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乘数是一个简单、强大而有争议的概念,也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过去80年里,它一度被视为至关重要,成为战后经济秩序的核心理念,之后却经历了共识破裂并遭受了根本性挑战。“咸水”学派和“淡水”学派的争论从未平息。如今,该理念再度风行。开创性经济学思想第四课,一起了解凯恩斯倡导的财政刺激理念的入时与过时。
财政乘数是一个简单、强大而备受争议的概念,也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关键要素之一。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完整地阐述了财政乘数发挥作用的原理,以及政府可以怎样利用该乘数让颓败的经济起死回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书中命题背后的推理:当一个经济体在非充分就业下运作,决定投资水平及国民收入的是需求而非供给。凯恩斯认为在投资支出的变化上存在一个“乘数效应”。举例说,政府额外支出的一些资金将直接带来国家产出及收入的增加。起初,这部分资金会流向承包商、供应商、公务员或福利救济受益人。他们继而会把一部分的额外收入花掉。赚了这些钱的受益者也会多花一些,从而使经济活动进一步增加,如此继续。假如政府削减开支,负面影响将以相同方式扩大。在他所称的“流动性偏好”引发的“普遍过剩”情境下,靠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并没有太大帮助。
在过去80年里,人们对财政乘数理论的评价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一度视其为至关重要,之后却又将之贬得一文不值。财政乘数的概念诞生于当年关于如何应对大萧条的激辩中。无法劝说当权者改变主意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加剧,与英国财政部意见分歧而深感懊恼的凯恩斯开始撰写《通论》这部革命性作品。二战期间,政府支出增加造成的经济效应印证了凯恩斯的推理。英美庞大的军费开支促使两国经济快速增长,这样的实证加上政府决心防范大萧条再现,促使决策者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及“财政乘数”作为战后经济秩序的核心理念。其他经济学家继续拓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到60年代,凯恩斯理论似乎已大获全胜。但在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共识开始破裂。主导这类批评的经济学者被称为“淡水”学派,这些攻击反过来又催生出一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的“咸水学派”。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政府转而利用财政刺激手段推动经济,也为经济学者提供了大量实例评估财政紧缩的真实后果。
欧债危机深重之时,多个南欧国家的政府债券收益率飙升,违约风险隐现。欧洲央行及欧元区较为稳健的成员国提供纾困援助。为了让受助国的政府财政重建可持续的根基,这些援助多数附带条件,包括实施严格的财政纪律。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痛苦的预算削减不得不做。其他经济学家则表示,削减预算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增长放缓,政府收入减少,受影响国家反而变得更穷困,负债更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3年对这一系列紧缩计划作出评估,认为它们造成的经济损害远超人们最初的预期,包括IMF自己的预计。之前相对乐观的预测关键的错误就是:大大低估了财政乘数。
诞生已有数十年的凯恩斯乘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围绕它的争议也从未停止。欢迎登陆App免费阅读九月刊文章《由谁担当重任?》你将了解到:
大萧条中,英国政府秉承的“财政部观点”包含了怎样的逻辑?
凯恩斯在一战时期做过政府顾问,参与过最终向德国索取惩罚性赔款的凡尔赛和谈,为何这一过程让他倍感沮丧,撰文抨击战后经济体系的风险?
如何理解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偏好”和“普遍过剩”?
二战期间到60年代,凯恩斯理论为何得以大获全胜?
为什么后来得到诺奖嘉赏的的罗伯特·卢卡斯领导的“理性预期”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模型的缺陷是“致命的”?
拥护“新凯恩斯主义”的咸水学派代表人物包括现任美联储副主席斯坦利·费希尔、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以及小布什政府首席经济顾问格里高利·曼昆。他们的模型如何看待财政乘数?
尽管许多决策者依然致力于进行财政整顿,很多经济学者如今认为,财政刺激不足是后危机时代最大的失误之一。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九月刊
为你带来六堂当代经济学开创性思想课
点击图片回顾本系列第一课
《秘密与代理》
点击图片回顾本系列第二课
《明斯基时刻》
点击图片回顾本系列第三课
《一丝无奈真相》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
九月刊主题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