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会  ·  王诗龄15岁生日照曝光,原来我们都低估了李湘 ... ·  8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元宵,愿愿成真,圆圆如意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寒假低成本带孩子见世面的5种方式 ·  4 天前  
十点读书  ·  成熟女人,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男女陷入生活,不幸的男女寻欢作乐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9-09-12 22:03

正文

本文是豆瓣阅读作者柴斯卡为200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撰写的影评。

据传闻,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因不幸生活在吃人的旧社会、所以没能追求到幸福爱情的妇女。但其实根据原著里的描写,她是个养尊处优、不太懂事的贵妇人,而且她那位身居高位的丈夫其实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

那么,大文豪托尔斯泰究竟想说什么呢?这篇文章会结合 2012 年版的英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详细讲一讲故事中的三对男女。虽然书有一千页,但电影只有一个半小时哦。


欲望之爱,灼灼闪烁

安娜 & 沃伦斯基


影片的安娜初登场时,在少女基蒂眼中散发 着母性光辉,多莉的孩子们也特别喜欢她,她对自己的儿子更是无微不至。

安娜

她自 18 岁起便与长她十余年的卡列宁结为夫妻,同时也进入了繁琐沉重的家庭生活,开始履行社会加诸于女性的责任——生儿育女,操持家事。 她与卡列宁的居所尽管豪华,却空旷得连日常交流都带着回音,几乎没有生活气息。

位高权重的卡列宁其人,对工作非常投入,与耽于享乐的其他贵族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丽姬娅伯爵夫人对安娜说: 「你的丈夫是个圣人,要为了俄罗斯珍重他。 但是安娜对他们那种以会议和提案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毫无兴趣。

卡列宁

电影着重强调了「性」在安娜与丈夫、与情人两段关系中的作用。当安娜因怀疑自己爱上了沃伦斯基而惴惴不安后,卡列宁根本没有察觉出她的忧郁,还像以往一样对已经是八岁孩子母亲的妻子说「时间到了,该睡觉了」。之后他郑重其事地取出安全套,依旧对妻子的精神状态茫然不知。

卡列宁可谓是理性而智慧的大家长,不过他的雄才大略对解决家庭内部事务毫无裨益,他想爱却不会爱,恪守着政治家这唯一的身份,「丈夫」与「父亲」不过是他为了遵守社会规范而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他对安娜的关怀更多的是出于责任,甚至他对安娜的婚外情的纠结点也并非在背叛本身,而是「沃伦斯基坠马时,你没有约束你大惊失色的神情。」

相较卡列宁,有着优雅舞姿的沃伦斯基会在暴雪之夜追到车站,宣称他甘愿为这段感情付出一切,安娜也能从他身上获取更大的生理满足。

沃伦斯基

安娜从未真正经历过爱情,更从未真正满足过心灵和肉体的欲望,这就使得她没能发展出成熟的人格,极易被激情冲昏头脑。

何况沃伦斯基伯爵是典型的彼得堡年轻人,正如斯捷潘向列文介绍说:「沃伦斯基是一个年轻英俊、家境殷实的骑兵军军官,除了和漂亮女人上床外一无所长。」 这样看来, 安娜爱上的不是沃伦斯基,而是爱情本身 ;她想要的其实是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安娜和沃伦斯基

即便如此,安娜仍然是作品中最勇敢的人物。她本可像其他人一样,一边维持着「卡列宁太太」的尊贵,一边同沃伦斯基享受地下恋情的快感。但 安娜宁可飞蛾扑火、轰烈燃烧,也不愿随波逐流、苟延残喘。 因此当她被逐出熟悉的生活圈、不得不与朋友乃至儿子告别,沃伦斯基 虚无缥缈的爱情便成为了她唯一拥有的东西。

电影里多处暗示了沃伦斯基之爱的虚无缥缈。沃伦斯基称他的马为「我的甜心」,宣称「她与我心意相通」,赛马开始后,镜头在沃伦斯基的爱马以及提心吊胆的安娜之间来回切换,充分暗示了 对他来说,马和安娜在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 沃伦斯基落马输掉了比赛,勃然大怒间举枪葬送了爱马的生命,后悔不迭;这与他间接致死安娜的历程如出一辙。


理性之爱,不太快活

基蒂 & 列文


与沃伦斯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向青年列文。 他虽 生得敦厚壮硕,性格却敏感谦逊; 没有俊朗的外表,只有无尽的迷茫。 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主,他闷声不响埋首农事的习性招致了无尽的嘲笑; 此外,优柔寡断、沉默寡言的列文总是默默地阅读、观察、思考。 他的立场不怎么坚定,对所有问题都要寻根究底,夹杂在一众个性分明的角色之间,他几乎毫无棱角。

