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北京领证结婚指南和免费福利! ·  昨天  
最爱大北京  ·  德国“授权”到期 , 「进口德绒」被99元清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袁世凯真的很愚蠢吗?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12-22 21:46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62

作者:霍小山

审核:喵大大     编排:耕读


1915年夏,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集资刊印了一份叫做 《明耻篇》 的小册子,强烈抨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卖国行为。


那年的年初,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7日,又提出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时内答覆。5月9日,袁世凯对日本的要求,除声明第五号一部分“容日后协商”外,其余一概加以承认。


当时,还是学生的毛泽东读到这本小册子,气不打一处来,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气消之后,他在封面上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在我学子!”


不过,年轻的毛泽东还没有料到,袁世凯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即皇帝位。


这波操作震惊了国人,袁世凯怎么会这么想不开要“称帝”呢?共和元首陡然间成了复辟封建的跳梁小丑,经营多年的形象毁于一旦,一个转身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袁世凯为什么要做这个愚蠢的决定?


01 袁世凯的称帝理由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让中华民国摇身一变,再次成为中华帝国。中国人民万万没有想到,赶走了一个满族皇帝,却又迎来了一个汉族皇帝。后来,西方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这样评价辛亥革命——基本上是一场失败。


那么,袁世凯称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是,他认为中国人民还没有马上享受民主自由的权力。


早在1911年,他就在《时报》上发表自己的政见,“余不知中国人民欲为共和国民,是否真能成熟?”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先是解散议会,接着取缔国民党。上有虽好,下必甚焉,那些善于揣摩领导意图的人便开始劝袁世凯干脆一步到位,重建帝制。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称:“中国数千年以来受制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 他的结论是:“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


国民政府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博士也迅速跟进,他强烈主张中国改行帝制,因为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的强国,如果中国改行帝制,也能成为跟日本一样的亚洲强国。


连外国友人都这么深明大义了,那我们中国人总不能无动于衷。袁世凯的幕僚和心腹杨度,大笔一挥,写了一篇《君宪救国论》,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民暂时不合适民主共和体制,“多数人民,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骤与专制君主相离而入于共和,则以为此后无人能制我者,我但任意行之可也,其枭桀者,则以为人人可为大总统,即我亦应享此权利,选举不可得,则举兵以争之耳,二次革命其明证也。加以君主乍去,中央威信,远不如前,遍地散沙,不可收拾。无论谁为元首,欲求统一行政,国内治安,除用专制,别无他策。”


袁世凯看了这篇有理有据的文章,拍手称赞,还立即下令将《君宪救国论》印制两万份,分发全国县以上的官员,每人一册仔细研读。


除了文人劝袁世凯称帝,武人也不甘落后,1915年8月,袁世凯收到了全国护军使劝进称帝文书,全国各省督军都签了名,其中甚至包括蔡锷。文书中言辞恳切,诚意满满,“痛论共和制度之不善,请袁早日建元称尊”。


1915年10月6日,参议院已收到各省建议改共和为帝制的各省代表请愿书为83件,要求参议院举行国民大会更改国体。1915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参议会开会投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全部同意投君主立宪票,反对票为0。当秘书长宣布全票通过时,各省民代高呼万岁,集体欢呼。


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袁世凯顺天应人,穿上了龙袍,戴上了皇冠。当然,众所周知,这个皇位没有坐稳, 他最后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只能一命呜呼。
▲袁世凯登基大典


02 孙中山的三序构想


民国初年,中国绝大多数人民,民智未开,不知共和为何物,这个前提是否正确?


如果我们回答,那个时候民主共和的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那完全是一种对历史的浪漫主义的想象。


鲁迅用小说虚拟的一个人物——阿Q来反映当时民间的一些群众对革命意义的无知。起先,阿Q对革命“深恶痛绝”,认为革命就是跟他过不去。但由于看到举人老爷对革命这样害怕,看到未庄人对革命如此慌张,“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不知道这场革命的对象、目的,不知道这场革命与他的关系,那当然更谈不上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了。


在辛亥革命的前几年,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家严复曾对孙中山说,“当今国民其民品恶劣、民智之卑、民风之腐、实乃亘古未有之。既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而见于乙,泯于丙而发于丁矣。”


