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最难的自律,是不断突破自己 ·  昨天  
人民日报  ·  羽绒服乱象,该管管了! ·  2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丁真工作室道歉 ·  2 天前  
新华社  ·  现场视频!尹锡悦被弹劾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首次突破1.4万亿斤!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他86岁被判“死期”,却在93岁获国际大奖。如今96岁依旧工作到凌晨,连杨振宁都自愧不如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7 21:02

正文


狂一点未尝不可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匠心之城(ID:jxzc681)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

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狂人许渊冲


被钱钟书盛赞,

让同学杨振宁自愧不如,

在翻译界屡惹争议,

在医生判定的生命终点之际,

荣获国际大奖,

为了翻译向夜晚偷时间,

96岁依旧每天工作至凌晨,

人们说他的人生,

就是一部现实版“狂人日记”



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

“书销中外六十本,

诗译英法唯一人。”

人说许渊冲狂妄,

可他却说自己狂而不妄。

他说:我本人比名片还响一点。



  ▲ 从左到右  朱光亚、许渊冲、杨振宁、王传纶、王希季


这话虽然有点大,却让人无从反驳。

作为西南联大五才子之一,

他与湖北朱(光亚),安徽杨(振宁),

外加二王(王传纶、王希季),

并称为理文法工五堵墙。

意思是:这五人才识过人,

像一堵墙一样难超越。


▲国际译联理事、评委会委员尤伊特瓦尔女士宣读颁奖词


而作为中国翻译界,

唯一荣获国际译联颁发的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获得者,

他的名气更是当仁不让。


许渊冲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他翻译的《中国古诗词三百首》,

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赞为: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样本”。

可他却说:

“诺奖一年就有一个,

而我们的唐诗宋词流传千年。”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许渊冲文集》


钱钟书盛赞他的《李白诗选》英译本:

如果李白若在世,

一定会和你成为莫逆之交。





▲ 左:钱钟书 右:许渊冲




可是相对他享誉全球,

金光闪闪的赞誉和名片,

更让人赞叹的却是其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翻译劲头。








▲《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




96岁,至今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许渊冲却像得了宝似的调皮说:

“我在夜里做事,这个时间也不是我的,

我偷来的,偷谁的?

偷英国一个诗人托马斯·摩尔的,

延长我们白天,

最好的办法是从夜晚偷几点钟。”



追根溯源这股难以阻挡的痴迷劲头,

来自他的表叔,

一个和他一样疯狂的翻译家熊式一。

1935年,痴迷翻译的熊式一

不仅将中国传统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

还在英国的百老汇成功上演。



▲ 《王宝钗》百老汇的宣传海报


《王宝钏》的成功表演轰动了英国,

连大作家萧伯纳都亲自接见了他。

表叔的成就以及对翻译的热爱,

大大影响了14岁的许渊冲,

让他从此走上了汉译英,

英译汉的双向输出的道路。


▲ 许渊冲表叔翻译家熊式一画像


而真正让他爱上翻译,

则是因为他发现翻译原来

是一个可以发现美、创造美的工作。



▲ 中学时代的许渊冲(左一)


大学的学习生涯,

让他在浩如深海的中国经典名著里

发现了独属于中国的的美和情感

所以他坚信,

“译诗不是为了使诗人流传后世,

而是使人能分享诗人美的感情。”


许渊冲专门和钱钟书探讨”译文可以超越原著“的问题


他因此独创了翻译“三美”原则:

内容美、声音美、形式美

并身体力行,一以贯之地坚持。

如果谁撼动了他的原则,

他就像一个战士一样,

会与人决战到底,

即使面对权威,

也从未退让过。




这种单纯,

让专注于翻译的许渊冲,

才华横溢的同时,

也总是直言不讳,

敢说敢做,勇猛向前,

大学期间,

他有了“许大炮”的美名。



▲ 陈纳德,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二战时曾帮助中国作战


1941年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

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欢迎会上,

在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

陷入冷场的时候,

当时联大外文系的许渊冲脱口而出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

宾客一下子,恍然大悟。




▲ 飞虎队




在抗日救亡“十万学生十万军”的热血岁月,

许渊冲当然也不例外,

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当时

陈纳德的翻译公开招考,

并成了陈纳德的翻译。

因为工作勤勉,

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他荣获了一枚银质飞虎勋章。


1942年,许渊冲在美国援华志愿队(飞虎队)做翻译时所摄


1948年结束翻译工作,为了提升自己,

年轻大胆的许渊冲又跑到巴黎大学留学,

并因钻研法语,口语出众,

在留学生组团游罗马的时候,

受到教皇接见。


他评价自己法国留学的意义:

“假如我也去了美国,

那二十世纪就不一定有人能将

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了。”

言下之意是深为中国翻译界捏一把汗。


1950年,许渊冲(左1)在罗马


当时《山西文学》主编作家韩石山,曾在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许渊冲的自负》的文章批评他,许渊冲不服,也对答了一篇有理有节的《是自负还是自信》文章应对,投到同一报纸,对方却未予发表。


许渊冲不放弃,

就大大方方找到韩石山说:

“要不发在你们《山西文学》上吧?”

