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看到一则“《请回答1988》“中年阿泽”金柱赫因车祸去世”新闻,忍不住想发些什么。
看韩剧不多,金柱赫说实话并不太熟悉,被朋友安利这部剧的时候。一开始是抗拒的,看了一集就被里面的场景吸引了,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怀吗?
剧中的双门洞不就和小时候差不多的高配版儿时的上海弄堂吗?毫无设计肆意搭建的私房就成了当年逃难上海的唯一住所。
小人们三五成群追逐嬉笑打闹,大人们摇着扇子聊着家长里短,大雨天住在底楼的水漫金山,谁家做红烧肉煎带鱼那味儿可以流窜好几家。
那段“用时间来造就朋友,用缘分来结交穷亲”的时光,一种说不出的“迷道”。
闯荡大上海
来自于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一段经典台词描述那些闯荡上海的小人物:
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否则要触霉头。侬晓得为什么吗?
面包房每天来送点心的那个伙计小张,他十几岁就从宁波来上海,一个人划只小舢板来的,家里穷的叮当响。
后来跟了现在这个老板学做生意,几年下来,也算半个点心师傅。他很聪明,老板有个女儿,他时时刻刻讨好她,不动声色打动了芳心。
老板当然嫌他穷,不答应。小姐就去求她娘,由她娘再去求老板。老板就来问他:“侬想讨哪个样子的老婆?”
可这个小瘪三耍滑头,心里想当然是漂亮的、有钱的老婆——就是老板的女儿嘛,嘴巴上却说:“只要有感情,丑的没钱的都没关系。”
他以为他这样一说,老板就会觉得他靠得住,就会把女儿嫁给他。老板也是老江湖了,一听就晓得他靠不住,就照他的意思,把佣人的女儿嫁给了他。真的是又难看、又没钱的。
他今早上,又跑过来送点心,王妈就寻他开心,说:“侬脸色怎么这么差,脸色都发青呐。”他白眼一翻,钱也不要就跑掉了。嘿嘿嘿嘿嘿嘿。(沉默)
蜗居时代
以下这段文字的原作者是谁无处考证,但是我真诚地佩服和感激他(作者)。把父母那一辈的生活描绘出来,那在逆境中求生的动力,在困苦中作乐的自嘲,在贫乏中“品尝”生活的乐趣,那为得到些微的“改善”而“激发”了的五花八门的“最高智慧”。
说到“蜗居”,一定是上海发明的,那时候大概算是全国住房最困难的了,三代人住一个12平方米的房间,包吃包撒,并非罕见。
一般情况,上海人多住在市区弄堂狭小拥挤的“石库门”房子。上者,有“新式弄堂”、“公寓”等;下者,有大量的“棚户”,就是最简易的小房屋,一般都是“私房”。
照片来自于网络
典型的传统弄堂“石库门”房子的结构,大致是这样的,前几期的梦想改造家里还能看到:
底层:有前门和后门。前门进去,是一个小天井,4-6平方。然后进入“客堂间”,约20- 28 平方不等。一般比较阴暗潮湿。再深入,经过楼梯和小卫生间,到达厨房,约6-8平方。厨房有后门。
上一道楼梯,到达“亭子间”,约6-10 平方,朝北,阴冷。再上一道楼梯,到达二楼“房间”,面积与“客堂间”相等。
再上一道楼梯,就到了一个小晒台,也就是“亭子间”的房顶。再上一道楼梯,是“三层阁楼”,三角斜顶,“老虎窗”,人能够站得直得面积大约12平方。
这样得房子,原始的设计,是一家人居住。“客堂间”会客,二楼“房间”是卧室。“亭子间”和“三层阁楼”堆放杂物。结构和现在的“联体别墅”相仿。
解放前,“亭子间”往往就是许多穷文人租住的地方。解放后,一般这么一个房子会住进四家人,最多的听说有七家的(子女结婚“派生”而来,用“硬件”或者“软件”隔开 )。
照片来自于网络
相对于“棚户”,这还算天堂了。如果男孩子住在“棚户”区,谈恋爱都大大的有问题:女方家长一般都要极力反对。
于是,你在“石库门”房子的厨房,会看到好几套灶台,不少白天各自上锁,怕邻居偷着用。还有各自的点灯开关。烧饭时候,抢占水斗洗菜淘米等,难免磕磕碰碰。
互不相让就会造成“邻里纠纷”。再“升级”,找人来打架,砸东西。“武斗”吃了亏的,可能会搞“阶级斗争”报复 ―― 举报对方平时的“反动言论”,经常有鬼鬼祟祟的人聚集(其实是来往亲戚),是“反革命地下黑俱乐部”等等。由简单的“邻里纠纷”攘成大祸的,并不少见。
当然,邻居的主流,还是互相帮助,互通有无。邻居有当医生的,当老师的,卖肉的,卖衣服的。。。都可以沾光。自然,你也得巴结着他们。一般的,烧了好吃的,大家分点尝尝,搞好关系。
住房困难,青年男女的约会,一般是“看电影”。当然醉翁之意,不是要瞻仰《列宁在十月》里列宁的胡子啦。省钱的方式,是逛马路。再要省脚力,就是到外滩的凳子上坐着谈恋爱――那是上海著名座无虚席的“情人角”。
一般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是每张凳子上背靠背坐上两对。于是有传说,最后的结果,有对角线交错了谈成功的。这个当然很难排除,不过怕是想象力的成果居多。
恋爱成熟要结婚,是单位负责分配房子。一般,单位先调查男女双方原来居住的房屋面积。如果比较宽敞,不予分配。但可以出证明,让房管所帮助“间隔”分开。
如果具备条件可以分配到一间8平方的“亭子间”作为婚房,就可以拥拥挤挤放进一套新家具和箱笼、缝纫机、马桶等物,床上堆叠摆放10-20床五颜六色的被子。当时算是十分荣耀,万分幸福的了。
新婚之夜,洞房里的活计,首先要大费力气的,是把床上这堆被子搬开摆放到地板、沙发等合适的地方。。。
大街上常见的是“房屋交换广告”。有意图牺牲地段换取较大面积的,比如有子女要结婚。有以一换二,方便分家的。。。不一而足。如果认得“房管所”有权的人,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越换越好。
如今,人们住上了独立式的高楼大厦,怀念“石库门”房子的邻里热闹,自然就“过滤”了当时那些不方便的甚至痛苦的回忆,这也是人情之常。不过,怀念归怀念,任谁也不会真正要“回去”。
光鲜的魔都,也有多少不为人关心的小人物,那段“用时间来造就朋友,用缘分来结交穷亲”的时光,再见了!
本文由魔都折叠的折叠君编辑,素材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