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
上个月,人类学家项飚关于“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的表达又火了。在他看来,学校事无巨细地安排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用消耗生命力的方法生产分数和成绩,导致了生命力的消失和无意义的蔓延。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教育究竟会促进阶层流动、改善社会不平等,还是会固化阶级差异、再生产社会不平等?
过去一段时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分别到德国、美国访学。
今天(12月2日)晚19:00,看理想邀请两位老师来到直播间,一起聊一聊,在“重返世界”的知识交流中有什么见闻和感受?欧陆和英美大学/高等教育各有什么特征?与国内高校/高等教育能够形成何种参照?
👇一键预约👇
- 德、美访学见闻:故地重游,“重新当学生”的感受如何?
- 美式vs德式vs中式教育,各有何特征?成长于什么样的社会系统?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
- “大学高中化”“精细化管理”“学术KPI”等国内高校的现状,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
- “世界持续地收缩”下,跨地域、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文化交往有什么意义?
- 我们今天也许正在面对一个“不守承诺的世界”,努力没有回报、想努力却无从发力、太努力而身心俱疲……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
🕒 直播时间:
12月2日(今天)晚19:00
🎥 直播平台:
看理想 视频号、小红书、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