孙中山也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必须花上一段时间,透过层层的局部改革来教育人民,让民智逐渐开启,然后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为此,他设计了一套具体的施政方案—— 三序构想,即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的三道程序。


具体来说,就是在军政时期,设立军政府,以扫除军阀割据、完成国民革命为要务;军阀扫除、国家统一,即可进入训政时期,由执政党培养训练民众学会并掌握权力之运用,党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法律的权力,以党治国;经过训政,地方自治达到一定程度,人民对选举、罢免等项权力已会运用,执政党即还政于民,制定宪法,进入民主宪政时期。所谓以党治国,即在训政时期,由执政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不经训政时代,则大多数之人民究竟束缚,虽骤然被解放,初不了知其活动之方式, 非墨守其放弃责任之故习,即为人利用陷于反革命而不自知。”


也就是说,虽然革命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因为人民还很愚昧无知,所以暂时只能让执政党建立独裁体制,来帮助人民代理他们的权力。孙中山如此形容,“中华民国的国民虽然是国家的主人,但实际上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幼稚。革命党则要承担起养育、教育这些幼稚国民的母亲的角色”。


但是,这个理论有个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靠性。 当年,毛泽东就质问过:“训政?由谁来训?”


毛泽东这个反问句一语击中了“三序构想”的致命部位,西方有句名言,教育别人者必须是受过教育之人。给别人以再教育者,必须是经受过再教育之人。第一阶段的军政好办,只要军事独裁就行,后来的蒋介石就是这么干的。问题是训政之时由谁来训?因为如果想要训全民,必须有足够的,已经训过政的人来训。而经过漫长的军政阶段之后,所有浮上官位的权势人员都习惯于军事独裁,怎么可能找到足够的训政人员来给全民训政呢?


综上所述,民国初年,无论是袁世凯,还是他的对手孙中山,都在“愚民论”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解决方案。 但是,建立“中华帝国”也好,推行“三序构想”也罢,都是要建立一个独裁政权。 孙中山的“三序构想”虽然总的大方向是对的,人民也能在“三序构想”中看到未来参政议政的希望,但是人民毕竟还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独裁统治。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1913年3月孙中山与日本企业家商讨集资讨伐袁世凯


03 麦迪逊的“过滤”理论


1787年春天,美国国父之一,后来的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前往费城参加制宪会议。自从独立战争胜利以来,北美的十三个州组成了一个叫做邦联的松散同盟。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各州政府各行其是。绝大多数人民都是很少会离开家乡的农民,知识水平都很低,在英国人眼中,他们就是生活在欧洲边缘的乡巴佬。


詹姆斯·麦迪逊,这个小个子的佛尼吉亚人作为当时美国最有才华的政治理论家之一,一直致力于将形同虚设的邦联体制废除,以联邦体制取而代之。也就是说,他想建立一个有实权的中央政府,避免让北美十三州成为四分五裂、尔虞我诈、战火不断的欧洲。


麦迪逊心里很清楚,当时的美国人民不是什么仁慈和团结的集体,他们见识短浅、视角狭隘、自私自利,天天只知道跟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打交道,如果有党派分子对他们进行煽动,那么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抵抗力。他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由人民代表发出的公众呼声,要比人民自己为此集会,和亲自提出意见更能符合公共利益。另一方面,结果也可以适得其反。捣乱成性的人、本位主义者或别有用心的人,可能用阴谋、贿赂以及其它方法首先取得参政权,然后背叛人民的利益。”


对此,《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曾承认,“由人民自己做出的选择,在智慧上并不总是非常出众,他们最初的想法往往是粗糙的和异质的”。


麦迪逊所面对的这种人民民智未开的情况,其实比民国初年袁世凯所面对的情况更糟糕。中国有着两千多年大一统国家的传统,人民普遍有着国家统一的意识。但那时候的美国则完全没有这种传统,绝大多数美国人只知道自己是宾西法利亚人、新英格兰人、南卡罗来纳人、佐治亚人······但不知道自己是所谓的美国人。


