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物联网技术
关注物联网讯,获得物联网产业最新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米汽车  ·  2025年1月,小米SU7交付量再次超过20 ... ·  14 小时前  
比亚迪汽车  ·  壁纸 | 新年限定壁纸来喽 ·  6 天前  
比亚迪汽车  ·  夏·启新境,金蛇送福 ·  4 天前  
蔚来  ·  前所未有的驾乘体验,由ET9落地成真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物联网技术

黑科技丨这款纹身你值得拥有

物联网技术  · 公众号  ·  · 2017-10-11 20:50

正文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员,最近联合创立了一个名叫 Dermal Abyss (智能纹身计划)的研究计划,目的是使用“生物传感器”替代传统纹身墨水。


传感器墨水通过颜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使用者身体血糖的状况、酸碱值的高低等,以此让使用者掌握身体每分每秒的细节变化。



像智能手表、手环这样的智能健康穿戴设备,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它们不是真的附着在你的身上进行健康追踪,必须透过多方硬件科技的支持,“尽可能地”捕捉到你的健康状况。

例如多轴的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等,但始终都不是依附于你的皮肤上,我们只能依赖机器的感知、无线的连结与一定程度的电池续航去维系机器的运作。

 
而这正是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认为他们可以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地方,他们联合开发出了一种智能纹身 (Tattoo),可以有效地将健康传感器放置在用户的皮肤上,无需电力与网络连接。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Ali Yetisen 说:“我们在想,未来的穿戴设备拥有什么可能。”
 
纹身上的墨水会对用户组织液的化学成分做出反应,以此来反映血液的状态。当运动员们脱水时,绿色的墨水会变得更加强烈,而当另一种绿色的墨水变成棕色时,则代表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上升。


▲ Dermal Abyss 的研究员,研发出的生物传感器墨水。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引以为苦的是每天多次穿刺采血检验血糖值,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曝露在过高或过低的血糖下,极易引发并发症,因此血糖自我监测成为糖尿病患的居家照护,以及自我管理最重要的一环。
 
但未来在 Dermal Abyss 计划的帮助下,他们只需肉眼观察一下纹身的变化即可。当血糖升高时,纹身会从蓝色变成棕色。相比于糖尿病,脱水状况也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Dermal Abyss 对此也能够过墨水的色彩变化对此进行监控。当盐含量增加时,纹身会变得更绿,可以有效的监控除了糖尿病之外的其他身体病征。


▲ 身上的刺青会随着身体状况而产生颜色变化:纳含量、酸碱值、葡萄糖高低等等。

 
Dermal Abyss 和我们之前见到的其他纹身不同,这种融入“生物传感器的墨水”并不会一直显现出来,若觉得太过显眼,智能纹身的墨水可以选择“透明”,除非有特殊光线的影响,不然不会在一般场合显色,因此更不需要向他人解释纹身的含意,与一些表述的麻烦。

 


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博士后研究员 Nan Jiang 表示:这个纹身墨水经过试验,不会扩散到其他真皮层组织,也不会褪色,做为一个概念实验,我们会更进一步具体完善它。
 
智能纹身可以透过智能手机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分析,然后借助分析准确告诉你纹身 (颜色变化) 代表的意义 (身体状况)。Nan Jiang 进一步谈到:智能纹身计划 (Dermal Abyss计划))可以激发科学家与艺术家两者间的“联合创造力”,不只为科学研究、科技上带来的突破,更可以妥善解决一般人对于健康追踪的问题。

 

▲ Dermal Abyss 计划的博士后研究员

 Ali Yetisen (左) Nan Jiang (右)


如果你有长时间必须监测身体健康的理由,然后厌倦除了手机之外,还必须要将其他智能设备放在身上,借此你才可以准确监测并且数据化你的健康的话,这种纹身可能会让你感觉舒服许多,“使用者体验”无疑是更加直接且无缝的。
 
未来 Dermal Abyss 若可以得到更广泛地支持,并且进一步扩展研究规模的话,那么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期待,智能纹身除了血液之外将显示更多的身体数值,量化更多的健康细节。那么从那个时候,人类或许也没必要再佩戴其他健康穿戴设备了,Dermal Abyss 计划的概念与发想,也许拥有着重新定义未来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可能。



——本文转自物联之家——


推荐阅读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查看)

有人偷偷给你画了一幅画

2017,还有什么不能共享?

人工智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吗?

机器人发展的3大趋势、7大路径、4大障碍

2017年7月物联网产业视点

灾难面前,物联网能做点啥?

IoT 和 IoE 之间差了点啥?

一图看懂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时代的创业梦想:小创意,成就大事业





更多精彩

请持续关注物联网技术



(扫码关注中文核心期刊《现代电子技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