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蓝海星智库(ID:SICC_LHX)授权转载,作者:白旭尧 周智伟 张旭 蓝海星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中俄等实力不断壮大,美海军开始加快推动舰载武器装备发展。随着美海军向重回制海调整的思路更加明晰,也为相关武器装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是作者结合近年美海军舰载武器装备发展的大量动态凝练而成,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海上指控系统的集成化体现在功能集成化和作战资源集成化两个方面。功能集成化指单舰作战系统不断将本舰防空、反潜、对陆打击、反舰、弹道导弹防御等功能集成,如“宙斯盾”作战系统。“宙斯盾”作战系统已由最初功能单一的防空系统逐渐演变为集水下战系统、对陆打击、反舰弹道防御等能力能力于一身的综合作战系统,目前正在进一步集成防空和弹道导弹防御能力,通过多任务信号处理器使系统具备一体化防空反导能力。此外,“宙斯盾”驱逐舰作战信息中心为无人机显控台预留了2个位置,未来有望集成无人作战能力。
资源集成化指联合指控系统不断将空基、海基和岸基作战资源集成,实现平台分散、火力集成,如“海军一体化防空火控”系统。“海军一体化防空火控”系统是美国海军正在大力发展的多平台协同作战系统。该系统将岸基、海基和空基三条杀伤链集成,打破了传统武器与平台、专用火控系统间的“硬链接”,使武器能接收多源目指信息,使水面舰艇具备超视距目标拦截能力。
海军一体化防空火控
此外,美海军还在尝试实现同一武器控制系统对不同武器装备的控制,目前已经验证了“战斧”导弹使用的“先进战斧武器控制系统”控制“远程反舰导弹”发射的能力。
舰炮:从此前的注重射程和精度,转向兼顾射程、精度和成本
舰炮作为最古老的海战武器,在导弹出现以前的几个世纪都是海战场的主战装备。导弹出现后,由于射程和打击精度较舰炮大幅提升,一度有彻底取代舰炮的趋势(上世纪6,70年代曾出现全导弹舰)。但经过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实战检验后,舰炮以其低廉的作战成本、极短的作战响应时间、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重新引起美国海军的重视,并作为主战装备保留至今。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面主战舰艇对陆火力支援和精确打击能力,美海军从本世纪初开始,为DDG-1000驱逐舰专门研发了155毫米“先进舰炮系统”(AGS)和与之配套使用的“远程对陆攻击炮弹”(LRLAP)。AGS最大射程154千米,打击精度可达20米。2016年底,“先进舰炮系统”随DDG-1000服役,但海军不久后宣布,由于单发炮弹采购成本超过80万美元,军方难以承受,暂停采购LRLAP,并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即对陆军155毫米“神剑”制导炮弹进行升级改进,使其可用于AGS。美海军军官明确指出,虽然“神剑”炮弹在精度和射程上不及LRLAP,但已能满足当前的作战需要,且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同样,对于现役大量装备的127毫米Mk 45舰炮,美海军也曾专门开发过“增程制导炮弹”,发展精确对陆打击能力。但后期由于预算超支和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等问题,“增程制导炮弹”项目下马。2014年期,海军对外发布公告,重启127毫米精确制导炮弹研究,明确提出对控制成本的要求。
上述两个案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美海军已不再一味追求大口径舰炮的射程和打击精度,经济可承受性成为海军推进舰炮系统能力升级的重要指标。
近防武器系统:由当前的以小口径速射炮为主,转变成小口径速射炮+导弹+高能武器;毁伤模式由当前的主要依靠弹幕,转变成弹幕+精确毁伤+高能毁伤多种模式
美海军当前主战舰艇配备的近防武器系统仍多为“密集阵”系统,依靠小口径速射炮发射密集的弹幕为舰艇提供末端防御。虽然美军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与德国联合研发了“拉姆”/“海拉姆”近防导弹系统,但这一系统始终没在美海军内部大量装备,目前只装备了近海战斗舰、航母、两栖运输舰等平台。2015年,美海军提出“分布式杀伤”概念,就提高单舰生存性提出了需求。为支撑这一概念,美海军正逐步用“海拉姆”系统替换当前CG-47、DDG-51等水面主战舰艇上的部分“密集阵”系统,使这些水面舰艇的近防区域从半径1.5千米扩展至接近10千米。
同时,根据美海军高能激光武器发展的相关安排,首批列装的高能激光武器同样将用于执行末端防御,输出功率为100千瓦量级,作战距离10千米左右。
美海军未来近防武器体系
防空导弹:重点提高远程防空导弹对超视距低空目标的拦截能力,扩大列装范围
未来一段时间内,美海军仍将保持超远程、多层次的编队防空装备体系,构成含近防武器系统在内的至少3层的防空火力屏障。防空导弹也将是美海军舰载导弹中的核心。
美海军正逐渐用“标准”-6远程防空导弹替换现役“标准”-2。与“标准”-2相比,“标准”-6的最大射程提高至370千米以上,拦截范围大幅提高。同时,由于采用了主动雷达导引头,“标准”-6具备了拦截超视距低空目标的能力,弥补了此前的拦截盲区。
一体化防空火控系统下“标准”-6导弹的拦截范围
美海军正在为两栖攻击舰增加近防导弹数量,换装中程防空导弹;正在论证为两栖舰和补给舰加装导弹垂发单元,使这些平台可搭载射程更远、能力更强的防空导弹。
