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视觉杂志 最受欢迎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视觉志
如今生活越来越方便
智能手机、APP成为男女老少的标配
而下面这组曾经的必需品
正慢慢成为永远的回忆
……
火 钩 子
▽
传闻,此物乃华北、东北地区农家日常灶下添柴拔火之器具。每逢家中小辈不遵祖训、不听教诲之时,族中长辈均会手持此物,以示惩戒。
小时候上树抓鸟、下河摸鱼的事儿没少干,每次闯祸回家后,气急了的老爹会拿着火钩子吓唬一下,却从没舍得打一下。
民间捣蒜泥专用器具,也称之为蒜罐儿。总角年少时,家中凡有聚餐,常由祖母、母亲传唤至厨房剥蒜、捣蒜,使用此宝贝。
厨房里响起“当当当”的捣蒜声音,就会知道,妈妈又包了你最爱吃的茴香馅儿饺子。
据说战国时期此物已有之。如今仍是祖父、外祖父手边常备物件。若后背某处突然奇痒无比,又逢家中无人,求助无门,此物恰可解除痒痒,故又名“勿求人”、“老头乐”。
小时候,痒痒挠和大烟袋,是外公的专属物。
此宝物遍布大江南北,华北地区尤为盛产。儿时下凡历劫、飞升上仙,父上母上大人手持此利器释放洪荒之力,念着洗涤灵魂的咒语:“还敢不敢了”,历劫者需真诚回答口令“再也不犯了”方可结束此次劫难,得以飞升。
那次梦中,火车刚站起来,他就被后娘的扫炕笤帚打醒了。后娘让他去河里挑水。笤帚打在他屁股上,不痛,只有热乎乎的感觉。打屁股的声音好象在很远的地方有人用棍子抽一麻袋棉花。 ——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
在北方,但凡要吃饺子、切面、包子、烙饼之类的面食,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就是擀面。而必须借助的器具就是擀面杖。
碾、压、擀,此物看似简单用之却有一定难度。例如擀饺子皮就需要擀成中间厚、外围薄的凸字型。
妈妈常说,不会做饭的女孩子到了婆家会被嫌弃。所以,出嫁前跟着妈妈学做饭,包饺子,可是始终学不会擀皮儿,自觉敲惯了键盘的手指还算灵活,但总赶不上老妈的一双巧手。
▽
公元2016年夏,中华大国奥运健儿征战里约,思南美酷暑高温,遂携带避蚊神器蚊帐,国际友人羡之慕之,纷纷求取。
此神器由此享誉国际。
国人出国旅游买国际大牌包包、化妆品。
国际友人来中国,人手必购:丝绸、蚊帐、老干妈、清凉油、马应龙痔疮膏……
一根彩绳,精心盘绕,一个个盘扣,深锁一抹红袖羞涩的怀想,扣住一个触动心弦的奇妙故事。
衣锦媚行,盘扣之美,彰显布衣中国之雅。
七夕节的巧饼、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鱼型馍馍,记忆中外婆总会用模子做一些小巧可爱的面食。好看还好吃。
去过很多地方,尝过各色美食,吃的东西越来越精致,却很难再说一声,“馋了。”
纯手工制作的簸箕如今已成为草编艺术品,因为会编织的匠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越显珍贵。
据说,手上有十个“簸箕”的人都是大人物?赶紧掰着指头好好数数。
此物乃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并且使用至今的衡量工具。
根据杠杆原理发明的手杆秤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映射。
天地之间有杆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赋予秤公平、公正的文化内涵。
怎么办!
长这么大,连个秤都看不懂。
蝶恋花·忆蒲扇
夏日炎炎天似火,轻启空调,立幻清凉国。酷暑旧时何法过?当夸蒲扇功难没!
轻质纤柄圆面阔,热处扇扇,便有清风作。伏季降温成宠货,一时摇遍各角落。
记忆中的夏日,没有空调,没有冷气,只有午后扰人睡梦的蝉鸣和树荫下手摇蒲扇、听着广播的老爷爷。
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战国时期作为乐器使用。
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
古老而传统的拨浪鼓是很多人儿时的第一件玩具。
汤 婆 子
▽
皤然一器微,有用在冬时。
永夜寒如许,孤衾暖不知。
古老的汤婆子被轻便的暖水袋取而代之,而现在喜欢怀旧的人又翻出了这件取暖神器。
搓 衣 板
▽
功能一:搓洗衣物
功能二:罚夫刑具
网上流传一41岁男人结婚16年跪搓板成瘾的故事。
今天,你跪了吗?
算 盘
▽
可媲美四大发明的这件神器,如今慢慢成为了传说。
因为不跪搓衣板可以跪算盘啊。
凉 席
▽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没有凉席的夏天,算不上完整的夏天。
最难忘的不是下雨天,而是躺在凉席看屋檐。
认识这些的人
要么已是成年
要么
已人到中年
……
既然时光留不住 就让它们
成为朋友圈里的回忆吧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