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早实习  ·  2月7日-实习日报|尼尔森+天健+招商信诺+ ... ·  23 小时前  
中金点睛  ·  中金 • REITs | ... ·  昨天  
法询金融固收组  ·  2025债券投研与风控能力提升研修班 ·  3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招商银行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开启!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学参考 | 张帆:论述明代内阁政治的演变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1-05 00:00

正文

内阁在明太祖时即有萌芽。太祖废相之后,政务集于一身,每日“昧爽临朝,日晏忘餐”。据载在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之内,诸司奏章即多达1660件,共3391事。因此他废相不久就不得不设立辅佐官员,先置春夏秋冬“四辅”官,选民间老儒充任,后又改设殿阁大学士,皆轮值备顾问,“大率咨询道理,商榷政务,评骘经史,而使之援据古今以对”。 〔11〕 此外,又临时任用一些翰林院官员协助处理章奏。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特简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杨士奇,修撰杨荣,检讨金幼孜、胡俨七人入宫内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自此秘书官员常设,渐有“内阁”之称,且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名职。对阁臣而言,殿阁大学士只是兼衔,其正式职务仍为翰林院官,品秩不超过五品,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但他们朝夕侍内,接近皇帝,“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率漏下十数刻始退”,其意见和建议对皇帝制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12〕
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地位有了显著上升。当时永乐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主掌内阁,其“大学士”头衔之外所带本官的级别一再提升,达到二品的尚书和一品的少傅、少保,内阁之职亦因而“渐崇”。内阁的主要工作,也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 〔13〕 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虽然内阁的法定角色仍不过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并未获得昔日宰相领导和监督六部行政工作的权力,但在皇帝对阁臣倚赖甚殷的背景下,“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 〔14〕
正统以下,内阁制度继续发展。内阁大学士(亦称辅臣)排名有先后,到英宗天顺时,位居第一者开始有了“首辅”的尊称,其次者称次辅,余人称群辅。首辅设置并非制度规定,而是在实际政务运作当中形成的,一般指大学士中入阁最早、资历最深、加官最高者,而此人通常又最受皇帝信任。后来票拟权力逐渐专归于首辅,更加大了首辅与其他辅臣的身份差距。就在朝廷中的地位而言,六部(尤其是六部之首吏部)凭借其最高行政机构身份,时常与内阁相抗衡,但最晚到嘉靖时期,内阁朝会班次已列于六部之前,在阁、部之争中占得了上风。
从嘉靖即位起,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权势更重。与此相关,阁臣之间围绕首辅位置的倾轧争夺也愈演愈烈。武宗死后,储位空虚,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人与皇太后定议迎立世宗。世宗由湖北藩府远道入京,其间近四十日,朝政总于内阁。杨廷和以首辅身份起草武宗遗诏和世宗即位诏,革除正德时诸多弊政,民心大悦。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中,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 〔15〕 直至被迫辞职。嘉靖前期,张璁、夏言因议礼称旨先后被世宗擢为首辅,都独揽阁权,凌驾同僚之上。但他们勇于任事,引起了世宗的猜疑,张璁致仕而去,夏言则被同僚严嵩寻衅诬陷,下狱处死。严嵩继夏言之后任首辅十余年,利用世宗热衷“玄修”、不理政务的机会,专权固宠,贪污受贿,擢用亲党,打击异己,“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史称世宗“虽甚亲礼嵩,亦不尽信其言,间一取独断,或故示异同,欲以杀离其势”,但严嵩精于权术,巧妙地利用了世宗“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的性格弱点,使世宗堕其术中而不觉,“欲有所救解,嵩必顺帝意痛诋之,而婉曲解释,以中帝所不忍。即欲排陷者,必先称其媺(美),而以微言中之,或触帝所耻与讳。以是移帝喜怒,往往不失”。 〔16〕 官员沈炼、杨继盛皆因劾奏严嵩罪状,被严嵩罗织罪名,诬陷处死,不露形迹。直至严嵩晚年昏耄,才在另一名辅臣徐阶的离间下渐渐失宠于世宗,最后夺官家居而卒。
自嘉靖末年历隆庆一朝,首辅之争激烈,数次易人。神宗即位后,张居正在宦官冯保的协助下升任首辅,又得到皇太后信任,神宗年幼,对其言听计从。张居正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大规模推行改革,使明朝统治一度出现振兴迹象。在政治上,针对长期以来政坛中的因循苟且风气,创立“考成法”,命六部都察院将拟办的公事登记造册,酌量事务轻重缓急、路程远近,皆定立限期,责令下属机构按时完成,逐一注销。公事册一式三份,一份留部存底,一份送六科备注,一份送内阁查考。这样以部、院督下属及地方,六科督部、院,内阁督六科,使得事事责实,赏勤罚惰,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在经济上,通过紧缩政府开支以节流,通过丈量土地、清查隐瞒拖欠赋税以开源,并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详后文)。此外,还采取了裁减冗吏、整顿学校、加强边防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张居正长期以来究心时务,对明朝各方面社会积弊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又知人善任,施政雷厉风行,从而使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他本人也成为明朝历史上权势最重的阁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万历五年(1577)居正丧父,不愿因服丧守制而失去权力,乃由别人代请“夺情”起复继续任职,反对官员多被廷杖谪斥。随后居正回江陵家中葬父,“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身为前驱”。内阁中大事,皆驰驿送江陵,听居正处分。 〔17〕 张居正权势过盛,已超出了明朝“祖制”的限度,神宗年龄渐长,亦暗积不平。万历十年居正卒,随后即受到猛烈弹劾,官号被削,家产籍没,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亦大多废止。自张居正之死直到明亡,内阁大臣基本上都是碌碌无为,浮沉守位,没有再出现此前一类“权臣”,内阁政治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