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槽边往事  ·  我最喜欢的手机功能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网传非法荐股被立案禁业,同花顺否认 ·  4 天前  
L先生说  ·  一个让心智快速成长的好方法 ·  5 天前  
KnowYourself  ·  在生命的低谷,是这句话将我捞起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央妈说:这家企业将会成为2017中国制造的闪亮坐标!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1-05 22:57

正文

2016年末,习大大讲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后,2017元旦期间,央视播出了《2017:闪亮的坐标》的纪录片。在近期中国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陷入各种论调旋涡的时候,作为片中唯一的企业家、实业家-王传福及其所带领的比亚迪,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另外的一面。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互联网红利消失

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谈论实体制造业?互联网的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能挑大梁的只有制造业。

美国是最鲜明的例子,奥巴马离任前夕、川普上位后都在不断呼吁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于这样一个以华尔街金融资本及互联网科技横行世界的国家,已经开始冷静回归振兴传统制造崛起。

而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和要素一直在变化,因此造就了三波不同的制造业浪潮。


第一波,以食品、五金、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品制造业。创立于八十年代,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只要你能生产,就立马有市场。


第二波,以电脑、服装制鞋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崛起于九十年代,国门进一步被打开,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笑傲全球,只要有海外关系,根本无需担心销量。


第三波,以房地产为龙头的重工制造业。2000年代,沿海加工业的兴起,推动了收入的增长,城市化浪潮带动下游重工业的庞大需求。挖煤的、炼铁的、造汽车轮船的,无不赚的盆满钵满。

而当各行业市场逐渐由扩张向稳定转变时,捅破行业规模天花板的法宝却唯有多元化战略。传统制造企业发展至今,有衰退,有向荣。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企业在适应供需转变过程中,多元化转身的“快速反应”与“成本消耗”控制。

比亚迪就是一家善于“快速反应”提前战略布局的典型企业。

“不等风来,迎风上”

22年前王传福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辞职,下海创办比亚迪。在企业成长初期,遇到很多困难,找不到投资,买设备遭人冷眼。最后横下心来,自己潜心研发电池技术,自己搭建生产线。今天,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锂电池的领导者,比亚迪也拥有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

然而王传福并不满足于成为“电池大王”,2003年果断进军汽车领域,那时正值中国车市最好的几年,比亚迪燃油车一度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前三,并长期蝉联过单一车型销量王。而随着众多自主品牌及其车型的涌入,合资品牌不断价格下探,传统燃油车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市场趋于饱和。

看到这样趋势的王传福2008年带领比亚迪不声不响地生产出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在历经几年沉浮,新能源汽车这个新的蓝海,比亚迪再次成为全球的领先者,2015年全年销量全球第一。从2016年的销量趋势来看,比亚迪应该能捧得一个双连冠。

中国汽车工业在做了60年的跟随者之后,终于让国人扬眉吐气,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上,烙下了属于中国汽车企业自己的特殊印记。


比亚迪新能源车542战略,代表比亚迪新能源车优异性能

而今,当年被投资人不看好的“小作坊”已经发展成为在全球拥有22万员工,30个生产基地,年营业额过800个亿(2016年可能破千亿)的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开创者。当年在比亚迪最困难的时候,比亚迪决定出让20%的股权换取投资人300万人民币,被投资人拒绝。今天,这20%的股份,可以换来300个亿!

所以不要嘲笑造空调要造手机,生产电池的要造汽车,这才是世界的常态。

我们很多人的第一个手机来自一个伐木的公司(诺基亚),现在为一个电脑公司造出的手机卖肾(苹果),开着一家电池公司造的车(比亚迪),而未来甚至还会坐上它家的轨道列车。

不等风来,迎风上,比亚迪几次基于垂直创新的华丽转身,不仅完成面向未来的多元产业布局,也最大程度的节约了战略布局成本,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未来十年,制造型企业发展必须踏准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脚步


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工业4.0”,促使中国工业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025规划中核心的四大支柱产业都是制造业,包括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等。

而再来看现在比亚迪涉足产品线领域:

 比亚迪新能源全产业布局


IT——比亚迪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提供电池、零部件、整机等方面的OEM和ODM服务,主要客户包括三星、华为、东芝、惠普、华硕等。

汽车——比亚迪的“7+4”战略,已经覆盖私家车、城市公交、环卫、物流、出租车等多个产品条线。

新能源——比亚迪的太阳能和储能产业风生水起,2016年非洲规模最大的单体电站正式落成,产生的电力能够支持86000户家庭日常使用。该电站全部使用比亚迪太阳能组件。