“分布式杀伤”概念中提及的为两栖舰和补给舰加装导弹发射装置
总体来看,未来美海军防空导弹除作战性能显著提升外,导弹部署范围也将大幅扩展,主战舰艇外的水面舰艇也将具备较强的防空火力。这一变化将有效提升美海军所有水面舰艇的生存性。
反舰导弹:发展多功能、通用化反舰导弹,扩大反舰导弹列装范围,形成超远距离、多层次对海打击能力
美海军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弥补反舰能力短板,支撑“分布式杀伤”概念。
1.能力发展
在提高水面舰艇反舰能力方面,改造现有“标准”-6防空反导导弹和“战术战斧”对陆攻击巡航导弹,使其具备反舰能力。反舰型“标准”-6最大射程超过400千米,按计划2016年底服役(但近期未见报道),是美海军首型超声速、超视距反舰导弹;通过升级“战术战斧”的弹载数据链,可使作战人员向导弹快速传达新的作战指令,使导弹具备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升级后的“战术战斧”可对1600千米外的敌水面舰艇构成严重威胁,预计2020年前后大范围列装。升级“鱼叉”反舰导弹,将射程提高至现役型号的2倍,将列装范围扩大至“近海战斗舰”等多型水面平台。
此外,美海军还在积极推进“远程反舰导弹”(LRASM)上舰的相关工作,已完成部分试验验证。LRASM射程约900千米,是世界首型半自主反舰导弹(不依赖GPS导航,无需其他平台提供指控信息)。
发展中的三型超视距反舰导弹
(左上为反舰型“标准”-6,右上为反舰型“战斧”,下图为远程反舰导弹)
在提高空基反舰能力方面,由航母载机挂载的“联合防区外武器”C1滑翔制导炸弹已于2016年7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最大射程130千米,是美海军首型空射防区外反舰武器。
在提高水下反舰能力方面,美海军正在论证为潜艇重新装备反舰导弹,备选型号包括反舰型“战术战斧”、升级后的“鱼叉”、“远程反舰导弹”等;全面推进“上浮式有效载荷”、“海德拉”等预置式水下平台,以及“大排水量无人潜航器”等机动反舰装备发展。
2.装备发展
从装备性能角度看,美海军舰载导弹正向多功能化、网络化、自主化方向发展。其中,多功能化方面,以升级后的“标准”-6和“战术战斧”为典型代表,前者兼具防空、反导、反舰,后者兼具对陆打击和反舰。网络化方面,随着弹载数据链通信速率的提升,导弹与发射平台、中继平台、指挥平台间的通信能力将大幅提升,作战人员可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快速更新目标数据,提高导弹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或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变更打击目标甚至取消任务。自主化方面,美海军在研的“远程反舰导弹”已经具备了半自主作战能力,大幅降低了对GPS或其他平台提供的制导信息的需求,能在弹道末端自主识别并打击目标。
从装备体系角度看,美国正在改变目前反舰武器型号单一、作战能力有限的局面,构建从水下到空中、从近及远的多层次反舰战装备体系。
未来,包括近海战斗舰、新型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攻击型核潜艇在内的所有主战舰艇都将具备超视距反舰能力,且单舰搭载的反舰武器的数量远超现在的8枚(理论上,除“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改进型海麻雀”中程防空导弹外,大型水面主战舰艇的所有导弹都将具备反舰作战能力)。数艘舰艇组成的小型战斗群即可在武器数量和作战能力方面对敌形成优势。
未来美海军多层次反舰作战能力示意图
此外,美海军未来还将形成多样化的打击模式,如从空中投放隐身武器进行突防、从超远距离外发动攻击、利用类似弹道导弹的方式打击目标等(通过综合分析反舰型“标准”-6导弹的气动外形、发动机类型、飞行速度、作战距离等,推测这种导弹的攻击弹道与弹道导弹类似)。
激光武器方面,主要发展战术级固体激光武器系统。美海军已初步解决了激光武器光源、光束指向、目标跟踪探测、与舰上系统集成等问题,并通过低功率样机验证了战术高能激光武器海上作战有效性,正在发展功率100千瓦级激光武器,目标是拦截无人机、小艇等目标,对来袭导弹的光学部件有软杀伤能力。
电磁炮方面,正在发展自动装填和连续发射机构,以及以高功率密度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储能装置、超高速制导炮弹,技术成熟度落后于激光武器。技术成熟后,将可执行防空、反导、反舰、对陆支援等多种任务。
为应对机动能力、抗截获、抗干扰性能不断提升,制导方式日趋复杂和多样的威胁目标,美国重点发展新一代自卫电子战系统、综合射频系统、有源诱饵扰和新型无源干扰弹,加强各种对抗手段与作战系统、综合航电系统的综合集成,同时注重对现役电子防御装备改进提高,形成与雷达、光电等探测系统,防空导弹导弹、近程防御系统等硬武器紧密协同使用的综合防御能力。
如美国海军正对超过200套现役SLQ-32(V)系列舰载电子战系统,通过分步实施、螺旋升级的方式,分四个阶段进行持续改进,加装高增益天线、高灵敏度接收机和辐射源个体识别设备,增加主动红外光电干扰手段,提升测向精度、复杂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与作战系统综合集成程度,具备超视距威胁告警和目标精确识别能力;同时正在开展以相控阵技术为基础、以实现电子战、雷达、通信等功能的一体化目标的先进多功能综合射频技术功能演示;大量列装“NULKA”舷外诱饵,采用悬停式技术,天线覆盖角宽,能同时对付多枚反舰导弹。(蓝海星:白旭尧 周智伟 张旭)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