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琼瑶自杀了。
震惊之余,人们读她的遗书,会发现她对老去的担忧:
“上苍对于生命的过程,设计得不是很好。
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
,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对于必将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万一不幸,还可能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卧床老人’!我曾经目睹那种惨状。我不要那样的‘死亡’。”
她对成为“卧床老人”的前景很悲观,所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种担忧,在老龄化以惊人速度发展的今天,是相当普遍的。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2013年的1.33亿人,增长到2023年的2.1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也从不到10%增长到了15.4%。
如果计算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即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与劳动适龄人口的比值,到去年抚养比已经高达22.5%,相当于每四个劳动人口养一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
老年人太多,年轻人快不够用了。
这些老人,有很多已经到了琼瑶所担心的难以自理的程度,2021-2023年全国60岁以上失能人数达到4654万人。
而中国目前的护理员缺口达到了550万人,并且新增护理员流失率接近50%。
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专业护理人员的短缺、家庭照顾能力的减弱以及老年群体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在此背景下,科技的进步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
今年6月,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海老博会)亮相了国内首款智能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由江苏艾雨文承养老机器人有限公司制造。
从2020年10月开发出第一代产品以来,“大头阿亮”已迭代了四个版本,首批100多台机器人以1.58万元/台的价格投向市场,一经推出就售罄。
第四代“大头阿亮”配备了13种实用功能,
不仅能在康养、安全、家务、互动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帮助,还能通过切换看护、交流和控制三种不同模式
,实现对居家养老的全方位智能支持。
上海老博会现场展示的“大头阿亮”全部售空,现场还接到了日本、欧洲等海外订单,与国内30多个意向合作商洽谈。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担心的事情是当子女不在身边,又因为身体疾病或突发意外的情况,无法及时呼救。
“大头阿亮”正是为了解决老年人这一痛点,
每隔30分钟就会确认老年人的状态,如果无法得到回应就会及时报警。
除了定期的巡查,大头阿亮还可以连接一系列健康管理和居家安全的装置,包括血糖血脂仪、燃气报警器、紧急按钮等,帮助老人日常的健康监测和确保人身安全。
有些老人会担心机器人偷偷记录自己的生活,甚至会遮住机器人的摄像头。
而大头阿亮的摄像头会通过AI算法将原始图像生成火柴人的动画数据,
既保护了老人的隐私,又可以识别跌倒等异常动作。
大头阿亮还会提供一些情感交流和陪伴感。比如可爱的形象、亲切的语气,确认状态时会说“我看到你了”。大头阿亮还接入了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生成式AI将帮助机器人提高情感交流的能力。
尽管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备受欢迎,但养老机器人的推广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中国的养老机器人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大部分护理机器人主要卖给护理机构和医院ICU等科室,而针对C端的推广非常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
购买产品、使用产品、操作产品的人不是同一个群体,围绕养老机器人的需求群体之间存在割裂的情况。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子女购买了养老机器人或护理设备,给老人使用,但老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机器使用能力不足,由护工或保姆帮忙操作。
而护工的流动率相对较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也使得生产商不断简化操作页面、尽量降低使用门槛。
其次,
养老机器人的价格较高,很多家庭难以负担
,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
即使是上海中产阶级的家庭,也会认为“大头阿亮”有点贵。而雇佣了护工或保姆的家庭更是缺乏购买的动力。
投入一笔额外的资金购买机器人,可以减轻护工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然而,即使是任务繁重的养老院,也未必会有这样的动力去做出这一投资。
针对价格高的问题,
有企业提出了租赁模式
,不仅可以减少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流转率。在日本,这种租赁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租赁比例相当高。
然而,中国消费者通常更倾向于购买而非租赁,而且中国还缺乏一个权威的租赁服务平台。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头阿亮的研发公司也面临着融资困境。投资者普遍持谨慎态度,往往只有看到明确的盈利后,才愿意考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