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焦Deep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东方周刊  ·  哪吒,票房百亿的启示! ·  12 小时前  
中国银行保险报  ·  《哪吒2》票房破百亿!中国首部! ·  12 小时前  
偶俚张家港  ·  导演饺子,有喜讯! ·  18 小时前  
l 看齐 l  ·  《哪吒2》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焦DeepFocus

成都、武汉、西安的朋友,你们摇晃了吗?

深焦DeepFocus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11 08:29

正文


放映活动

《摇摇晃晃的人间》

编辑 | Pury(厦门)

作者 | 徐楚翘 2maio 深焦西安


编者按


上周周末,深焦联合瓢虫映像等诸多机构共同举办了《摇摇晃晃的人间》成都、武汉、西安三站的点映活动,其中武汉站也有幸邀请到了范俭导演和余秀华到场。时隔一周,参与组织的伙伴们将此次点映活动的历程和个人感受整理成文,或许它已经失去了新闻稿的时效性,却留下了热情褪去后的诸多理性或思考,在此与大家共享。


成都

文 | 徐楚翘


观众对于放映活动的热情是超出我们想象的高涨,大多观众将目光聚焦在余秀华身上,也许这也正是导演希望纪录片产生这样的效果,将记录作为一种形式隐匿在人物的背后,导演范俭在此前深焦的专访中便提到自己喜欢这种“静观”的状态。这样做其实很讨巧,避免了观众对影像的关注而是更多沉浸在故事中。网络评价褒贬不一,而从成都微信讨论群来看大家针对影片本身的评价很少,更多是讨论余秀华与她的诗,针对纪录片形式的讨论似乎被余秀华的光芒所遮蔽。



放映过后,有观众告诉深焦小编,能够感受到人物位于影像之前的中心位置,感受到属于余秀华的深邃与纯粹;同时全片的节奏拿捏恰当,字幕卡的诗与余秀华朗诵的诗与画面相呼应,这些技法都放大字词的情绪效果。甚至大家在片中的“诗歌研讨会”场景中笑出声来,可又能很快返回到片中的情绪中去。导演将余秀华的诗作为对象进行展现,诗产生于影像之前,影像展现的是余秀华创作的过程,我们的视点始终还是贴近余秀华本人的;也许导演在片中留给观众时间与余地去思考余秀华离婚一事不一定能获得所有观众的认同,观众对余秀华的态度其实已经不言自明了;当然也诚挚地希望观众们对纪录片发表不同的声音,不论是褒或贬,对于纪录片在形式上的进步都是有所增益的。



放映所在的王府井影城是成都的老牌影城,如今成都遍布大小影院,商业电影与类型电影占主流,成都的观众走进影院看《摇摇晃晃到人间》的诚意是毋庸置疑的。现场的秩序与氛围都很到位,放映效果是令观众满意的,电影院回归了放映时所应具备的仪式感,我们也看到了放映纪录片在成都迸发的生命力。



武汉

文 | 2miao


第一次参与到这种点映活动的筹备过程,我确实会感到忐忑和紧张。即使武汉站的首映时间被安排在了工作日晚上,二百八十张票也在三天内售空了。这比我们预计的情况要好太多,毕竟是有千万人口的城市,不要小瞧这里面喜爱电影或者文学的人数。召集成功之后,就是一系列很琐碎的事情,很考验做事的周全性。无论如何,确实没有万无一失的前期准备,每场活动总会面临一些不同的小插曲,而路演这三天的天气情况也给范俭和余秀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好事多磨,成事终究在人,用范俭导演的话说,有什么情况就去应对和解决。活动顺利举行,《摇摇晃晃的人间》与它的观众们成功见面,主创到场与观众对话,我们工作人员心里的石头也就落到了地。


