农民”,就是福耀玻璃的创始人、董事长。


在中国,做到行业内 世界第一 的公司,除了福耀玻璃,或许还有一些;但说起净利润比 “第二名到倒数第一的利润加起来” 还要多的公司,中国可能只此一家。



“在中国, 每3辆汽车,有2辆都在用福耀玻璃 而在全世界,每4块汽车玻璃就有一块是福耀的。”


如此让人骄傲的民族企业,却在2016年传出 “董事长要跑路” 的新闻。



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在贸易战硝烟弥漫的今天,福耀到底是不是一家 “爱国” 的公司?


它又是怎么用短短30年时间,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水表玻璃厂 变成世界第一的汽车玻璃王国的呢?


01

福耀1.0 :一根拐杖创了业  一字之差亏千万


1946年,曹德旺出生在上海,那时国共两党激战正酣,上海很多人都在寻找避风港,襁褓里的曹德旺随父母前往福建老家。


父亲曹河仁在上海的百货商场工作,是个股东,颇有些家产。结果全家迁往福建途中,运输行李家当的货船 在海上遭遇风暴 船沉了,父亲做生意积累的全部家产统统泡汤, 曹家从此一贫如洗


为了养活曹德旺6个兄妹,母亲当掉了所有的金银首饰,买了十几亩地用来耕种,全家人只能过着一天两餐、汤汤水水的日子。



母亲出身大户人家,从小她就教育孩子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 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


而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全家人只能吃凉茶充饥。


到了9岁曹德旺才上学,结果他调皮捣蛋,站在茅房的高墙上往老师的头上撒尿,14岁就辍学了。


父亲开始带他做生意, 每天凌晨两点起床 骑车100多公里,在街头卖烟丝、贩水果,拉板车、修自行车……一干就是4年。


70年代,曹德旺成家以后,因为倒卖白木耳被人查抄,还差一点被扣上“投机倒把”的罪名。


1976年,曹德旺发现水表玻璃生意不错,说服县里领导,在福清成立了 高山异形玻璃厂 生产水表玻璃,曹德旺进入工厂,成为一名采购员。但工厂吃大锅饭、关系户多、效率低下,三年以后才实现量产,工厂连年亏损。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玻璃厂,他向政府承诺: 年底上交6万元利润 剩下的他拿40%,镇政府拿20%。所以他 几乎没掏一分钱 就承包了这个破厂子,第一年就把水表玻璃的销量从几十万增加到200多万片,4个月就完成了利润指标,他一人独得6万多元。


1984年6月,曹德旺到武夷山游玩, 顺手给腿脚不便的妈妈买了一根拐杖。 当他肩扛拐杖坐进汽车时,拐杖磕了一下玻璃,司机立马不高兴了:你小心一点, 好几千块钱一块呢,你赔得起吗?


曹德旺心想,你少蒙我,玻璃值多少钱我知道,怎么可能那么贵?但司机的话还是引起了他的好奇。


回到福州以后,曹德旺到汽修厂转了转,发现司机的话一点不假, 汽车玻璃就是几千一块! 这让他感到无比震惊,因为当时进口车多,中国的汽车玻璃市场被日本和欧美的企业垄断。


曹德旺义愤难平: “中国人应该有一块自己的汽车玻璃,应该有一片从自己的玻璃看出去的天空。”


就这样,他转型投产汽车专用玻璃。但眼前最大的难题是:他没有生产汽车玻璃的技术和人才。


他四处打听,听说上海的玻璃厂有一套旧的汽车玻璃设备图纸,连夜奔赴上海, 花两万元买下全套图纸 没日没夜地蹲在炉子边反复试验,做出来一款汽车玻璃的万能模具。


他又带队到玻璃设备先进的芬兰考察,从银行贷款100多万,弄回一套国内见不到的机器。


1985年,曹德旺做汽车玻璃挣了70万元, 可就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出事了。