轨道交通——跨坐式单轨“云轨”,同样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城市提供新的思路和战略性解决方案(后文有详细介绍)。

比亚迪的这几大支柱产业,可以说是中国智造的最好案例,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科技,领先于同行业的技术实力。比亚迪主要的产业布局“预见”了中国制造的2025趋势,至少还会享受10年的制度和市场红利。

胸怀世界,才能延伸梦想

当然一家企业要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升级,不仅体现在财报数字及商业眼光上,更体现在一家企业的责任态度与受各界的欢迎程度。

比亚迪发展绿色交通主要有两个目标:先治污,再治堵。通过公交电动化完成第一个目标,通过云轨完成第二个目标。这两步棋都走得相当漂亮。

我们来看看比亚迪的这样几组数据: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遍布全球6大洲的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个城市。从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双模电动车以来,比亚迪在全球的新能源车目前已经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10,000,000Kg,相当于植树2,600多万棵。

所以在2016年12月份举办的C40峰会上,比亚迪收到各国首脑的盛情邀约。王传福也在会议上发出了自己的倡议:号召和各国一起行动起来,为低碳城市的建立尽一份力,“为地球降温1℃”。

 比亚迪全球足迹


接下来是“治堵”。2016年10月份比亚迪为此推出了新的轨道交通产品-云轨。

在王传福的央视演讲中说道:云轨可谓是专为中国国情打造。中国人口密度大,城市化进程迅速,平均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人从农村涌向城市。而中国的汽车增速也是全球第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城市汽车每年增速在15%以上,但城市道路增长仅有1%,道路的增速远远跟不上汽车增速,路是越修越多,但车更多,最后还是越修越堵。比亚迪想到了为地面做减法:发展轨道交通,让城市从车轮上的城市向轨道上的城市转变。

云轨定位于解决中小运量问题,主要运用于中小城市或社区之间目标市场,主要以中小城市的骨干线和大中城市的加密线、商务区、游览区等线路为主。而由于其占地面积小、造价相对低、建造时间短,其一推出便备受政商各界喜欢。截止到2016年年底,比亚迪就云轨产品已与国内多个城市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并且和万科、碧桂园等地产大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而这不仅是一种商业的结合,更是跨界在共同打造对未来城市生活的一种愿景和想象。


 

不论是治污还是治堵,都体现着王传福和他的企业对这个社会的思考,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所以这一次再也不要质疑王传福的底气,因为这不仅仅是“千千万万中国百姓”的需要,更是我们所有人的需要。全世界,每个人。

卓越企业常有,但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才能长青

说到工匠精神,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日本和德国。其实,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代表是鲁班,再往广一点看,中国古代的建筑——赵州桥、故宫、乔家大院等等,中国古代出土的文物——青铜器、陶器等等,无一不是工匠精神追求到极致的代表。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工匠精神已经很难找寻。但是这几年,中国的工匠精神正在回归,主要是基于两大背景。

一是消费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稳步高速发展,中国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有什么我就要什么,也不会仅仅因为什么便宜就买什么。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开始变得“挑剔”,而要满足“挑剔”的消费者,企业就必须用工匠精神来打造极致的产品。

二是技术的进步。工匠精神要拆开来理解,光有精神不行,还要有工匠,也就是技术。刚刚改革开放,中国的技术是落后的,但是中国人是好学而且能学的。发展到今天,中国不仅仅学到了国外先进技术,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反超国外,诸如华为、大疆等代表。

其实比亚迪也正是这样的企业。放眼全球,你问任何一家企业:你的电动技术能否超越比亚迪?没有谁有底气敢给出肯定答案。

就拿一个例子来说,在介入轨道交通领域的之前,比亚迪已经苦苦钻研了5年,花费超了50亿,而且比亚迪投入了真正的工匠——1000多名工程师。事实上,像这样的“工匠”,比亚迪有超过20000名。王传福曾经形象地比喻过,比亚迪的巨大技术沉淀就像是一个技术鱼池,市场需要我们就捞一条出来,社会需要我们就捞一条出来。

这样的企业才能够在消费升级的时候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才能够用技术像工匠一样去打造消费者需要的极致产品。

作为央视眼中闪亮的坐标他要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庞大的多元化市场需求,对创新科技的拥抱,政府的支持,具有体系化全球竞争力提升,预示着中国第四次制造浪潮即将来临,而这种趋势很有可能在新能源、高科技产业。在这样的时间点,无疑类似于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将会成为引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