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慈怀读书会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疯子与书  ·  在福柯那里,人更是一个晚近“产物” ... ·  22 小时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跟不上科学步伐的哲学,还能回答人类的终极之问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慈怀读书会

趁还来得及,不留生命的遗憾

慈怀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2-13 08:30

正文

作者:毕淑敏

来源:毕淑敏(ID:bishumin_xingfu)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日本医生大津秀一,在陪伴了大约1000 位濒死的病人并和他们交谈之后,写了名为《换个活法:临终前会后悔的25 件事》的书,总结出临死之人的众多遗憾。


一言以蔽之,就是——人们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健康的时候没有好好活着,当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想做的事情再也没有时间和体力来完成。他把这种望洋兴叹无可奈何的心态,称作“临终的遗憾”。


我是当医生出身,陪同过很多病人走向天国或是地狱(依他们生前的作为选择目的地下站。对此我在病床边不做评判,只是陪伴),也在临终关怀医院昼夜值守过。


对于临终这件事,我还不算陌生,也没有特别的好奇。心平气和地将书中所列临终遗憾一条条读来,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开始比对。琢磨着——若我明天即死,这些款中会占多少条呢?


特别佩服老祖宗的见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为什么人到临死的时候,回到善良且真诚的道儿上了呢?


这句话原载于《论语》。最早发出此感叹的人是曾子,最早听到这个话的是鲁国的孟敬子,最早记录下来这段话的是孔子。


曾子病了,卧床不起,孟敬子去探望他。病床边,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朱熹的理解是:“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就是说,鸟因为怕死而发出凄厉悲哀的叫声,人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生命本色,所以就会说出善而真实的话来。



我相信鸟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刻,鸣叫肯定凄凉。因为生命之弦就要断裂,呼吸衰竭体力不支,音色断会喑哑劈裂。


人之善言,不一定吧?大千世界,一定有人在临死的时候,依旧坚持邪恶。这些人磨灭了良知,不再知道什么是“善”。


不过这种人一定极少,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生命即将穷尽,所有的计谋、所有的追索、所有的财富和情爱,都被死神这一勺沸腾的水,浇得褪去漆彩,显出本白底色上凸起的暗纹。


此岸渐虚渺,彼岸渐晰显。半路上吐出的话语,多半是可信的——他已没有气力撒谎。


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按照常规,想些大概率的事件。这基本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则,也是对自己的仁慈。我决定照本宣科,一件件捋过来,给自己一个交代。



第一条:遗憾没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仔细回忆了一番,严格审视自己的历史。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想做的事,只要条件允许,都心惊胆战地尝试着做了。比如流着眼泪放下听诊器开始艰难写作。比如咬紧牙关买一张船票乘风破浪去环球旅行。比如怀揣着抗疟疾抗霍乱的药片,坐着火车纵贯非洲……


当然了,也有一些事,只能想想,无法去做了。比如我很想上太空看看地球,今生今世无法完成。一是身体不行,二是也没有那么多钱。做不到,也不强求。毕竟,人生不是套着纸袋毫无瑕疵的苹果,能毫无悬念地走向坠地。


第二条:遗憾没有实现梦想


从这一条可看出临终者的思维混乱来了,连带着记录此事的医生也逻辑不清。因为它和第一条是难兄难弟。不过仔细想想,这两条看起来大同小异,细分辨还是角度不同。一个是从正面说,另一个是从反面说。若一定要找它们的差异,想做的事似比梦想要小点儿轻点儿。起码第一条还可具体操办,这第二条,就明摆着在叩打三观了。


 

第三条: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


这个我可以坦然地说——真没做过。说过为数不多的谎,基本上都是出于好心,不忍撕破残酷的真相。以后也还会说的,但基本上不触及良心,都是些无伤大雅鸡零狗碎的小把戏。


第四条:被感情左右一生


从本质上说,生命是一种很私密的经历,像一笔定期存款,可以这样用,也可以那样用,并无一定之规。有人愿意被感情操纵,成了荷尔蒙的傀儡,那是荆棘丛生的窄径。硬要走,需要遍体血痕的移步。


实事求是地说,我不曾被感情左右一生。我尊重感情,哪怕曾经是忘乎所以的激情,我依然珍惜那时的青春和单纯。如果一辈子都理智得如同南极冰,也太没有温度了。

  

第五条: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


我觉得这一条稍有点儿过分啊。什么叫尽力呢?倘若力有百分,尽到98%,算不算尽力了呢?我只能说我曾经尽可能地帮助过别人,但我不敢说尽力,及格吧。尽力与否,是一个模糊的东西。