几个不服管理的员工被开除,他们是当地官员的家属,状告厂长曹德旺贪污,流言蜚语传遍了整个高山镇。


备账本、领导约谈、写报告……直到 税务局把曹德旺多交的税款退回来 的时候,当地官员才傻了眼——曹德旺是清白的。


他的一生,从来都只有多缴的税,没有少缴过一分钱。


他厌倦了高山镇当地的勾心斗角,他要把厂子搬到福清去,这时候,县委书记却来家里登门拜访。


他把福清建厂的计划和盘托出,县委班子很快通过了。


1987年5月29日,红幕揭开,耀华玻璃有限公司成立,直到曹德旺担任董事长以后,他把公司更名为 “福耀”



在那个汽车玻璃暴利的年代, 一片成本不到200元的玻璃,可以卖到2000块钱 即使这样也比8000块的日本进口玻璃要便宜不少。


1987年,曹德旺狂赚500万元,有人说他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钞票”。


在曹德旺的带领下,福耀以闪电般的速度,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占有国内40%以上的市场


1993年,福耀上市,首次配股就募集到5218万元,钱多到烫手的曹德旺也有过迷失的时候,飘飘然的他没能抵挡住 投资的诱惑。


他砸了2500万元,要兴建一个福耀工业村,还要投资房地产,想搞“多样化经营”,结果不仅项目周期长,银行中途还要撤资,投资统统都失败了。


图片授权基于cco协议


一个证券公司的总监的话点醒了他:总共才几千万居然什么都做,福耀的股票就是标准的 “垃圾股”!


从那以后,曹德旺痛定思痛,1994年清理重组工业村项目以后,他决定一心做好汽车玻璃,心无旁骛,从此再也没有踏足房地产投资一步。


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不是通过玻璃挣来的钱,送给我我都不要。


但当时中国家用车市场并不繁荣,国内汽车销量上不去,就会限制汽车玻璃的销量——即便福耀已经是中国第一,也没有太大意义。


怎么办?只有走出去!


1995年,福耀进军美国市场。


曹德旺想绕过美国经销商,直接和客户做生意,赚取丰厚的利润,但他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一开始,他想的是分销:把玻璃运到美国,拆包,整理,按客户要求重新包装,运输,这样针对小型客户也可以服务。


但结果几年下来, 反而亏损了1000多万美金。


福耀没有料到,美国客户要货太过零散,几片几片地要,而一块玻璃成本20几块,运输包装人工费又要20几块,把中间的差价利润全都吃没了。


曹德旺听取了别人的建议,只改了一个字,就让分公司起死回生。


分销变直销。


他撤掉了美国的仓库,把玻璃运到美国,由船务公司联系货运公司,直接发给客户,要求每次起订量超过1个货柜。美国分公司只负责接单和售后。


“当地零售变成了异地批发” ,就这么一点简单的改动,分公司实现了连续3年30%以上的增长,美国市场也终于打开了,一年就把亏损的上千万都赚了回来。


而就在美国分公司扭亏为盈的时候,曹德旺在中国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02

福耀2.0 :中外合资,与狼共舞  反倾销案,争龙斗虎


福耀虽然挣钱,但长时间增长缓慢,而且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水准相差甚远。


曹德旺觉得这个问题内部解决不了,只能借助外力。


怎么才能让国际化的管理融入福耀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曹德旺被叫到省里去开会,在会上认识了法国的玻璃企业——圣戈班集团(Saint-Gobain)。作为世界500强,圣戈班每年在全球销售汽车玻璃400万片。



他们对中国市场心仪已久, 主动提出跟福耀玻璃成立合资公司。


1996年,圣戈班投入1530万美元与福耀合资成立万达汽车玻璃,法方控股51%,福耀玻璃占股49%。


曹德旺没想到的是,这场合资“看上去很美”,却无异于 引狼入室。


法国人只是把福耀当成了他们全球布局的一枚棋子,一个大型生产基地,他们甚至处处限制福耀的海外扩张,让福耀把美国的分公司撤掉。



同床异梦的董事会上, 双方经常唇枪舌战、争吵不断, 董事会开到很晚,问题却丝毫没有解决。


圣戈班入主福耀3年,福耀连续亏损3年,1998年 亏损高达1790万元, 银行都不肯给福耀贷款了。


1999年,曹德旺“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他自己掏出 4000万美元巨资, 买回了圣戈班手里的股份,双方分道扬镳。


