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保险一哥  ·  2025年第6期保险自媒体红人千人榜 ·  昨天  
51HR派  ·  本周看点 | ...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哔哩哔哩:时尚活动运营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年度报告 | 全国律所数量增至43749家,新法律服务模式层出不穷

智合  · 公众号  ·  · 2025-01-01 12:00

正文

作者 | 刘子言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重构时代 | 智合研究院年度报告

本文为《重构时代|智合研究院年度报告:2024中国法律服务市场》下篇,上篇请见: 年度报告|全国律师业务:非诉业务人均锐减4.4件!“内卷”成常态?



2024年国内律所数量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4年12月20日,根据中国法律服务网信息显示,全国律所数量达到43749家,是行业积极发展态势的现象,也意味着法律服务普及化以及律所布局规模化进程持续深入。


律所数量

来源:中国法律服务网

整理/制图:智合研究院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东部地区律所数量过半,中西部地区律所数量延续崛起态势。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律师事务所数量仍然最多,占据了全国律所的50.6%,多数位于2000家以上。其中广东(4655家)和北京(3579家)位居全国前两位,江苏(2663家)、山东(2882家)、上海(1992家)和浙江(1889家)也都拥有大量律所。

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律所数量多数位于1000家至2000家间,总体上少于东部。西部地区除四川(2284家)、重庆(1060家)、贵州(1423家)和云南(1252家)的律所数量相对较多,其余地区的律所数量普遍较少。东北地区辽宁(1564家)、吉林(934家)和黑龙江(735家),律所数量处于中等水平。

律所地域分布

来源:中国法律服务网

整理/制图:智合研究院


从律所增加态势上来看,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北京、江苏等地延续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与河南增长态势良好。2024年从1月至12月20日,全国共增加2989家律所。其中增加数量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广东省(358家)、北京(198家)、四川省(189家)、河南省(179家)、山东省(166家)、江苏省(157家)、福建省(145家)、湖北省(122家)、辽宁省(121家)、贵州省(117家)。

值得关注的是,新疆与内蒙古去年律所数量相较于基数增长较多,与国家政策支持、法治环境改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服务需求的扩大有关。


新设律所地域分布

来源:中国法律服务网

整理/制图:智合研究院


规模化发展依然是头部大所的主要趋势,大所正在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全面覆盖。以2024年ALB中国最大30家律所为例,截至12月20日,30家律所共开设新分支机构93家,是2019年来分支机构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开设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一家律所为中联律师事务所,在江苏布局6家,广东布局3家,新疆、北京、河南、重庆、贵州各1家。

从这30家律所新设分支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有43.3%的律所选择在江苏扩张,30%的律所布局广东,20%的律所布局浙江,而四川、贵州和新疆各有16.7%的律所进行了布局。

当下,尽管律所仍在进行外延式的扩张,尤其是向中西部缺少法律服务的市场扩张,但对行业本身来说,因发展模式的底层逻辑并为改变,行业整体仍在内生式的成长通道里徘徊运行。

因此,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探索下一阶段行业的新增长路径,是当下律师行业的必然阶段。而出海,就是新增长路径之一。

近五年来,我国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从2019年154家增加至2024年9月207家从地域分布上来看,近几年中国律所持续增加在亚洲区域的布局,尤其是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区。其中,香港地区布局律所数量最多,截至2024年12月19日,香港有84家注册外地律师行,其中包括内地的注册外地律师行36家。33家为联营律所,其中包括香港与内地联营律所21家。

根据香港法规要求,外地律所需要与香港律所展开三年以上联营后方可申请本地牌照。申请到本地牌照后,律所便不受执业范围的限制,可以同时提供内地和香港的法律服务。截至今年12月19日,共有16家内地律所在香港完成本地化,标志着以香港为桥头堡,中国涉外法律服务迈出的实质性步伐。

第二发展曲线

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律师行业的突围需要既对接前述出海4.0时代,又需要面对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变革带来的行业革新。

近一年来,各地律协和律所纷纷举办法律服务产品大赛,展现了法律服务创新的活跃态势。法律服务产品是由律所或其他行业参与者提供的满足特定法律需求,有明确标准、可量化评估、流程化操作,以及可视化展现形式的服务产品。这种现象背后映射出来的原因是,律所意识到了标准化、流程化法律服务的重要性。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近期因其在法律行业竞争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关注。随着律所采取市场化营销策略,案源获取变得更加主动和策略化,法律服务产品,尤其是产品手册,因其专业化特性和性价比而成为律所品牌营销的有效工具。