第六条:过于相信自己


这一条,我觉得自己没问题。在我身上最常出现的事情,是不相信自己。比如我包饺子放多少盐,总是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厌其烦地问身边的每一个人,你觉得咸淡味合适吗?家人会不耐烦地说,差不多就行了。如果觉得淡了,一会儿煮出来,多浇点儿蒜汁多放点儿酱油就都有了,不必唠唠叨叨问个没完!再比如出了门常常怀疑没锁好门,走出去很远了,颠颠儿跑回家查看的事也屡有发生。


第七条:没有妥善安置财产


我没有很多财产,只有一些书。自打我把家搬到图书馆附近后,自拟了“每日一扔”活动。每天往外清理一件东西。


我的财产中,衣服极少,秉承够穿即可的原则,对所有的流行色奢侈品,一律心甘老土,不闻不问。朋友说你这般落伍,会惹人看不起的。我说,因为我穿了一件好衣服就看得起我,反之就鄙视我的人,我还看不起他呢。


朋友见我不可救药地自甘堕落,也就不理我了。衣服是不能扔的,概因所有的衣服都用得着。


电脑笔墨纸张信封信纸之类,不可须臾离开,也是扔不得的,这样,唯一可精简的就是书了。一本书,看过了,再看的可能性便很小(少数例外)。书本最好的出路,就是“扔”出去。


“扔”,并不是真的抛垃圾堆,那是对字纸的大不敬,我不敢。


每天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放进纸箱。待到纸箱满了,就邮寄给远方的朋友。这朋友,也不是多么久远的相识,有时只是在旅途中的偶遇,知道他喜欢书,知道他不是有很充裕的钱来买日渐昂贵的书。最主要的是知道他喜欢哪一类的书。


先生说,你这些旧书,也许还不值邮费钱。


我说,真也许。不过这并不重要。


先生说,什么重要呢?


我说,让一个喜爱书的人,得到了他所喜爱的书。让一本书,落到一个懂它的人手里,这才重要啊。



第八条:遗憾没有考虑过身后之事


这一条对我来讲,不构成困惑。早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戍守边防,战事一紧张,就让战士们写下一旦战死留给家人的遗言。


记得我在统一发下的白纸片上写下让父母不要为我战死疆场太难过的话之后,折身立马将我的日记本烧了。


高原上非常容易死人,对于这一点,我心知肚明。昨天还好端端的士兵,很可能就在一瞬间因为敌人因为氧气因为一个急转弯或是什么也不因为,就停止了呼吸。


我无权保证自己不死,就只能力争死后不出现最坏情况。于是,我在漫天风雪中走到营房的山坡上,把日记一本本地烧掉,火光映红山峦……烧了很久,烧完之后,心情大悦。心想,无论我会死得多么惨,临死之前都了无牵挂。


第十条:没有享受过美食


关于美食的定义,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所不同。有些人说“鱼羊为鲜”,可我不吃羊肉,很难把羊肉定为天下美食。很多人喜爱吃臭豆腐,我觉得吃是可以的,但须独处,尽量不要让周围的人联想起久未打扫的公厕。


以上都是我在饮食上的狭隘偏执,但由此可见美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私下里觉得生命垂危的人,消化功能已近衰竭,无法体验到美食的神妙,只剩下遐想,于是就把这一条列为人生遗憾。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曾享用过自我标准里的美食。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


第十一条: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


我当医生的时候,的确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了。即使是不工作的时间,想的也是和工作有关的事情。这就让我整个生活,都被白色笼罩,被来苏水味道浸泡。那时非但不觉得这是危险,反以为这才叫充实生活。


后来不做医生了,被动地脱离了这种状态,才慢慢发觉,用工作充填所有的时间,是对自我的暴政,变成了工作的奴隶。应该用一把利刀,将生活和工作切割,不要混淆成一团。



第十二条:没有去想去的地方


我想去的地方,如果我能去,我就去了。如果我不能去,就是的确没法去,我就认命了,也不遗憾。人的双脚不是无限自由的。


第十三条:没有和想见的人见面


说这一条的人,多半是指自己初恋的情人或是恩人吧?若是仇人,或是不那么喜欢的人,估计到了弥留之际,也不会特别想看到他们的嘴脸吧。


多日不见的熟人相逢,刚开始都会大呼小叫,哎呀,你怎么变老了?我嬉笑,你能好到哪里呢?感叹过后,就不再议论苍老的问题,开始说些正常的话了。

 

