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秋天短到没有,你我短到不能回头 ·  2 天前  
铁木君  ·  我发现一个人开始变强的征兆:祛魅 ·  5 天前  
铁木君  ·  我发现一个人开始变强的征兆:祛魅 ·  5 天前  
周国平  ·  想要内心丰富就去做这两件事 ·  6 天前  
在土星的标志下  ·  赞美睡眠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吴二棒:三千年的猫奴史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2-25 17:09

正文



文 | 吴二棒


三千年前的一个腊月,周天子打了个哆嗦,然后看着大臣们叹了口气:这么冷的天,还要跑来郊庙祭祀!


烦归烦,这流程还是要走的。于是周天子不情不愿地伸出袖筒里的手,点燃了木柴和布帛,接着把酒倒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


等等!他刚才念了一个“猫”?!


是的,你没有听错。刚刚周天子祭的是能保护农业的八种神祇,学名“八蜡”,其中就有猫。为什么呢?《礼记》解释道:“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别跟我扯萌不萌,我祭你是因为你能让我吃饱饭,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可见一斑。甚至包括猫字的写法,也是因为“鼠善害苗。猫能捕鼠,故字从苗。”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比如许地山先生认为猫字从苗是因为“象声”:


“喵。”


 云南农村用以镇宅的“瓦猫”


猫在先秦更多地是被称为“狸”或“狸狌”。《韩非子》说:“使鸡司夜,令狸执鼠。”将狸与鸡并举,足以见得猫已进入了人类生活。又,《吕氏春秋》里有一句“狸处堂而众鼠散”。“堂”是先秦建筑里的核心,若不是已被驯化,猫怎能待在里面呢?我们有理由相信,战国时已经有人为了铲屎而满头大汗。


但说起争宠,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斗不过狗的。首先是猫太能折腾了,《淮南子》说:“狸执鼠,而不可脱于庭者,为捕鸡也。”一边是老鼠打洞,一边是鸡被咬死,算来算去,还是不养猫的好;其次,抓老鼠也不是猫的专利。俗话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但说来你不信,中国早期的狗主业是打猎,副业还真就是捉耗子,《吕氏春秋》里就提到过“取鼠之狗”。


唐以前的文学作品里绝少见到猫的形象,就算有也大部分是野猫。地主家还没余粮呢,哪儿给你弄鸡糟蹋去?野就野着吧。商周的中国人和狗更亲,亲到经常把它拉来陪葬;而地球的另一边,埃及人正满怀深情地把猫做成木乃伊,希望得到女神贝斯特的庇佑。俩小家伙在阴间一碰头:咱招谁惹谁了?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盘纹样,可在其正中及周围看到四只小猫


宋代的《尔雅翼》说中国本来没有猫,是玄奘法师怕老鼠咬坏佛经,才顺便从印度把猫捎来的。敢情他老人家是猫奴祖师爷。这个说法虽然比较扯,但猫在唐代的出场频率变高是有目共睹的,相关作品有舒元舆的《养狸述》、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杨夔的《蓄狸说》等。


考古学家的一个说法是:养猫的风气从埃及传到欧洲和西亚,然后大约在此时影响到了中国。——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何生肖里没有猫了:十二地支和动物的搭配在汉初就确定下来了,而那时候的中国猫,基本上还在山里捉麻雀呢。


猫是很不好养熟的,古人早就吃过苦头了。这里就拿《蓄狸说》举个例子:当时有位“敬亭叟”因为家中闹老鼠,就买了只小野猫回来,“饰茵以栖之,给鳞以茹之”,小垫子铺着,小鱼干喂着,俨然买了个祖宗,然而猫却是“野心常思逸于外”。一天早上老头忘系绳子了,猫立马翻墙逃走,“倏不知所逝”,害得老头跑街上找了整整十天。


民间如此,宫中亦然。《朝野佥载》说当时武则天得了一只名贵的猫,就把它和自己的鹦鹉放在一起,得意洋洋地让人拿去跟百官炫耀。结果“传看未遍,猫儿饥,遂咬杀鹦鹉以餐之”,把武则天悔得不行。


▲ 黄庭坚书《蓄狸说》石碑,焦山碑林藏


唐德宗时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有名可考的猫奴,叫张抟。他给自己的猫们起了各种中二的名称:东守、白凤、紫英、袪愤、锦带、云团、万贯。这七只是最顶级的猫,每只价值数金,次一点的就“不可胜数”了。不仅如此,他还用上好的红纱做了帐子,专供猫大爷玩耍。《南部新书》说他每次办完公回家,几十只猫就咪呜咪呜地涌到门前来接他。这场景脑补一下还是比较震撼的,以至于当时有人怀疑他是猫精,碰到都绕着走。


啊,猫!一望无际的猫!