没有陪同的宣发团队,范俭和余秀华就是一个双人组。前一天在深圳和广州赶场参加了两场首映礼的两人,三日又得马不停蹄地前往武汉。连坐下来好好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我们打包了简单的两份煲仔饭,带到影厅休息室里吃。由于旅途奔波,休息有限,他们还不得不喝点咖啡提提神。本计划着先去酒店放下行李,整顿一番,但为了能够在开场前检查电影的放映效果,在范俭导演的要求下,我们直接从火车站开到了影院所在的商场。对于导演来说,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就是在对观众负责任。



武汉首映七点半开始,九点钟结束,接下来是完全不够用的半小时交流时间。而在与武汉的观众们面对面之前,范俭和余秀华在影厅的休息室与前一天在全国各地的首映场上看过电影的观众们,一直进行着线上交流。一场活动下来,我觉得观众是最幸福的人。在这种点映模式下,是他们的参与促成了放映活动的举行,而除了高质量的九十分钟观影体验,他们还有各种机会直接向主创发问。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做的是电影的放映,观众在影厅里观看的是影像,而不是文学。前期准备过程中,就邀请嘉宾的事宜,范俭导演提出他更倾向于纪录片创作者或者熟悉他的电影人,而不是文学界评论家们。虽然主角余秀华是诗人,她的诗歌是她人物性格的体现,但之所以我们去看《摇摇晃晃的人间》,是因为大银幕上展现的她和她书里呈现的自己是有出入的,镜头里的余秀华是她的诗和对她的报道所无法还原的。暂不评论用做文学评论的思路看待电影是否是种错位,但这样一个事实是确凿的——影院空间提供的语境是不同于其他艺文场所的,银幕的存在时刻提示着我们的探讨可以紧系第七艺术。



映后交流的设置不应该单纯为了吸引眼球或招揽观众的手段,这不单是宣传时的造势所需,一场活动也不应最终只剩下口碑传播中的一些现场图片。无论是嘉宾对谈还是主创与现场观众交流,这些环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大多笃信它们能够促进观众对于影片某些方面的认识,产生或多或少的积极作用。但可能现在的状况是,高质量的映后对话是大家的共同期待,这一环节通常得到设置,可是我们很少设想怎么样的对话最有益于现场观众,而我们欢迎对电影的讨论,却也很少提到怎么样的讨论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


映后交流之后,很多观众直接跑向余秀华和范俭,有的要签名和合影,有的还有问题想和导演探讨。直到大概十点半,武汉本地媒体的采访结束之后,我们一行人才从影城所在的商场里出来,前往附近预定的酒店。余秀华走路不太方便,我们以为不远的路还是明显加重了她的疲惫。当余秀华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休息时,她吵着要喝酸奶,导演却在怂恿她和我们一起再去吃个宵夜,搓顿酒。



大部分人通过余秀华的诗歌认识了她,一些人从我们这些媒体的报道里读到他者视角下她的状态,还有一些人则通过影像看到余秀华的生活片段。武汉的观众比较幸运,他们还能面对面见到主创,而我们点映负责人,在从去火车站接到他们到把他们送到酒店的这半天里,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电影里的主人公,观察到她和范俭导演的相处模式。等待过马路的时候,范俭在前面和其他人聊天,余秀华在后边伸手去挽他的胳膊,还狡辩说,她只是想让范俭快点走,过马路不要分心。但是我觉得,即使没有这些亲身捕捉到的细节,也不难想象两人关系的亲密。纪录片的拍摄者和对象之间的这份信任,在不撒谎的影像里就足以被体察到。


如果非要对这次活动有个总结,我会说,与纪录片相遇在大银幕是一件让人感到幸运的事情,而能负责这样一场二百八人的放映活动,促成优秀的纪录片与观众见面,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吃完宵夜,告别范俭导演和我的一群伙伴们,再坐上回家的出租车,我回想着和两位主创的短暂相识。这也是宝贵的幸运一种。很多事情你得坚持到最后一刻,才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多么值得。


西安

文 | 深焦西安


西安的观众十分热情,让原本预计一百多人的观影活动最终以近三百人观看的方式呈现。虽然目的各不相同,有的观众本身就是余秀华的读者,他们想要从纪录片中探寻余秀华诗歌的来源,有的仅仅是被媒体上宣传的余秀华打动,想要进一步了解。可是观众对于这部纪录片的热情还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期待。