列文

在故事的最后,列文与被沃伦斯基抛弃的基蒂一起,组建了一个平静的家庭。而曾因沃伦斯基与安娜这对壁人的结合而自卑、痛苦不已的基蒂,走上了与安娜完全相反的道路。 爱情的失败不仅令她成长,更令她在稍纵即逝的男女之欢愉与日久天长的母性之责任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影片刚开始时, 18 岁的基蒂天真稚气,对婚姻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憧憬,渴望成为性感迷人的成年女性 ,倾慕沃伦斯基这类浮夸的花花公子。可是论姿色她只能算是普通,自然也就在与安娜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基蒂一度根本不把相貌平凡、不善言辞的列文放在眼里,但是经过了挫折后,她也开始渐渐察觉了他的优良品性。

基蒂

在斯捷潘等人与卡列宁就餐一场戏中,列文表示: 「不够纯洁的爱情对我来说不是爱情,爱慕他人的妻子固然没错,但谋求一己之私欲就是一种贪婪,对圣洁的一种亵渎……这种圣洁让我们在满足人性时选择正确的人。 他这一番话触动了卡列宁、斯捷潘,也触动了基蒂。随后基蒂与列文通过积木互表心意,眼神尚不敢相互触碰,与安娜和沃伦斯基成人式的眼神交流截然不同。接下来,当面对躺在病榻上的列文哥哥时,基蒂并未像普通富家小姐那样因他的肮脏瘦弱流露出鄙夷之情,而是予以了细致周道的照顾,这段情节非常明确地表现出了她人格上的成长以及闪光点。

列文和基蒂

本片拥有非常奢华的室内布景,不过列文的大部分戏份都发生在布景之外,而且自基蒂与列文互生好感之后,基蒂的活动空间也延伸到了布景之外。不难发现,围绕着「舞台」这一概念,电影被分割为了两重空间: 贵族社会局限在狭小压抑的舞台三向度空间内,哪怕赛马、溜冰这类户外运动也在舞台上进行,充分说明了这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彼得堡贵族就像做戏一样生活 ;墙内的生活尽管纸醉金迷,然而推开墙后却颇有豁然开朗之感,墙外有多姿多彩的壮美自然,有一碧千里的大好河山,还有淳朴、健康、强壮的务农少女,她们辛勤劳作并为家庭付出一切,列文病榻上的哥哥尼古拉即不顾世人眼光而与这样的女子共同生活——这样被劳作和奉献充实的人生,无疑与安娜等贵族终日游戏感情、沉湎享乐的空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显然,与安娜和沃伦斯基一见钟情后迸发的肉欲之爱不同, 列文与基蒂这对屡经挫折才走到一起的夫妇之间有着更多默契,更能抵抗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与挫折,是一种平淡却理性的爱。 由此可见,列文与安娜这两条故事线代表了两种情感观,电影也正是围绕着这一论题展开的。

早在电影开始后不久,导演就通过斯捷潘与列文的餐馆对谈点明了这层主旨——当斯捷潘向列文承认:「为爱结婚,然后孩子出生、时光飞逝,妻子已经日渐发福、变老,而我的风采还是不减当年,仍然会被各式女性吸引……」时,列文反驳他说 「我在谈论爱情,而你在谈论欲望」

乍看之下,影片崇尚理性的家庭之爱而否定脱轨的激情,不过列文的种种行动与言论却显示着他的「理性之爱」其实是并不太接近「爱情」。回顾就餐一场中他的对白: 「不够纯洁的爱情对我来说不是爱情……这种圣洁让我们在满足人性时选择正确的人。 」可见他最看重的爱情内涵是「圣洁」而非「爱欲」。 尽管列文是基蒂的追求者,但他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却不是爱情——他自始至终都不甚快活、面色凝重。

前文已叙,有两段情节在列文与基蒂的感情进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是列文在斯捷潘家餐桌上关于「圣洁」的发言,其二是基蒂照顾列文的哥哥,正是这两件事使得他们注意到了彼此的优秀品质,也就是说 他们的结合中几乎没有「激情」的成分,完全走在了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对立面。 在成为母亲后,基蒂更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家庭,之所以要特地摘掉戒指,应是担心划伤婴儿所致。也就是说于这对年轻夫妇而言,「家庭」在婚姻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爱情」。

