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数据库
我们致力于创造中国最专业的投资数据库。我们将定期提供行业分析、项目信息、投资热点以及投资报告等数据,愿意和大家分享因数据精准所带来的投资效率和成功。欢迎关注,更多数据请关注网址:www.invest-data.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铅笔道  ·  义乌杀出未来独角兽:一把融资5亿 ·  2 天前  
我是腾腾爸  ·  这个瓜,实在是太大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数据库

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投资数据库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5-17 17:17

正文

一、移动支付成为生活常态

1.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个人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中国国内, 2012-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分别1835亿、4734.2亿、13437.7亿和30794.6 亿,对应的2013-201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58%、183.8%和129.2%。

2012-2015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分别为5.7亿、6.5亿、7.3亿和7.9亿,相应2013-201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4%、12.3%和8.2%。

移动互联网市场内的细分领域目前共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流量费、移动娱乐、移动购物、移动营销和移动生活服务。2012-2015年,流量费占比分别为49.1%、30.6%、15.6%和8.8%;

移动娱乐占比分别为6.3%、4.9%、3.1%和2.3%;移动购物占比分别为37.4%、55.3%、64.10%和67.40%;移动营占比分别为3.6%、2.8%、3.5%和2.9%;移动生活服务占比分别为3.6%、6.4%、13.7%和18.6%。

其中,移动购物占据的比重逐年递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网上购物的便捷性、可选商品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以及城市生活节奏过快网购可以节约外出购物的时间。

2.移动支付快速普及

伴随着移动购物的兴盛,第三方支付技术也应运而生。第三方支付是指,消费者在网购交易过程中将价款给付至独立于买家和买家的第三方,由第三方在确认买家收货后将相应价款拨付至卖家的资金账户。相比货到付款的时代,第三支付因为更便捷、更安全而广泛受市场青睐。

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手段共可分为三类: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第三方移动支付和预付卡支付手段。在2011-2015年期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占比规模分别为73%、77%、72%、54%和55%;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占比规模分别为3%、4%、16%、40%和42%;预付卡销售规模占比分别为23%、19%、12%、5%和4%。

第三方移动支付技术在近五年内占据绝对性优势,并且所占比重逐年递增,未来有望将持续扩展进一步拓展所占市场版图。当下,第三方移动支付技术主要是指消费者在交易行为中对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使用移动终端支付相应价款的行为。

目前,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迅速,社会需求不断上升,市场上的移动支付方式应运而生且种类繁多,主要有:二维码支付技术和NFC技术、密码支付、指纹支付、语音支付、虹膜支付。

2.1.二维码支付

是指卖家和买家通过二维码扫码,将价款在彼此的资金账户中转移。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巨头的推动之下,二维码技术的普及率远胜于其他几项支付手段的占比综合,且二维码支付聚集了高效、便捷、低成本和支付场景多样化的各项优点,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2.NFC支付

是指使用近距离无线技术,电子设备间无需点对点接触即可传输数据。该项移动支付的技术在于无需互联网、安全快捷,但是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欠缺场景且产业链较长。

2.3.密码支付

是移动支付中最为原始的方法,主要由数字以及英文字母构成,该类型密码的缺点在于用户易忘难记。因此,相关用户会采取生日和门牌号等作为密码,造成被黑客盗取及破解的潜在危险。

2.4指纹支付

是采用指纹进行识别和支付,最典型的便是苹果的指纹识别和支付技术。相比密码支付,该项技术更为安全并且更为方便,避免了忘记密码等 情况。但是,近几年伪造指纹的事件频繁发生,是用户对于指纹识别技术也抱有怀疑的而态度。

2.5.语音支付

对比之下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成熟的体系。谷歌最近正在测试一种叫“Hands Free“的语音支付系统,这套系统整合了手机蓝牙、GPS 定位、Wi-Fi 等多项技术,当用户结账时只要念出特定语句就可以完成支付。但是,由于声音相似的比例较高且容易模仿,因此业界对此种类的支付方式仍处于保留状态。

2.6.虹膜支付

此种支付方式还尚在起步研发以及推广阶段。而对于此项技术的利好,虹膜支付在改变人们传统支付习惯的同时,逐步取代密码、钥匙,成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秘密武器。

3.网络购物成为常态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展翅腾飞,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增长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单就上海地区而言,2011-2015年的人均GDP分别为82560元、85373元、90993元、97370元和103796元,对应的增长率分别为8.5%、3.4%、6.6%、7.0%和6.6%。

社会大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致使消费总量不断上升,而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以及繁忙的工作之下致使人们开始倾向于在线购物以及其他线上娱乐项目。

随之而来,中国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的交易规模也逐年递增,2011-2016年的交易额分别为0.8万亿、1.2万亿、1.9万亿、2.8万亿、3.8万亿和5万亿,相应的增长率分别为70.2%、51.30%、59.40%、46.90%、36.20%和30.70%。


4.移动支付规模快速增长

当前,移动互联网支付的场景可区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线上的种类繁多,其中名列前五的分别为:

网上购买商品, 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81.87%;

电话费、手机费缴纳或充值, 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77.8%;

电影票预定, 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58.36%;

支付打车费, 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58.22%;

信用卡还款, 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57.40%。

随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深化,各大巨头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逐渐将目光从线上转移至线下。现金生活中接受线下移动支付的门店日益增多,从全家、喜士多、屈臣氏等连锁便利店到地铁站再到麦当劳、必胜客以及各类快餐店。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市场规模的日益增大。移动支付厂商在夯实线上业务发展的同时,开始大力拓展线下业务。