宋代是猫奴的井喷时期,关于猫的诗文和画都大量出现,上面说到的纱帐在宋画《戏猫图》也能见到,足见张抟公后继有人。《武林旧事》提到当时市场上一系列与猫有关的营生,包括了“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等,甚至还有专门的寄养和剪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老百姓养猫太多,黑色产业链也随之出现了。比如岳飞的孙子岳珂养了只非常讨喜的青色猫,有一天忽然就找不到了。后来有个懂三教九流的朋友跟他说,城北和宁门有一家叫“鬻野味”的饭店,你的猫准是被卖到那儿去了。


▲ 南宋·李迪《蜻蜓花狸图页》,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宋代偷猫贼的手段十分高明。他们捉猫都是在白天,由于临安城里的房屋比较低矮,猫在屋外玩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捉走。当时老百姓家门前一般都有防火的水缸,偷猫贼抓住猫后就把它浸湿。猫有个习性,就是会一直舔身上的水舔到干,因此就不会叫。万一偷猫贼被发现了,问有没有偷自家的猫,他们就从袖子里伸出与所说毛色不同的猫尾巴,表示这不是你家的。实际上呢?每个人都准备了十几条尾巴。偷猫贼不仅偷猫,还偷狗,捉到后都卖到“鬻野味”去。那家店肉多价廉,生意特别红火,也不知道食客知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啥。这件事,被愤怒的岳珂记录在了《桯史》里。


巧的是,岳飞孙子丢过猫,秦桧孙女也丢过猫,还是名贵的狮子猫。当时秦府严令临安府限期破案,可到了也没有找到这只猫。眼看秦小姐勃然大怒,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推了一名武官当替罪羊。那名倒霉的武官没办法,便找遍了城里的狮子猫,甚至在各处酒楼茶肆贴了上百张带图的寻猫启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狮猫案”。现在想想,那猫多半也是进了别人的肚子。


▲ 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抛开这些令人不快的事不谈,猫大爷在宋代还是活得很滋润的,有些滋润得已经忘了怎么捉老鼠。叶绍翁有一首《题猫图诗》:


醉薄荷,扑蝉蛾。


主人家,奈鼠何。


宋代有“薄荷醉猫,死猫引竹”的谚语,“醉薄荷”就说猫食用薄荷以后会跟醉酒一样,这个梗猫奴都懂。“扑蝉蛾”则指猫无所事事的日常嬉戏。对于这种不务正业的猫,陆游的《嘲畜猫》也发出过类似的慨叹:“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当然了,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陆游把这只猫当作前世的书童,冬天晚上还让它钻进被窝给自己暖脚,所谓“夜长暖足有狸奴”也。


嘛,我最讨厌的就是那种嘴上说不喜欢,身体却很老实的人。


这只暖脚猫是陆游用盐换来的。宋代有“乞猫”的习俗,想得到猫,一般是拿着鱼或盐跟亲朋好友换,而不是去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南方盐缘二字同音,“今聘猫用盐,盖亦取‘有缘’之意,”人情味儿足足的。陆游有诗曰: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这心态还“小狸奴”呢,分明是自己成了“奴”而不自知。有意思的是,在陆游因为无力为猫儿准备毡子和鱼而惭愧的时候,同是南宋的刘克庄则写了一首完全相反的诗,读书人的闲趣由此可见:


古人养客乏车鱼,今尔何功客不如?


食有溪鱼眠有毯,忍教鼠啮案头书?


▲ 明·沈周《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挑选一只好猫?


春秋时伯乐有“相马术”,宋以后猫奴呈几何数量剧增,“相猫术”便应运而生了。元代俞本宗《家常必备》说:“猫儿身短最为良,眼用金银尾用长。面如虎威声要撼,老鼠闻之立便亡。”这是好猫;又有一首:“露爪能翻瓦,腰长会走家。面长鸡种绝,尾大懒如蛇。”这是坏猫。


总的来说,当时看猫以纯黄为上,纯白次之,纯黑又次之。猫要是知道人类这么分类,不知道会不会成立毛色平权协会。明清的人对猫研究越来越深,咸丰年间还出现了一本关于猫的百科全书《猫苑》。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对猫的命名,你可以看看你家主子在清代叫什么:


四时好:纯黄或纯白或纯黑;


玳瑁斑:黄白黑相间;


金丝褐:褐黄黑相间;


乌云盖雪:身背黑,肚以下为白色;


踏雪寻梅:只有四爪为白色;


雪里拖枪:纯白而尾巴黑;


银枪拖铁瓶:纯黑而尾巴白;


垂珠:纯黑而尾尖一点白;


挂印拖枪:纯白而尾巴黑,同时额头有块黑斑;


绣虎:白色而有黄点;


梅花豹:黑色而有白点;


缠得过:身上、四足及尾上有花的;


……


我看完这么多名字后脑海里就一个念头:他们真闲啊……


▲ 清·黄炳石湾窑素胎金丝猫,广东省博物馆藏


如今猫已经遍布大江南北,我们学校里也有很多。有时候我去燕南园闲坐,能静静地看一个下午的猫。它伏在石桌上晒着太阳,那不可一世的态度仿佛在说:这是我的地盘,这使我高兴!我要走的时候,猫用脑袋慢慢蹭我的腿,那眯着眼的表情仿佛情窦初开的小姑娘;我要摸它的时候,它却又一下子钻进了树丛,“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我永远无法预测猫的下一步行动,也无法像它那样去直截了当地感知世界。这小生灵那么令人着迷,大概就源于此吧。


猫最早是作为“工具”被驯化的,但经过漫长的磨合后,人类反而被它的桀骜不羁所征服。“如果你驯化了我,那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人对猫的“驯化”,好像多少带一点《小王子》的意思。


▲ 《摧残文化》,丰子恺作于1940年


(本文原标题《说猫》)


【作者简介】 

吴二棒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文史爱好者。

在宋代,中国人是这样保护版权的

从衣食住行看古人的避暑奇招

古装剧里的穿帮镜头,你看懂了多少?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