第十四条:没有谈一场永存记忆的恋爱


我的恋爱十分平淡,但它也是永存记忆的。记忆并不厚此薄彼只宠爱惊涛骇浪,而以平淡为耻。


真正能够得以长久保存并对我们的生命如此重要和宝贵的事件,很多是平淡的。比如水的味道很平淡,如果有了特殊的味道,那就是污染。盐的味道也很平淡,只是单纯地咸,并没有杂味。空气是平淡的,面粉也是平淡的。


太多的有味道的水,比如果汁,会毒害我们的味蕾。太多的加了碘的盐,会剿灭我们的甲状腺。氧气太多了,会氧中毒。所以,保持对平淡的安然,是一生幸福的重要基础。


 

第十五条: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唔,这一条,没有。


第十六条:没有生育孩子


唔,这一条,也没有。


第十七条:没有让孩子结婚


我的孩子结了婚,而且还很幸福。


恕我斗胆发表一点儿不同意见,虽说咱们中国人习惯上觉得“死者为大”,人死了,他说的话,就可以雪藏,不必争执不休了。但这批死人既然留了话给活人,似有讨论之必要。


孩子结不结婚,原则上不能让他的父母负责。达到了婚龄,就是成年人了,结不结婚概由个人负责。把孩子没有结婚的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至死不忘大包大揽,背着这个包袱为遗憾。恕我直言,代沟不清。


如果要反思,不要局限在儿女结不结婚这件事,一定还有很多可懊悔的育儿经。我甚至不怀好意地认为,被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父母培教出的后代,不结婚不一定是遗憾的事情。就算勉强进了婚姻,多半也会裂城而逃。如果有了孩子,不在教育方法上吐故纳新,很可能把悲剧埋入下一代的心田。



第十八条:没有注意身体健康


我给自己大致及格的分数。青年时代在高原,气候冰寒加之缺氧,是极不相宜健康的。为了祖国,损毁健康也在所不惜,容不得斤斤计较。到了中老年,工作辛劳家务繁重,也抽不出时间来特别维护健康。


到了能顾及健康的时候,我会在意。健康这个东西,也是为一个人的价值观服务的,不应置之不理也不可喧宾夺主。


从根本上说,不管你在不在意,良好的身体状况,一旦越过了时间的高点,便江河日下防不胜防地衰减。再好生维护,你不毁,时间也自会兴致勃勃地帮你毁。


大趋势已定,我们能做的只是顺势而为将计就计。


第十九条:没有戒烟


我不吸烟。


第二十条: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意愿


我很爱好表明自己的真实心愿,自幼如此。个别情况下的隐而不言,必有深因。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不如此。再次选择,多半还会沉默。


总的说来,年轻的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概率多一些,上了年纪,知道这生命原不是任何人的礼物,自己不说,别人哪里能明白。


说了有风险,可能会忤逆了某些人。但不说,从根子上就忤逆了自己。


有时候,你以为不说是顾全了别人顾全了大局,其实正相反,你不尊重自己的时候,对别人的裨益也无从谈起。



第二十一条:没有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个人到垂危的时候,才思考这样哲学的问题,真是晚了。我觉得苟延残喘之时,不想也罢。就像一个口袋里只剩下一分钱的人,想那些需要100 万才能做成的事,实属不识时务且力不从心。我的心理学导师说过,临死才意识到自己稀里糊涂地过了一辈子的人,挺多的。


说到底,一言以蔽之,他们从未真正生活过。


我说,老师您这话说得多好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总要有意义。


老师说,这话不是我发明的,是马斯洛说的。


拜谢西藏的高天大河冰峰雪岭,强迫我在年少时,就探索过活着的意义。确立下来之后,它如此坚稳地占据我心扉,直到我的老年仍不曾有丝毫改变。故此不为遗憾。


第二十二条:没有留下自己生活过的证据


生命不需要证据,因为不是一场犯罪。兴致勃勃地活过了,已成就一切。到临终之际,还琢磨着证据这事,概因对自己是否真正活过的不确定。


听一个孝女讲处理母亲身后之事,思考了十年,无法收拾母亲的遗物。我本以为是无尽的哀伤所致,她说是因为母亲留下了自费印制的499 本诗集难以安置。


正确地说,是500 本,因为有一本母亲送给了女儿。都是些打油诗,谈不到艺术价值。不要说售卖,就是送也找不到人。诗是母亲的挚爱,生前常说人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儿什么,算是走过一趟的留念。


