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今起申请!最高补贴15000元 ·  昨天  
直播海南  ·  乐东深夜通报:涉事司机李某已被抓获 ·  昨天  
直播海南  ·  乐东发布情况通报→ ·  2 天前  
国际旅游岛商报  ·  海口最新通知!水管道抢修路段,已实施全封闭交 ...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首批200名嫌犯,被押解回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孩子顶嘴气死人?这么做,比吼一千句还管用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8-23 19:35

正文

娃一顶嘴,我们更生气,于是就陷入了“顶嘴怪圈”,开始为了吵架而吵架。

结果,两败俱伤……

——鹿妈

文 | 虫儿飞

来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前段时间,综艺节目《放学后》中的宝贝徐睿晟,在爸爸教他拉小提琴的过程中,开启了“怼爸爸”模式,成功将爸爸气得血压飙升。

徐妈说: “我们家的麻烦在于孩子老爱顶嘴,有时候和徐爸两个人都被孩子气得哑口无言!

中国人有句老话: 七岁八岁狗也嫌。

孩子爱顶嘴,是无数家长的困扰。 可顶嘴,一定就是件坏事吗?

1

很多孩子在7-9岁时,会经历一个儿童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大人说什么,他都要顶嘴反驳,很多家长也会因为孩子爱和自己顶嘴而感到生气。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顶嘴是源自无助和困惑,他们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却又无力反抗,恼怒之中不自觉地用顶嘴来找寻一种心理平衡。

伊能静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爆料大儿子和她顶嘴的经历。

伊能静希望儿子哈利去学编剧课,可哈利想学剪辑课。

“你用你知道的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 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

伊能静说: “儿子的一番话,像一棒子打在自己头上一样。

伊能静不自觉用自己知道的去给儿子建议,并希望儿子听她的话。

可是,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凯叔曾对孩子的顶嘴作出这样的分析: 顶嘴,其实是孩子的一种防御和反击。

大部分时候,孩子和父母顶嘴都是想因为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已,可父母强硬的态度,让他们不得不在顶嘴中做出防御和反击。

教育专家兰海说: “孩子爱顶嘴,第一说明你们家是开放民主的,孩子有话可以说; 第二代表你家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思考能力。

孩子爱顶嘴,是成长的一个标志,说明孩子开始拥有自我意识了。

2

有研究发现,孩子与其他人顶嘴时,能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 并且通过争辩掌握一定的逻辑技巧,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在顶嘴过程中,提高了认知,训练了思维能力,更培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

《家有儿女》中的刘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可他反应快,思维敏捷,很多观众都十分喜爱这个角色。

刘星也是在剧中和家长顶嘴最多的孩子。

当刘梅让刘星剥豆时,刘星说剥豆是弱智干的; 刘梅说夏雪学习成绩好,刘星立刻反驳,除了学习成绩,他拥有夏雪不会的能力……

孩子顶嘴,是他们增长智力的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顶嘴争辩中,孩子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了独立性。

德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跟踪观察两岁至五岁的孩子,直到他们的青年时期。 结果发现:

在儿童期有反抗倾向的孩子,84%长大后意志坚强、有主见,独立性好;

而儿童期没有反抗倾向的孩子,仅有26%长大后意志坚强,74%长大后遇事缺乏独立性。

原来,叛逆期是孩子性格逐渐独立的一个重要发展和形成阶段,顶嘴是孩子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

父母在面对爱怼自己的熊孩子时,千万别急着否定打压,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这证明你家的熊孩子正在成长,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独立。

3

对于如何引导一个爱顶嘴的孩子,家长可以这么做。

1. 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有时孩子和你顶嘴,多听一句,可能会有意外的答案。

有一次,我和儿子一起去爬山,路边的山腰上有很多野树,儿子一定要去野树上摘果子。

因为果树在半山上很危险,所以我阻止了儿子,可他却和我顶嘴一定要去。

我继续问道: “为什么要去摘果子?

他说: “想带回去给奶奶,奶奶喜欢吃。

原来孩子是因为惦念奶奶,才不听我的话。

当孩子在和我们顶嘴时,多听一句,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或许你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2. 学会妥协和不妥协

有时孩子和你顶嘴,纯属对着干。

你说东他说西,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这么做。

比如你让孩子“晚上8点前睡觉,晚饭必须要吃,洗完澡才能睡觉”时,他偏和你顶嘴,偏不这么做。

应对这类小事时,我们不妨做个懒家长随孩子去,让孩子自己去了解“不吃饭会饿,不睡觉会困,不洗澡会臭”这类对他自身不利的事情,他明白了后果,自然就会改正。

应采儿在《妻子的旅行》中透露,自己教育Jasper从来都是 试错教育

她曾经为了避免Jasper打开抽屉夹到手,便主动让Jasper被夹一次。 这样他知道疼,自然就不会去碰那个抽屉了。

但在碰到一些原则问题时,“懒家长”就必须变为“狠家长”,必须让孩子听你的话。

比如,教育孩子不可以骂人,过马路必须看红绿灯这类和孩子人品、安全有关的原则问题时,不可以对孩子妥协。

这时我们要告诉孩子要么接受规范,要么接受惩罚,进行强制教育。

学会在“懒家长”和“狠家长”的角色中灵活互换,面对孩子的不同问题懂得妥协和不妥协,便有了教育的合理性。

3. 换种交流方式

相比较一个爱说教的父母,孩子更喜欢有趣的父母。

有些家长习惯性带着焦虑和孩子沟通。 比如叫孩子起床时,会满是抱怨地说: “还不起床,磨蹭什么呢? 上班都快迟到了。

此时,家长如果换成这种说法,“小懒虫该起床啦,不然你会害得妈妈上班迟到”,孩子的抵触心理便会少很多。

当你告诉孩子快去刷牙时,不要命令他,而是对孩子说: “刷完牙我们就可以说故事啦。

这样引导孩子主动刷牙的做法,效果会好很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