韩石山也不是俗人,

觉得这人煞是可爱,

就说:“好啊好啊”,

俩人从此成了朋友。


但这种性格,却在50 70年代让许渊冲受尽了苦头,他被判为“臭老九”,别人都站在烈日下心灰意冷的挨批斗,许渊冲边挨批边琢磨怎么把毛主席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怎么用他的“三美理论”把每一句话翻译得更美。



他不迷信任何人,

永远只取他认为对的那部分。

每次翻译他总会问自己一句:

译文中能否看得见无声的画,

听得见无声的音乐?



在那个只能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时期,他不但翻译了毛主席诗词,连那些传抄的也都翻译了在翻译那句“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他把“红装”译为“powdertheface”(涂脂抹粉),把“武装”译为“facethepowder”(面对硝烟),恰好表现了“红”与“武”的对应和“装”的重复,滴水不漏,堪称妙绝。


可这些好诗为许渊冲招来了“一百鞭子”,打得许渊冲坐都坐不下来,原因是:歪曲毛泽东思想,逃避阶级斗争。


因为长期被批斗,

他成了“老运动员”,

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龄未婚青年,

直到38岁才遇到理解他的夫人照君女士



见他被打成这样,

他的夫人只好找了个救生圈,

吹足了气,给他当椅子。

“那还译不译?”

“译啊。”

“挨打了还继续译呀?”

“唉呀,闲着更难受。”



那之后,许渊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翻译成英法韵文。原本如切如磋、精雕细琢“苦”差事,在丰沛热情和深切热爱的许渊冲那里反而成了乐事。



他经常对着一首诗夙兴夜寐、忧急煎迫,灵感来了又眉开眼笑、喜不自胜。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副教授余石屹回忆他在北大教书时的样子:“骑着自行车,‘腾’地一下跳下来,就跟你讨论。”



1998年,在面对被媒体称为:

二十世纪“斯芬克斯”之谜时,

许渊冲在众多学者一筹莫展,

一年时间都无法猜到作曲家马勒,

《大地之歌》中的唐诗原型时,

却被他轻松找到了原型,

曾批评许渊冲自负的韩石山,

提及此事也说“这是要真功夫的。

杨振宁提起他也是同样的评价,

“我发现他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

如果不是更足的话。”




▲许渊冲与杨振宁



从爱上翻译的那一刻起,

这种劲头伴随了他的一生。

争议、批评或者荣誉,

都不曾改变他的生活重心:

“我不管他们,

我也根本不去想自己多少年纪,

如今只想着有多少翻译。”


连杨振宁都自称不如他:

“你几乎每天一个灵感,

我多年才有一个。”





某种程度上这种不管不顾的专注,成就了他的自信和坦荡。所以他可以在电视上公开坦诚自己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因为……





96岁的他,

在现场再次朗诵起

那首很美的情诗时,

情到动情处,

依旧还会热泪盈眶……



翻译与他,犹如有金钟罩护体,无论是被打成“牛鬼蛇神”,还是因为翻译毛泽东诗词被打100鞭子。无论是因为坚持“三美理论”被学术界非议,还是身患癌症,一刻都不曾离开他。



▲许渊冲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




如今96岁的他,

唯一的希望就是,

如果能活到100岁,

就翻译完剩余的莎士比亚全集


2007年,8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被医生诊断为直肠癌,最多只能再活七年。可是在他被医生诊断即将离世的2014年,他获得了国际最高翻译奖——北极光奖。


在获奖致辞中他说,“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翻译家,我深感荣幸。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翻译工作的认可,也表明中国文学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93岁的我还在做翻译,我就是喜欢翻译。”



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说: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

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挂在许渊冲卧室里的两幅字


而一直被人误解狂妄的许渊冲

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文革”中也饱受苦难的他,

依旧庆幸自己没留在国外,

因为: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

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

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




也许正是这种“狂妄”让他

战胜病魔,

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

“生命是可以控制的”。



 也许也是这种“狂妄”,

让他清醒的认识到:

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很不够,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一无二。



他用了96年时间告诉我们:

中国人就是要自信,狂一点。

大人者而不失赤子之心,

也许说的就是他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微笑抑郁:现代人的奔溃是默不作声的崩溃

点击图片阅读 | 你在一线城市赚的那点钱,吃不起三线城市的宵夜

点击图片阅读 |为什么人人都爱达康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