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证了世界纪录被刷新、项目垄断被打破,也目睹了乌七八糟的饭圈对赛场的荼毒:控评、撕X、造黄谣,以及各种质疑与风波。
距离上一次,也就是1924年举办的第8届,整整过去了一个世纪。
比如,中国人首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奥运村初现雏形;经典口号“更快、更高、更强”诞生…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影片,聚焦的便是这届巴黎奥运会上,一场令世人津津乐道的比赛。
不仅入选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还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4项奥斯卡奖。
社团招新时,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年轻人神采奕奕地宣布,将参与“环校挑战赛”。
开学宴当天,挑战者需在12记钟声结束前,绕着367米的庭院跑完一圈,又叫“大中庭跑”。
人群中不乏唱衰声,他们认为,亚伯拉罕是每年都会出现的自大狂,不足挂齿。
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后一记钟声敲响之前,亚伯拉罕竟然真的飞奔到了终点。
亚伯拉罕被高高扛起,大家挥舞着手中的帽子,纵情庆祝着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成功。
人们期待着,这颗冉冉升起的田径新星,能在不久后的巴黎奥运会上大放光彩…
然而,一个叫埃里克的苏格兰人,让亚伯拉罕有了危机感。
埃里克起身后,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追上20米的差距,赶超对手,赢得了比赛。
亚伯拉罕被彻底征服了,他感叹道:
我从来没有看过求胜意志如此旺盛的跑者,他跑起来像野兽一般,让我望之丧胆…
而在之后的一场比赛中,亚伯拉罕的确输给了这位“苏格兰飞毛腿”。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由休·赫德森执导,本·克劳斯、伊安·查理森、奈杰尔·哈弗斯主演。
在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该片获得“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配乐”,以及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
《烈火战车》虽是一部纯正的体育电影,但却呈现了一派令人陶醉的英国风光。
比如,典雅精致的学府、美轮美奂的庄园、古老静谧的高地,如诗如画,目不暇接…
该片在豆瓣仅有一万多人评价,有不少观众是因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憨豆先生的恶搞片段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
此言不虚,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
(Vangelis)
从当代艺术审美出发,为影片创作了记忆点十足的原声带,尤其是同名主题曲,常常被电视节目或体育赛事采用,成为电影的一大标志。
影片距今已40多年,电影的制作技术在不断进步,创作审美也在改变,若以今天的标准看,或许《烈火战车》称不上惊艳。
但它所传递的体育信念和人生态度,将冲破每一道时代枷锁,给踌躇的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中传教授赵宁宇曾评价此片:
所有老师入职,要先看《死亡诗社》;所有新生入学,要先看《烈火战车》…
1977年的一天,正在洛杉矶养病的制片人大卫·波特纳姆
(David Puttnam)
,偶然间翻开了《奥林匹克正史》。
书中,短短四行对埃里克·亨利·利迪尔
(Eric Henry Liddell)
的介绍,深深吸引住了他。
他的父亲白手起家,勤勤恳恳,在金融行业混得风生水起,并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才俊:一个医界翘楚,一个剑桥法律专业的高材生。
即便如此,亚伯拉罕一家也还是受尽英国社会的冷眼,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
迈入剑桥的校门后,亚伯拉罕遭受的偏见并没有减少,私下里连教授都会嘲讽他的出身。
赛跑对他而言,是一种锐利的武器,一种可以对抗犹太人身份的武器。
最初,埃里克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后来被人发掘,站上了跑道。
埃里克认为,是上帝赋予了自己奔跑的天赋,而自己的每次获胜都会荣耀上帝。
登上前往巴黎的轮船时,埃里克得知,百米赛跑的资格赛被安排在了周日。
在基督教中,每周的最后一天是休息日,不能工作,要把时间留给宗教活动。
消息传回英国后,舆论哗然,埃里克遭受了许多谩骂,甚至被扣上一顶“叛国”的帽子。
但埃里克非常坚定,奥委会主席和英国王子轮番出面,都没能说动他参加资格赛。
在气氛愈发低沉之际,同样代表英国出战的运动员林赛,盘活了局面。
林赛提议,让埃里克用自己的名额,去参加周四举行的400米比赛。
这是一个不掺杂任何利益的,发自内心的纯粹决定,基于对埃里克的欣赏。
林赛对埃里克说:
只要能看到你赛跑的影子,我就心满意足。
100米决赛中,亚伯拉罕不负重望,超越美国名将,摘得一枚宝贵的金牌。
埃里克也以打破世界纪录的好成绩,拿下了400米的冠军。
当他返回英国,发现街头张贴的海报上赫然写着:
亚伯拉罕,英国之光!
而在退赛风波中重获新生的埃里克,并未被赛场和荣誉牵绊太久,他在心中酝酿着一场远渡重洋的“回归”…
为了提升戏剧性,《烈火战车》在保留事件脉络的同时,其实做了不少改编。
比如,历史上赢得“大中庭跑”的人并非亚伯拉罕,而是林赛的人物原型…
比如,埃里克事先知道赛程安排,并为400米比赛做了准备…
因为校方担心,影片中关于种族歧视的情节,会让剑桥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当影片荣获奥斯卡,取得巨大成功之际,剑桥却公开致歉,表示当初拒绝剧组入校取景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上文提到,埃里克在运动生涯的巅峰期,选择了告别赛场,去完成心愿。
小埃里克与父亲的合影
1925年,时年23岁、已拿到世界冠军、从爱丁堡大学毕业的埃里克,再次踏上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
他成为一名传教士,在新书学院教授化学、数学、体育等课目。
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里,他手写教材坚持执教,用体育精神驱散绝望,成为了孩子们口中的“飞毛腿叔叔”。
还主动让出了交换战俘的名额,留下来继续照亮集中营。
3年后,埃里克罹患脑瘤,病逝于集中营内,年仅43岁…
从赛场到战场,埃里克始终坚守心中信念,立于生命的赛道之上,迸发惊人的意志力,不停向前奔跑,永不停歇。
正如他所说:
从出生到死亡,虽然每个人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
或许,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寻找,不断发现,不断超越…
《烈火战车》最经典的片段,是一群身着白衣的年轻人,顶着烈日,在沙滩上训练。
他们不在乎汗水是否淌进了眼睛,不在乎衣服是否溅上脏污,目光如炬,向着远方,乘风奔跑。
影片中,亚伯拉罕和埃里克有各自需要对抗的事物,有各自需要挣脱的束缚。
体育或许只是一种载体,我们更应该看到,伏于夺冠背后的,关于一个人的精神力。
40多年前,制作人大卫从埃里克的故事中,看到了早已被时代所遮蔽淡忘的纯粹品质,无关物质、无关利益,热烈而激昂,于是拍出了《烈火战车》。
当下的我们,似乎能从《烈火战车》咀嚼到更多,人们千呼万唤的时代缺失。
输掉比赛的亚伯拉罕士气受挫,为了冲刺奥运,请了一位专业的田径教练。
校方得知此事后,急忙找亚伯拉罕谈话,直言其身为精英,却做出鄙俗之事,令母校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