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药经济报
《医药经济报》是CFDA南方所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1980年创刊,与中国医药经济全球化历程同步,解读全球产经数据,引领主流思维创新。以办中国最好的专业报为宗旨,旨在成为产业的良心和脑袋,为促进公众健康及医药发展提供智库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渡  ·  这家「国药系」公司,董事长换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药经济报

e药房 | 导致胎儿畸形的反应停,摇身一变成了抗麻风的经典药物

医药经济报  · 公众号  · 药品  · 2024-10-13 16:12

正文

在医药史上,沙利度胺这一药物导致了1.2万名畸形儿,这一事件被称为“反应停事件”。然而,它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沙利度胺的错误应用——止呕

1953年,研究者在研发抗菌药物时合成了沙利度胺。然而,后续的实验表明沙利度胺并没有抗菌活性。尽管如此,德国一家制药公司并未放弃,继续对反应后竟意外发现它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能够产生镇静催眠的效果,并且可以明显缓解孕妇的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症状。随后,该药物以商品名“反应停”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由于在早期的志愿者中未发现该药物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且没有进行充分的毒性学研究,该药物就被推向市场,并在几十个国家广泛用于妊娠止吐,最终造成了巨大悲剧。
1961年,澳大利亚的医生W.G.Mcbride注意到一种十分罕见的海豹样肢体畸形在近年频繁出现,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患儿的母亲都曾在怀孕期间服用过反应停,而随后的毒理实验也表明,沙利度胺对灵长类和非灵长类动物均有很强的致畸性。至此,沙利度胺也从全球范围内紧急撤市。



沙利度胺的真正使命

在“反应停”事件发生数年后,以色列的医生Jacob Sheski尝试将沙利度胺当作安眠药来治疗6例患有伴有长期失眠的麻风性皮肤结节红斑患者时,意外地发现沙利度胺可以效改善麻风结节性红斑患者的皮损状况。后续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沙利度胺对麻风病结节性红斑的疗效,并发现它对多发性骨髓瘤也有较好疗效。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这两种病。
在后续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沙利度胺的适应症远不止这两项。它对风湿免疫系统很多疾病也有治疗作用,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等疾病,特别是在对一些皮疹、眼炎、口腔溃疡等方面,在联合使用免疫制剂的基础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么强的生殖毒性
还能安全使用吗?

也许大家都有这个疑问,沙利度胺的致畸风险这么大,使用过后是否终生都有生殖毒性呢?
沙利度胺的药物半衰期为5.5~7.3小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半衰期基本被消除,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停药2~3天后,体内的沙利度胺可基本清除
另外,精子从精原细胞发育而来,直至成熟并具有活动性和受精能力,大约需要90天。而卵子从卵泡开始发育到最终排卵大约也需要3个多月。《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风湿和肌肉骨骼疾病生殖健康管理指南》和育龄期女性用药推荐:强烈建议停用沙利度胺3个月后再备孕;备孕男性用药推荐:推荐停用4周后再备孕。而说明书中则提到:成年的男性和女性用药期间及停药4周内必须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并且不能献血等。



沙利度胺的其他不良反应

沙利度胺除了生殖毒性外,它还具有以下不良反应:


1.常见的有:眩晕、嗜睡、头晕头痛;


2.沙利度胺也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炎,因此,用药期间若出现四肢麻木等情况,应立即停药。

3.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等不良反应;


4.偶尔也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食欲增加;


5.该药使用后可导致体重增加、颜面/肢体水肿、甲状腺素分泌水平降低、低血压、口腔干燥等不良反应。


结 语

沙利度胺在经历了一次备受公众关注的撤市事件之后还能再上市实属罕见。该药物用于早孕止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期研究不完善就匆忙上市。虽然该药曾经是魔鬼一样的存在,但是不得不承认其现在在抗麻风病方面的地位。在使用该药时谨记遵医嘱,注意避孕,合理、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刘蕴洁,窦云.反应停的临床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3(04):68-71.

2.广东省药学会风湿免疫用药专家委员会,风湿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今日药学,2014 年 09 月第 24 卷第 09 期

3.Lisa R. Sammaritano, et al., 202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productive Health in Rheumatic and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Vol. 72, No. 4, April 2020, pp 461–488.


部分图源自网络
作者 / 株洲市中心医院 主管药师 苏琼丽

编辑 / 广东省药监局事务中心 叶桂秋

审稿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 石浩强、广东药科大学教授 邹宇华、 广东药科大学教授 刘基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