曹德旺一点也不傻。如果再拖磨些时日,福耀很可能就会被排挤掉手中的股份,被外企绝对控股, 成为合资的牺牲品。


但合资3年,曹德旺也并非毫无收获。


福耀的员工在法国圣戈班的生产一线见识了先进的流程工艺和设计思路,公司高层也领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


图片授权基于cco协议


更重要的是,福耀掌握了极其严格的审计制度,把多年的坏账、烂账都清理干净,他们没有想到,这在后来竟然救了他们一命。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福耀在美国的快速崛起, 福耀玻璃迎来了史上最大一次危机。


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中国制造业和外贸增长成为世界之最。


美国人看不下去了,他们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告上了法庭,其中就包括曹德旺的福耀玻璃。


在过去,一旦进口国状告反倾销, 很多中国企业都不敢应诉 拔腿就跑,可是按WTO的规定,放弃应诉意味着 失去至少5年的出口权。



美国人以为福耀也是个“软柿子”,他们想错了。


2000年,福耀出口玻璃数量超过2亿片。2001年,美国PPG等三家公司 国商务部投诉福耀倾销中国的挡风玻璃 美国商务部随即展开调查。


2002年,美国商务部裁定福耀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美国经销商,构成倾销, 耀加收11.8%的关税。 美国“有理由相信或怀疑”福耀玻璃的成本结构中存在未知的补贴。


到了2月1日裁定的那一天,美国商务部竟然只叫了PPG等美国公司开会,却没有通知福耀的律师,导致 福耀直接失去了一个正常申辩的机会。


这分明是对中国企业的不平等待遇, 曹德旺彻底被激怒了。


就像当年把奖杯扔到水里一样,曹德旺和福耀一纸诉状, 把美国商务部告上了法庭



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状告美国政府的首举!


美国人不知道,福耀经过与法国圣戈班的分分合合,早已经学会了“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福耀所有的 凭证单据都保留得十分完好 。从1996年开始,福耀一直聘用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格的审计。


总之一句话:福耀不怕查。


福耀内部还特别成立了反倾销调查小组,聘请了美国著名的律师,全公司上下鼎力配合,整理出来的 资料就有几百公斤重。 福耀员工即便冒雨淋湿了身子,也要在深夜冲回办公室,只为核实一个数据。


针对美国商务部的裁决,福耀玻璃从9个方面说明,该裁决缺乏根据,违背美国法律。



2003年12月18日,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做出裁决 对福耀玻璃上诉书里9项主张中的 8项予以赞同 同时发出命令书将该案 退回美国商务部重审


2004年5月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裁定结果,福耀玻璃出口至美国的汽车挡风玻璃, 倾销税率由11.80%降低至0.13% (小于0.5%视作零倾销税率)。


至此,福耀在美国的反倾销案大获全胜。福耀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福耀成为中国加入WTO以后, 第一个打赢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案的中国企业。


为了打这场官司, 福耀花掉了五六千万人民币 (也有说将近一个亿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更是不计其数,但曹德旺和福耀觉得,这钱花得值。


“如果我们不应诉,对福耀影响并不大。不能卖到这个国家,我可以卖给别的国家,还可以转内销。但如果我们的案子不诉而败, 形成判例,吃亏的可能是整个中国汽车玻璃行业。”


21世纪初,除了“走出去”要破局,国际知名的汽车玻璃品牌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抢一杯羹,福耀虽然还是中国第一,但前有狼后有虎,丝毫不敢懈怠。


外国公司曾经主动提出让福耀使用他们先进的玻璃技术,都被曹德旺一口拒绝了。因为在福耀, 曹德旺最重视的一块就是技术研发 21世纪初,福耀的研发团队已经达到200多人;2018年研发队伍接近4000人。



福耀自主研发了HUD抬头显示玻璃、憎水玻璃、隔热玻璃、隔音玻璃、加热玻璃、内嵌数据采集芯片的无人驾驶汽车玻璃等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特殊玻璃。


