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思路从软件层面来看则有迹可循得多。比如阿里就十分热衷给汽车添加周边搜索和各种支付场景,百度则对语音控制和路径规划情有独钟。看这张阿里给出的“让车主使用阿里产品一辈子”阿里巴巴用户用车生命周期图。陌陌、微博、美团、高德一应具全,基本上就是你听着歌开着车刷着段子下着坡,接个美女在直播,还有一个追你的外卖小哥。追你的不光是外卖小哥,还有可能是无人机。阿里就曾用yunOS展示过车载无人机追踪和环绕,不知道这事儿要是让贝佐斯知道了会不会派无人机拎着纸箱在你车顶上迫降?在场景化上,安全性也是永恒的命题。如果未来某天你正在聊着微信吃着雪糕看着电影点着外卖刷着支付宝,突然你的爱车告诉你“前方路况太难了我选择死机,你有十秒钟时间接手十九八七……”,这时候就不止一个礼貌而尴尬的微笑那么简单了。车和道路都在变的更聪明,车企已经做出了很多智能交通的实践,Car-to-X就是一次新的尝试。Car-to-X是一款汽车厂商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云端交互系统,能够让车和道路设施发出信号,简单来说就是让车和交通都变得“会说话”了。凭借奔驰E级车,梅赛德斯-奔驰成为全球首家将Car-to-X智能云端交互系统应用并标配于联产车型的汽车制造商。如果你开着你新买的大奔“畅游”在北四环桥上,突然车流不动了,那么你就光荣地为所有人做了一回“霓虹灯下的哨兵”。你车上的Car-to-X会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的奔驰E级车,然后大家该下桥的下桥,该绕道的绕道,心中默默地为那个第一个堵在路上的兄弟(也就是你)祈祷。市政部门道路施工也有可能激活Car-to-X,那么所有车辆的地图上都会显示“此路不通”,大家就都得救了。一般人追求的是在事故、突发、恶劣天气时的“早发现,早预防”。而我却在想,如果大范围应用了类似Car-to-X 的系统,会显示出一种壮观的“蜂群思维”:所有车都按照交通情况有序地规划、避让、绕行,汽车们或许会像KK描述的,高度连接成了一个“活的系统”。没有哪辆车在发号施令,每辆车又都在传达信息,所有的车量形成一种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非线性因果关系,某种高效运转又高度自治的状态,这可能就是理想中的未来交通吧。比如在限号那天,你在提前设置好特定区域,比如五环内,车辆一旦驶入五环,你就能收到提醒短信;或者设定你家小区附近作为“地理围栏”,这样你开车刚一驶离这一区域,你也可以马上收到提醒短信,这样就避免了“忘记限行”的尴尬。这简直就是“某些车主”的福音,同时解决停车定位和限行提醒,再也不担心迷迷糊糊的自己了。
说到数据,也不要忘了上文中提到的场景化趋势,车里的娱乐和消费行为显然是“大数据”的一部分。所以未来你的车就会像《钢铁侠》里一样,智能管家不仅知道你是左脚推进器失灵还是后背螺丝松了,还知道一会儿打败坏人之后送你去哪家餐馆庆祝,点什么菜。现在让我们抛开科技公司和汽车厂商,想一想你想要一辆什么样的汽车。也许这样的想象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我们对生活的某种期待:即使是在自动驾驶的时代,也没有人想继续鱼罐头一样的通勤时间,我们想要更省心的路线,想要更舒适地出行,想要更优雅的生活。而与此同时,承载了越来越多场景的汽车也必然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生活的延伸。当汽车不再是汽车,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