安娜卧轨后,下一个镜头直接切入列文的麦田。列文边劳作边询问老农夫: 「我们要如何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道的(live rightly)? 也就是说他不仅要生存,而且要过圣洁、道德的生活,但是并没有找到方法。农夫答:「就是知道,不然呢?」列文答:「但是我崇尚理性。」农夫反问:「理性?是理性让你选择了如今的妻子吗?」 这句话令列文震动颇大,赶忙回家告诉妻子:「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在麦田中的这个瞬间,列文明白的或许是尽管婚姻与恋爱不同,不能仅仅依靠激情,但也不能仅仅依靠理性,但是当妻子把孩子交到他手上时,初为人父的列文发觉了婚姻的另一重意义——养育后代,事实证明这才是维系婚姻的主要武器,于是便闭口不言自己的深奥哲思了。

两人照顾孩子的场面,几乎神圣


苟延残喘,爱却常在

多莉 & 斯捷潘


但也很难因此就说列文和基蒂是幸福婚姻的范本。 列文对家务事的迟钝、以及基蒂被刻意强调的摘下婚戒的动作,都多少为这段婚姻埋上了一层阴霾——事实上,原著中列文与基蒂在结婚后不断发生争吵,列文甚至曾因走不出精神困境而企图自杀。 尽管后来列文自认对妻儿有着至深的爱,但二者并未感受到多少幸福 ,相反还被繁重的农场与家庭劳动淹没,列文本人还曾因基蒂理解不了自己的哲理思考而感到苦恼。

他们这段理性婚姻当然是托尔斯泰所赞赏的,不过是否真的幸福就很难说了。

实际上, 片中的几对夫妇中,真正在「激情」与「理性」间达成平衡的其实是多莉与斯捷潘。

多莉多次承认自己爱斯捷潘,甚至在基蒂提出质疑后抱着孩子笑着回答:「可这就是爱呀。」当列文对斯捷潘提出质疑后,斯捷潘更斩钉截铁地回答: 「我爱我的妻子,我爱她爱得发狂。 但在多年的婚姻中二人间发生了许多问题,特别是斯捷潘持续出轨,对多莉造成了很大伤害;安娜与沃伦斯基同居后,多莉也向安娜承认:「我也希望我做了同样的事,但是从没有人追求过我。斯捷潘一点都没有变。我想男人都是一样的,而且我也不够勇敢。」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养育了许多孩子,不仅多莉为后代付出了青春与美貌,斯捷潘亦是个好父亲,无论多么频繁的拈花惹草都无法让他离开自己的家庭。我认为电影并不打算评判哪种感情观才是正确的, 实际上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悲欢 ,若问安娜、列文、斯捷潘究竟谁更幸福,每位观众都会根据自身经历产生不一样的看法。

卡列宁虽给了安娜稳定的生活,但她宁愿在冰冷的爱情中绝望心碎;

列文曾爱慕基蒂,可待到他成为了她的丈夫,才感到这爱情并不像他想象得那样炽烈,唯有书籍与自然才能赐给他长久的幸福;

斯捷潘与多莉苟延残喘,他们的婚姻反而持续得最久。

满足不一定能带来快乐,快乐不一定需要真实,真实也不一定等同于现实,命数中的不确定着实太多,人永远也无法弄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小说开篇处托尔斯泰写下了名句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小说最后,在铁轨上碾压安娜身体的,其实是排山倒海的冷漠。这或许也是对开头这句话的回应——执意追求真实的安娜下了地狱,而无数相互欺骗的夫妻却和平地共处着。


— 完 —

封面:《安娜·卡列尼娜》1997

插图:《安娜·卡列尼娜》2012



往期回顾

暴力仓鼠 ·《狄仁杰》 noc ·《阿瓦隆》

蝶离岸 ·《超大号美人》 苏莞雯 ·《鎌仓物语》

梁子非 ·《江湖儿女》 兰思思 ·《找到你》

猫爪君·《昨日青空》 柴斯卡 ·《神奇动物2》

狂奔的提琴 ·《无敌破坏王2》 叶眉 ·《摘金奇缘》

陈子衿 ·《狗十三》 柴斯卡 ·《驯龙高手》

辽京 ·《过春天》 植桐 ·《雷霆沙赞》

柴斯卡 ·《小飞象》 | 东来·《撞死了一只羊》

柴斯卡·《玩具总动员4》 | 朱嫣然·《哪吒之魔童降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