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将秉承求是创新精神,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弘扬与传承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彭立军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走红 | ... ·  6 天前  
武汉大学  ·  75年清澈的爱!武大今日表白! ·  1 周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学风建设|法学院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大学

45位大先生在浙大“主图”等你!

浙江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10-04 09:01

正文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
走进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
一抹亮丽的中国红跃然于前
“习坎示教 启真厚德”
八个字熠熠生辉
45位求是大先生的教育故事
娓娓道来

近日
“习坎示教 启真厚德”教育家精神主题展
在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盛大开幕
一排排伫立的书籍
低吟浙大百廿余年图治育才的动人篇章
一幅幅师者手书
饱含了求是大先生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一件件珍贵展品
承载着教育家跨越一个世纪的风骨气韵

今天,让我们重温波澜岁月
重走教育之路
聆听穿越时空的教育回响





“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

——求是书院办学宗旨


自求是书院创立之初,“育才”二字便深深镌刻在浙江大学的使命愿景之中,承载着浙大教师为“师”从“教”的精神印记。


三尺讲台上,他们将身奉教、矢志不渝。中国近代生物学奠基人蔡堡先生,耄耋之年依旧在一线授课,任教到90岁,为教书育人倾尽一生;工业心理学奠基人陈立先生,在弥留之际听到心理系马剑虹教授声音时,他说,“马剑虹是来向我汇报心理系工作的”,这成为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


陈立(左)、蔡堡(右)指导学生


流离岁月间,他们润物无声、甘为人梯。为了防止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中国电机科学奠基人王国松先生在西迁途中倡议设立助学贷款,甚至为学生垫付学费以解学生燃眉之急;在西迁的艰难困厄中,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开展实验与教学。他曾说,“我的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王国松先生为毕业生题词

 谈家桢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百废待兴之际,他们归去来兮、开宗立派。王季午先生受竺可桢校长之邀筹办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深知大学要办得好,师资极为重要,于是汇聚了一大批知名教授,带领医学院蓬勃发展;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王承绪先生,秉承教育报国信念回国任教,推动了中国教育革新和国际合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


王季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左)
王承绪获“终身成就奖”现场(右)




“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竺可桢


从湄江之畔的弦歌不辍,到新征程中走在前列,浙大师生对教育家精神的履践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学教育的使命愿景,助力了今日之浙大,更助力了今日之中国。


“培养人才要一代超过一代。”


这是苏步青先生的质朴手迹,也是他一生秉承与践行的育人理念。作为一位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其中就包括著名数学家谷超豪。


苏步青手迹:“培养人才,要一代超过一代”


苏步青曾对谷超豪说:“你在数学研究上已经超过了我,但是有一样没有超过我,就是没有培养出谷超豪这样的学生。”正是这份薪火相传的育人理念,让谷超豪培养出了9位两院院士和一大批数学人才,谷超豪在晚年自豪道“可以向苏步青先生‘交账’了”。


苏步青、谷超豪学术讨论画面


“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


这是李政道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贺信中的话,他曾多次感怀道: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细推物理之乐。李政道在报考浙大时的专业并不是物理学,入学后他常常去旁听束星北、王淦昌两位先生的课,并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两位老师的鼓励下,李政道转入了物理系并潜心研究,最终圆了两位老师诺贝尔奖之梦。

李政道与浙大物理系教师座谈


李政道在浙大120周年校庆时的手写信中动情地说道:“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特别是束星北和王淦昌老师对我谆谆教诲,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李政道写给浙大120周年贺信


从王淦昌、束星北到钱三强、李政道,从苏步青、陈建功到谷超豪,从李浩培到“人民教育家”高铭暄,从郑晓沧到王承绪……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生生不息,浙大师者的育人风范代代相传。


求是大先生的教育剪影




“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浙江大学校歌


百廿余年之前,求是书院秉“图治、育才”的宗旨应时而生;新时代新征程中,浙大人高扬“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风帆再度起航。


今日之浙大师者,在“小我”和“大我”的双向奔赴中实现价值。“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团队,历时近20年,海内外老中青学者齐上阵,数百名师生共同接力,完成了一场从“零”到“无穷”的“文化长跑”,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刘树生,放弃国外的工作机会在浙大任教40年,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科技报国、教育报国中,他说:“我认为的学科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今日之浙大师者,在“经师”和“人师”的现实践履中同向发力。 “全国科创名匠”杨华勇,三十年潜心攻坚大国重器,深耕于教学科研一线,吸引了近百名优秀青年学成归国建功,培养了一支中国“盾构铁军”,服务国家急需,助力中国智造;“全国最美教师”苏德矿,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矿爷”,花甲之年依旧不断学习新鲜事物,为学生打破学科和地域囹圄,在网络上用生动有趣的阐释讲解着数学知识点,视力近1500度仍在各个网络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他曾说,“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授知识和精神是我一生的坚持。”



今日之浙大师者,在“逐梦”和“筑梦”的使命愿景中同频共进。学校坚持“师资为基、人才强校”,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推动“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实施“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进一步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建设,打造立体多维的求是大先生宣传矩阵,让“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理念深入人心。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宜山文庙外的灯火与歌声已悄然远去,但求是师者的风骨气韵仍历久弥新。今日之浙大教师,也必定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躬身“立德树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矢志奋斗,勇毅前行!


文字记者:章褚昀

摄影记者:“浙大记忆” | 高兴就好 | 万姿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余佳欣 欧阳雨轩
责任编辑:周亦颖

精彩推荐





国庆想来浙大参观?收藏这条!

@全球杭外人,浙大与你一起庆生!

1981⇆2024,挚爱依旧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