有人总觉得造玻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简单举两个例子。


福耀集团研发的 憎水玻璃 ,可以让汽车在雨天行驶时,雨滴会迅速被风带走,不影响驾驶视野。


还有HUD抬头显示玻璃,驾驶员只要正常驾驶,就可以在玻璃上看到实时的路况、车速等信息。



图片授权基于cco协议


类似这样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已经占福耀玻璃销售比重的三分之一。


很多人好奇:福耀的产品毛利率在一直保持在 40% 左右,远高于中国制造业 5% 的水平,这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就是两手抓:一手抓研发,重投入;一手抓管理,重效益。


曹德旺的原话是: “该花一万花一万,该省一分省一分。”


工厂里用水用电,都有非常详尽的制度规定,一个水龙头关没关上,白天哪些角落不需要开灯……节能降耗的同时,还要质量齐升。


有一个员工发现垫玻璃用的3M胶,用完一次就要撕了扔掉,两三块钱买的,很浪费。他就自己利用下班时间,跑遍全城去找替代品,后来找到一个东西,只需要几分钱就能搞定, 结果给公司一年节省了几百上千万元。



早在1995年,福耀就通过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美国人不认为这套体系能控制好汽车零部件的质量。


所以从1996年起,曹德旺开始自己起草十几万字的《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 写第一个版本花了4个月的时间 几乎找遍全公司每一个人谈话,他还亲自在流水线上蹲点研究,对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做了详细的描述。


1998年,福耀公司引进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制定的QS9000质量体系,大家才发现, 原来它与曹德旺起草的《文件》极为相似。 福耀当年就顺利通过QS9000认证,拿到了进入美国汽车玻璃市场的通行证。



2001年,福耀获得了由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颁发的、中国唯一的“全球优秀供应商金奖”。


2005年,欧洲最苛刻的汽车厂商之一——奥迪选择福耀成为他们的玻璃供应商。


随后,美国的通用、日本的三菱和日产、韩国的现代纷纷找上门来,主动寻求合作。



在“基础研究”的助推下,福耀成功拿下全球汽车巨头的汽车玻璃配套,快速建立起世界影响力。


但随着国内人工和税务成本的不断高企,曹德旺一直在思索: 除了让产品走出国门,福耀还能做些什么?

03

福耀3.0 :再战美利坚,曹德旺“跑了”?



2016年底,曹德旺在美国建厂的消息在各大媒体迅速刷屏,很多人纷纷吐槽: 曹德旺要跑了!


这让他哭笑不得:“我们到其他国家建厂, 让当地人做完产品卖掉,赚的钱都归到中国来。”


“只要有一点起码的小学教育水平,就会懂得,那些投资是福耀的还是我个人的,我在福耀持有上百亿的股票,难道我都不要了,跑到美国去?”


他花了20年时间比较中美的工业环境,最终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曹德旺很坦诚地说:


我1995年的时候,拿过美国人的绿卡。

到2005年我发现,

福耀两个字会是中国汽车玻璃的代名词,

曹家移民,中国没有汽车玻璃。


这时候我跟美国人讲:

我把绿卡还给你,不要了

三个孩子,老婆全部撤回去。



家里人一开始都不同意,我告诉他们:

你们可以留在美国,

但我的财产你们一分钱都别想继承。


选择移民的人都不是企业家,他是小老板;

真正成家的、有抱负的,他不会移民,

他是人物, 他必须向历史负责。


我70岁了,我的根在中国,

这里有我几十年奋斗的结晶,

我不会不守晚节,

我必须坚守中国这个底线。


早在2011年,福耀投资2亿,在俄罗斯卡卢加州设立生产基地。


2016年10月,福耀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资6亿美元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竣工投产。


2019年1月,福耀收购德国SAM公司,在德国建造包边玻璃工厂。


到目前为止,福耀玻璃在海外投资建厂花了将近100亿, 但从国外拿回来的钱早就超过了100亿 曹德旺说这都是挣回来的利润。


“美国投资一年,出口创汇就达到10亿美元左右。”


赚外国人的钱,然后拿回中国,这才是中国企业家应该做的事情。


1985年,中国汽车玻璃几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