女儿想了很久,终于在一个夜晚,将所有的诗集都销毁了。望着熊熊的火焰,她在想,这就是证据了。


不必留下证据,只要安然走过问心无愧就是了。



第二十三条:没有看透生死


有多少人真正看透生死了?别对自己要求那么高,求全责备。生死这件事,是值得想一想的。想通了,就放下,老在那里想,倒是想不通的意思。不要害怕,人人都要经历的正常过程,害怕只能添乱。


我力求从容地活着,做事情有始有终。用完每一本簿子的所有纸张,看到好书的最后一页。从塑料管里,用力挤出每一滴牙膏。


看夕阳西下不再伤感而是心平气和地欣赏,秋雨中看黄叶坠地不是寂寥悲凉而是明白明年绿荫盈盈我们再相见……这些都是生死轮替的小型预演,倘能渐渐温和接纳,痛楚稀释欢颜渐起,也就算是和死亡不时地小小碰撞,握手言和了。


第二十四条:没有信仰


人们常常以为信仰必是一定时间的磕头或是礼拜,遵守某种戒律与特定的神祇对话等,如果这样狭隘地看待信仰,我是没有的。但我从来不觉得我没有信仰,我觉得信仰是一个更宽泛和辽阔神圣的概念。


它不是面庞或圆融或瘦削的异邦人创建的,而是一种伟大的心灵力量。


我明白,生命短暂脆弱,有一种无比强韧而壮丽的覆盖,凌驾在微不足道的我一己存在之上。 


第二十五条:没有对深爱的人说谢谢


我说过了。对我的父亲母亲,对我的丈夫和孩子,对我的老师和同学,对我的责任编辑和读者,对我生命中我所喜欢的人,我都曾由衷地说过谢谢。所以,我不遗憾。


趁着现在我还没有到不能自由表达意志的时刻,我要向山川河流大地太阳草木动物海洋长风,向所有善良的人,向古今中外的智者和书籍,说一声谢谢!


 

好了,大体回答完了。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我遗漏了第九条。不是回避,实在是为难。现在来说说那个让我念念不忘的第九条——没有回过故乡。


我不知道我的故乡在哪里。


我出生在新疆伊宁,源自我父亲跟随第一野战军第六军进军新疆。


但我真是一个伊宁人吗?


我从半岁起就一直生活在北京,可是我对北京的胡同啊小吃啊满族的习俗啊,一点儿不懂,也无什么感情。我也不会那种充满了儿化音的京腔京韵。看充满老北京气味的话剧,我会困倦无聊地睡着。我从来没有从心底认可过自己的故乡是北京。


现在只剩下我父母的祖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了。


它是不是我的故乡呢?


我不知道。因为在我60 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在文登度过的所有时光加在一起,迄今为止,也只有一个月。


果把故乡的含义扩大一些,除了肉身的出发地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精神的故乡。我们在那里脱离了混沌蒙昧,真正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让生命从此有了意义和价值……从这个层面说,我的精神故乡是西藏阿里。


 

到底在哪里呢?新疆?北京?西藏?山东?还是……为了保险起见,我和母亲重新返回新疆,找到了我出生的那座俄式老木屋,它再有一个星期就要被拆除了。


我去了幼时读书的小学中学,问候当年的老师。我在祖籍买了一座房子,为的是可以呼吸父辈幼年时的空气。


我和阿里的历届政府和司令员保持着密切联系,2013 年的夏天,把我写阿里的书集结成一本,送到边防线每一个战士手中。


我愚蠢地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过一个”的方法,维系和家乡的联系。既然不能确定哪一处为家乡,我就认所有走过之地为家乡吧。


临终前会后悔的25 件事,我虽不敢说样样都避免了,大致就取及格。私下将大津秀一的标准打个折,松松垮垮衡量,似未曾留有明显的遗憾。


仰天长叹,感恩不绝。


*作者: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注明心理咨询师,被王蒙称为“ 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著有《血玲珑》、《红处方》、《恰到好处的幸福》等畅销作品。微信公众号:毕淑敏(ID:bishumin_xingfu)。


推荐公众号



趁还来得及,不留生命的遗憾;

趁还来得及,

我们要去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趁还来得及,记得去关注朴趣

这里有有趣的故事,

多样的活法,美味的餐点。

让你变得十足有趣,

让你,不留遗憾,精彩的过这一生。



回复“置顶”,小慈告诉你如何一键找到“慈怀读书会”。

回复“线下活动”,了解慈怀读书会线下活动最新通知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