然而,麦迪逊没有像袁世凯一样选择走向帝制。如果他想,以他和华盛顿的良好私人关系,他完全可以写很多有理有据的信来劝华盛顿重返政坛,建立一个欧洲君主制的政权。或者,他也可以建议华盛顿,先建立军事独裁,然后运用国家力量来慢慢的教育人民,让人民逐渐适应民主共和的体制。


不过,他没有选择这些违背民主共和价值观本身的政治方案, 而是着眼于理论上的创新,用自己崭新的理论来指导建立一个让人民参政议政的机制。


他借鉴了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理论,构建了自己的共和国体制。即普通选民先选出本地代表,再由这些代表选出上一级的代表,以此类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提纯,最后选出来的领导者得以与最初的选民隔离开来,自主的制定一些可能并不受后者欢迎的决策。在这一过滤系统之下的共和国,既有一个民主的地基,又有一个不被庸众裹挟的上层建筑,这样的上层建筑会为整体的国家利益作出最优的规划。


麦迪逊的“过滤”理论推动了制宪会议往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废除了邦联政府,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设有参众两院的联邦政府,开启了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大门。


04 谁才是最愚昧的人


我有个很喜欢的历史学者,他研究袁世凯称帝,认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治权威出现真空,儒家意识形态崩溃,“并不是他特别喜欢当这个皇帝,而是他没有足够的权威来号令这个国家,他解决不了这个国家基本的政治上的混乱”。


但是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要知道,袁世凯为了筹备登基大典,前前后后花了3000万元!当 庶务司把做好的第一件龙袍呈送给袁世凯审查时,他表示很不满意,说什么龙袍尽管看上去富丽华贵,上面所绣的九条龙张牙舞爪,但是总感觉“龙气”太散,缺乏帝王之气。于是,设计者们又按照袁世凯的要求重新做了一件九团龙袍,每团绣一条龙,龙眼上各嵌一颗大珍珠,龙头各部还镶有小珍珠,龙鳞处则缀有珊瑚断片,这才让袁世凯感到满意。


如果对于袁世凯,称帝只是他为了加强政府权威的一个手段,那么他完全没有必要耗费巨资在一个登基典礼上,也没有必要对一件龙袍如此上心。 事实就是,袁世凯非常渴望当皇帝,虽然他即使不称帝,继续当他的大总统,他的权力也跟皇帝一样大。 但是,有皇帝的名号跟没有皇帝的名号,那种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有皇帝的权力,而能抵制住称帝的诱惑的人,比如曹操,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再说,因为中国民智未开,所以要加强政府权威,就必须再给中国人民一个皇帝?就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就好比我从合肥去北京参观故宫,我可以坐飞机,可以坐高铁,也可以坐长途大巴,但我为什么就一定要选择骑自行车? 所以,袁世凯称帝可以,但是却是最糟糕的一项选择。


此外,他身边的那些劝进者,也都心怀叵测。 那个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的美国人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为了迎合袁世凯,就说什么“行共和制者,求其能于政权继承之问题有解决之善法,必其国广设学校,其人民沐浴于普通之教育,有以养成其高尚之知识,而又使之与闻国政,有政治之练习。而后乃可行之而无弊。”请问,美国建国之时可曾广设学校?又说什么“民智低下之国,其人民平日未尝与知政事,绝无政治之智慧,则率行共和制,断无善果。盖元首既非世袭,大总统承继之问题,必不能善为解决,其结果必流为军政府之专横。”请问,美国建国之时民智就高尚?就算你这么认为,美国的国父们也绝不会这样认为。


当然,袁世凯知恩图报,为了感谢古德诺在学术理论上对帝制的“支持”,他大笔一挥,送给他50万元的“润笔费”。


这里再说回袁世凯,他自己不了解现代共和民主制度和政治理论, 这并不稀奇,因为他只是一个军人出身,我们不能苛求他文武双全、学贯中西。当他发现自己无法管理这个庞大的、新生的中华民国时,他只能从传统中寻求解决之道。他自己本来就有一个皇帝梦,再加上传统的思想资源也只能给他提供皇帝梦,所以他最后就鬼迷心窍,走上了一条被万众唾骂的不归路。


所以,当你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认为人民群众都愚昧无知之时,可能那个最愚昧无知的人,就是你自己。

▲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