同时,面对客户支付意愿的下降,律所需要提供基础合规服务,这导致客户需求从个性化转向基础性和量产性服务。这对内部分工不够流程化的律所团队构成挑战,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不一。因此,律所通过自发进行法律服务产品化,优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市场变化。

与法律服务产品化标准化、流程化法律服务趋势异曲同工的,是网络推广趋势。

对应短视频这样的平台,法律服务的新模式变孕育而生。律所不再满意被动地出现在数字化平台上供客户选择,而开始主动通过系统的市场化营销来开拓业务,网推所因此被大众熟知。

通过精准的流量投放和案源筛选,网推所能够更快地识别并吸引潜在客户,从而提高获客效率。此外,通过流程化和程序化的办案方式,网推所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服务成本。由于服务成本的降低,网推所可以在保持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客单价,使得其服务更具竞争力。


网推所服务模式

整理/制图:智合研究院


网推的盛行,再一次论证了标准化、流程化法律服务的可能性。而标准化、流程化法律服务之后,随着客户法律需求在量上的提升,律所也会自然而然地走向自动化、智能化法律服务的道路。

ChatGPT的问世,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迈入新纪元。这场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个行业,而在法律服务领域,AI的渗透尤为深刻。过去一年里,全球律师行业对AI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最初的犹疑观望,到谨慎尝试,再到规范化应用,AI已悄然改变着法律服务的生态版图。

法律AI的能力,已经可以覆盖律师工作的全流程:从资料检索、到市场营销、内部办公、非诉流程、诉讼流程等。

汤森路透最新调研数据揭示了这一转变的深度和广度:2023至2024年间,企业法务部门考虑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从30%跃升至41%,而持观望态度的比例则从60%骤降至36%。相比之下,律师事务所在采纳AI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考虑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略降至32%,无使用计划的比例降至42%。这种表面的谨慎背后,掩藏着行业的深度思考。

Persuit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行业内部的分化趋势。全球百强律所已全面开放生成式AI的内部使用权限,而全球200强以外的律所因资金、技术认知等因素制约,表现出相对保守的态度,12.9%的律所尚未制定AI部署计划。

这种分化不仅反映了资源禀赋的差异,更预示着行业即将迎来的深刻变革。正如理查德·萨斯金在《法律人的明天》中所预言:未来20年法律行业的变革将超越过去两个世纪的总和。AI与法律服务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一场彻底的范式重构。

在这场重构中,国内传统律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无法充分把握AI带来的服务创新机遇,在替代性法律服务的冲击下,就有可能失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法律服务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今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美国作者德博拉·罗德于2015年完成的《律师的麻烦:美国律师的职业困境》一书。其中一句话,与《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如出一辙:

最需要改变的是,变革是不可能的这种观念。

2024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向复杂,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升温,全球经济治理步履艰难。在世界经济逐渐步入低速时代之际,中国宏观经济正面临着“流量恢复”与“存量调整”的双重挑战,与以往任何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困难都有着本质区别。

律师行业外部的变化持续且深刻地影响着内部。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中,呈现出反应与调节的特点。而法律服务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伴随着波动,也在部分业务端呈现显著上升或下滑态势。另一方面,尽管法律行业具有强地域属性,但伴随着出海4.0的到来,中国涉外法律服务也站上了历史性的节点,将成为法律服务全球化的趋势之一。

与此同时,行业内部自身也承受着因律师数量高速增长至一定阶段后,低价竞争、市场争夺带来的阵痛。这种阵痛迫使行业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法律服务转型现象日益明显,法律服务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

正因如此,在英美律师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变革、商业创新、国际扩张与律师传统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在国内律师行业开始显现。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关系着律师行业的未来。

重构时代,许多律所领导者所要面临的市场挑战,或将与其直觉、经验相悖。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常态下,唯有那些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领导者,才能引领同伴稳健前行。



本文作者

刘子言

智合研究院中级研究员,中国/英国法学学士、美国法学硕士,关注法律服务评价体系,关注法律科技与数据合规










关注智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