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收入是峨眉山A的主要营业收入。中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峨眉山A的游山门票营收为2.3亿元,同比增长8.69%;客运索道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4.24%;宾馆酒店收入9166.9万元,同比下降2.5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门票、客运索道、宾馆酒店营收占比分别为44.54%、27.26%和17.48%。
连续多年,门票收入一直是峨眉山A的压舱石。
黄山旅游的营收中,酒店业务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0.91%;索道业务营收2.14亿元,同比下降2.93%;园林开发业务1.06亿元,同比下降2.27%;旅游服务业务1.34亿元,同比下降0.89%。
虽然在中报未明确标明“门票收入”,但是园林开发业务即是景区管理业务。基于与黄山管委会在门票收入上的拆账分成,中报对此收入确认的具体方法已 明确解释为,开出发票收到营业款或已取得收取该款项权利时,扣减代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收取的门票收入及代扣款项后的分成收入确认营业收入实现。
可见,黄山旅游约1亿元的门票收入排在经营业态结构中第三位,相对于峨眉山A而言,营收结构还是更为合理、健康,但是增长乏力的迹象相较而言更明显。
两家景区与“门票”的纠缠,1997年在A股中就得到进一步“确立”。1997年,被视为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这个圈让各界振奋,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运营理念也在此间得到进一步增强。
就在1997年,黄山旅游5月登陆上交所,成了“中国旅游第一股”。紧随其后,10月,峨眉山A登陆深交所,二十年过去了,峨眉山A仍然是四川省唯一一家旅游上市公司。
说是幸运儿,两家景区是最早的一批旅游上市企业,而且当年上市时还把“门票收入”一起打包进去。
在黄山、峨眉山上市之后,关于这些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是否要纳入上市公司,引发了几轮讨论。2006 年 施行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不能作为上市主体的收入。一锤定音。
一批IPO排队旅企懊恼不已,所涉企业只能从主营业务里将门票收入剥离出来。不过,在这些企业里此前如果门票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还需要由券商、会计师研判企业近三年主营业务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2007年,主营业务里含有公园门票的三特索道上市就遇到类似问题。当时,证监会就此专门反馈意见,要求核查“这些公园是否属于建设部主管的风景名胜区”。
一年之后,需要剥离门票上市的不仅仅针对风景名胜区。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整顿和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的通知》明确,“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对依托国家资源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和景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等游览参观点,不得以门票经营权、景点开发经营权打包上市。”
虽然其后,有些旅游公司IPO时也试图把门票分散、潜藏于其他收入中,甚至以政府补助的形式“曲线救国”,但大势不可逆。九华旅游的二次上市折戟,就是涉嫌将内运车票是和景区门票进行了捆绑销售,并装入上市公司体内。
改革开放几十年历程充分证明,做任何事都要趁早,等多数人觉醒过来也入场的时候,往往就是退出套现的好时机。
这一次,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
剩下来权衡的时间不多了。9月4日,峨眉山A发布公告称,峨眉山风景区旺季门票价格从185元/人降为160元/人,淡季门票价格维持110元/人,新的门票价格自9月20日起执行。此次门票价格调整后,峨眉山风景区门票平均价格降幅约13.5%。
现在,这个球又踢给了黄山旅游。它会怎么降?幅度又会是多少?
有机构已经帮助它们算起“损失”。中信证券研报显示,门票每下降1元,黄山、峨眉山的税后净利润下滑均约0.2%(需向政府支付扣除主要成本后的50%作为资源使用费)。明细来看,按照2018年预测的客流人次,若门票每下降10元,对黄山以及峨眉山的收入影响分别在1200万、280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