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有一条堰塘街,虽然名字听上去像是街道,其实就是一条非常狭窄的巷子,而且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甚至说起这么名字,很多老贵阳都不一定知道。有两个老人,在这条巷子里卖了一辈子的洋芋耙,这种简单的小吃,虽不能给人多么惊艳的味觉体验,但很多老顾客,是冲着这两位老人的故事去的……
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在学校门口,或是住家小区附近。
那些或油炸、或煎烤、或凉拌的小吃,
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而在贵阳娃儿的生活中,洋芋粑当仁不让,
成为小摊美食榜上最闪耀的一颗星。
然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贵阳这家“”老两口“”洋芋粑
却是味道和情怀的体现
“老俩口是一种味道”
58岁的潘阿姨和70岁的老伴在贵阳市忠烈街幼师旁经营的这家叫做“老俩口”的洋芋粑小摊。从儿子2岁起,潘阿姨就和丈夫靠着卖洋芋粑过生活,而这一做就是20多年,洋芋粑也从原来的2分钱一个变成现在的2块钱一个,虽然价格变了,可是味道还是和原来的一样的经典。
贵阳美食那么多,为什么夫妻二人选择了卖洋芋粑呢?说起这件事,潘阿姨笑着说,那时候夫妻两人是摆的流动摊子,卖的是碗儿糕,可是后来贵阳流行起吃洋芋粑了,夫妻二人见势做起了洋芋粑。当时由于经济不景气,卖洋芋粑,和吃洋芋粑的人还很少,但是后来流行吃洋芋粑之后,洋芋粑似乎成了贵阳的一道特色小吃,深受大家的喜爱。
“老俩口是一种坚持”
20多年的老味道背后是每天凌晨3点钟就要起床开始制作洋芋粑的辛苦和汗水,潘阿姨告诉我们,老伴每天要提前早起煮洋芋,然后要剥皮,舂成洋芋泥。
潘阿姨的老伴告诉我们,他家的洋芋粑选用威宁、毕节的洋芋。这样的选材,保证了洋芋粑的软糯可口,舂出来的洋芋泥就和糍粑一样有粘性。而且他们家的洋芋粑是现做现卖,为了保证新鲜都是做多少卖多少,一般到到中午、下午下班放学的高峰期,人就非常多,常常下午4、5点就卖完了。
潘阿姨炸的洋芋粑为什么这么好吃?除了潘阿姨有手艺外,他家用的油也是非常好的猪油,安全又卫生,炸出来的洋芋粑外焦里嫩,金黄酥脆。配上甜面酱和辣椒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人间美味。
“老俩口是一种情怀”
然而,随着潘阿姨和老伴年岁越来越高,两老的身体和精力也大不如从前了,做洋芋粑需要体力和耐心,面对这样辛苦和繁琐的生意,潘阿姨也比较淡然和随性,她告诉我们,洋芋粑卖了20多年,等哪天要是自己累了,做不动了,就打算不做了。
也有很多人问过他们,要是不做了,上哪里找这样的老味道啊?
潘阿姨无奈的笑笑,“那也没办法了呀”!
如果这样的老味道以后不存在了,确实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虽然通过镜头记录下了画面,可其中的味道,恐怕只有靠我们自己抓紧时间去亲试,和回忆来记录了。
记者:王旭、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