西安的嘉宾是摄影师薛明、艺术家白夜以及电影学博士陈华,他们分别从各自的理解谈了这部纪录片。薛明是这部纪录片的摄影,他谈论了这部纪录片在拍摄的时候如何将余秀华家乡的风景与她的诗歌用影像方式结合起来的想法。他说,如果去过横店村,看见四时的景色,你就会明白的诗歌的意象从哪里而来。

白夜试着用左手反向在纸巾书戏仿了余秀华的诗,他试图去揣测诗人创作的感受,并且认为余秀华就是一个努力打破自身枷锁,寻求无限可能性的诗人。

陈华谈到了余秀华的诗歌,他认为无需给诗人身上贴任何标签,余秀华的诗歌就足够打动人。大众传媒地消费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伤害。

有观众表示这部纪录片让她重新认识了余秀华,并不仅仅是一个农民诗人,或者是脑瘫患者,她是有血有肉,幽默甚至智慧的人。也有观众趁机会表达了对余秀华诗歌的喜爱。(余余)



一场电影可以带给我们什么?抛开电影本身对我们的触动,一场完美的电影,带给我们的是几百个柔软又热情的心灵之间相互的碰撞,这些充满对电影热爱的心灵因为一部电影聚集在一起。大家彼此之间是陌生的路人,可是当影院灯光熄灭,那束承载着二百多人期盼的光亮投射在银幕之上时,所有人的情绪伴随着电影的喜怒哀乐不断变化着,那一刻大家好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消除了陌生的隔阂,与电影里的人物、与你身边的观众都产生一种奇妙的互动。从开始筹办《摇摇晃晃的人间》西安点映时候,没有想到原本计划的一百八十多张票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售罄,原本以为一部诗人纪录片并不会引起多大轰动,可是在两个小时内我就被影迷的热情所打动。在微信群组中大家积极热情的讨论到几乎满座的影厅,影迷与影迷因为一部电影所相遇,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了。


《摇摇晃晃的人间》观影过程是十分愉悦的,不仅因为余秀华个人幽默的语言更是因为导演在创作时候的心态。余秀华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她的思维与正常人无异的清晰敏捷,甚至她的内心要比正常人更加敏感和细腻,所以她可以将天空中两朵云的间隙看作未愈合的伤口,这是一个多么清新温柔却又残酷的比拟啊。看这部电影并不像是观看纪录片,更像是在聆听身边一个朋友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带我了解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余秀华,是一个追求自信独立的女人、是一个渴望去爱人和被爱的女人、是一个给世界挥洒诗意的女人、是一个平凡却又不普通的女人。(全钲子)



西安站的点映活动是由深焦和瓢虫映像联合承办的,对于第一次参与这种线下活动的我来说,紧张是在所难免的。所幸我们这次承办团队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瓢虫映像的余余,她也是深焦作者。在活动准备前期,我和深焦的另一位伙伴钲子主要负责了文案部分,而余余主要负责对接影院并承担发起。


活动是在7月2号下午三点开始,我们一点的时候在影院集合,打印观众名单,布置签到和展架,一切还都挺顺利的。签到在两点开始,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时间不够用了,现场难免有些手忙脚乱,我们三个人负责签到发票,余余的男友陈老师帮我们发纪念品和拍照。最后拖延了五分钟的开场时间才算勉强收尾。


放映进行的异常顺利。本以为会略显沉重的题材反而被排出了轻松幽默的味道,观众也会时不时的发出欢笑。观影过程中我也不止一次感慨余秀华是一位多么机敏,多么清醒的诗人(农妇)啊。影片放映结束后,我们又举办了映后谈(这部分余余会为大家介绍)。之后大家互相道别,匆匆离场,约着下次再碰面。我拎着没有发完的纪念品(明信片和诗歌手环)登上313路公交车回家了。(Dzolan)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石井裕也 赛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