5.移动支付术PK :二维码 VS NFC

当前,国内各类线上及线下支付场景中,二维码、条形码支付占比为28%、刷卡支付占比23%、刷手机NFC支付占比7%,其余的总计占比42%。未来,中国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格局可能从“群雄争鹿“的状态转变为“寡头垄断“的局面,主要由二维码支付和NFC支付互相博弈。

两相对比,二维码支付出现时间较早,早期二维码可用于互相扫码添加好友,因为腾讯公司具有多年社交网络领域的客户程典,使得使用二维码的人群基数十分庞大。其后二维码被支付宝和财付通用于扫码支付价款的领域,并在2013年正式从线上推广至线下。

使用二维码支付用于诸多绝对性优势,诸如:一、载体多样性,用户只需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下载相应程序,即可完成扫码支付及转账;二、市场份额拥有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巨头在背后支撑;三、出现时间较早。

但是,二维码支付也曾一度遭遇诟病,遭受社会群众质疑其安全性不高。不法份子利用二维码生成器可以随意生成二维码,并通过互联网接入消费者的移动设备,盗刷受害者的银行卡及其他资金账户。

2014年3月,央行出于安全性问题考虑,曾一度发函叫停二维码面对面支付服务。在此期间,二维码技术经过不断优化及升级,安全性能大幅提升。2016年12月12日,中国银联正式发布《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和《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二维码支付技术才真正得以正名。

相比之下,NFC进入市场的时间晚于二维码支付,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远远落后于前者。虽然,在安全性能方面NFC支付远胜于二维码支付,NFC采取硬件和软件双重加密。但是,NFC支付产业链过长,上游市场芯片供应商纷繁复杂,中游市场的手机厂商又要与银行、消费者和商户多重携手合作。两相权衡之下,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内微信支付一家独大的情形或将继续维持。

二、移动支付市场分析

1.移动支付主要参与方分析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厂商是移动支付市场的中流砥柱,由于该市场的进入有较高的门槛,由此该市场目前存在厂商数量十分有限,真正有效运营的仅数十家。该市场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各家厂商产品线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竞争主要集中在客户关系、用户规模以及费用等方面。

2016年第3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0419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0.5%,呈现稳定高速增长。

2016年第3季度,第三方支付公司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发生一定变化,前三甲序列与2015年一致,份额持续变化。

其中,支付宝三季度移动支付交易总量继续增长,以50.42%的市场份额继续夺得移动支付头名。财付通(微信)三季度继续加码线下移动支付,加之红包和转账等社交场景交易量的持续高速增长,继续缩小同领头羊支付宝的差距,市场份额上升为38.12%,位列市场第二位。

总体上看,支付宝和财付通二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8.54%,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拉卡拉以3.32%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位。

支付宝: 初期依托淘宝平台快速发展,在具备了大量的用户规模后迅速拓展了淘宝以外的支付业务。支付宝创造了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中介式的交易模式,培养了中国网民第三方在线支付的使用习惯,成为了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应用之一。

支付宝的庞大的用户规模成为其在外部商家和市场的获取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其在技术研发和风险管控等方面也具有市场领先的水平。 支付宝正在通过PC端与移动客户端的价格差吸引客。户迁移到移动客户端,同时向第三方应用开放账户体系,力图打造一个开放的的移动生态系统。

财付通(微信): 微信支付为腾讯集团在移动端的发力点。其优势在于内置于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通讯的时候可以保持当前通讯状态的情况下使用微信支付,建立方便迅捷的用户购物体验。

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通过微信红包引爆全民发红包的热潮,刺激大量用户绑定银行卡,在此之后,红包和转账等社交场景交易量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微信仍将着力于支付场景搭建。

随着微信支付与更多的线上线下商户进行打通,例如与航空公司试点移动购票,接入优酷、拉手、美团、当当等众多企业,交易规模增长将会进一步加快,同时借助于微信已经数亿的高活跃度用户规模与社交软件独有的用户粘性,一旦微信支付找到规模化应用的最佳策略,其很可能取代支付宝成为行业龙头。

拉卡拉: 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线下便利支付公司,也是中国便民金融服务的开创者及领导者。2012年,拉卡拉推出手机刷卡器,正式宣布进军移动领域。

几年来,拉卡拉在移动端展现出多元化的布局策略,手机收款宝、智能POS、拉卡拉手环等产品布局的效用显现。同时,支付端的用户大部分由线下用户转化而来,预计未来使用便民线下支付功能的用户以及拉卡拉在商户收单市场积累的200万家商户将转化为拉卡拉正在布局的“便利金融“的用户。

联动优势: 公司由中国移动、中国银联两家公司合资成立,在资本资源及渠道资源上拥有一定的优势。

凭借强大的用户资源,公司在短信支付与近场支付上交易额较大,但近几年未能及时抓住移动互联网客户端支付这一热点,随着短信支付市场占有份额的下降正在逐渐淡出市场。2016年,海立美达以30亿元购买联动优势100%股权。

银联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联控股的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拥有面向全国的统一支付平台,主要从事以互联网等新兴渠道为基础的网上支付、企业B2B账户支付、电话支付、网上跨行转账、网上基金交易、企业公对私资金代付、自助终端支付等银行卡网上支付及增值业务。

2010年银联成立了移动支付项目组,2011年获得了移动支付牌照,成立了移动支付部。2012年,银联与中国移动达成移动支付合作,作为近场支付重要技术的远程发卡和应用管理平台(TSM)已实现双方系统的互通互联,并吸引了中行、邮储、中信、光大、广发、浦发等商业银行首批加入,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等十余家主要商业银行也启动了相关合作。

随后,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合力推出手机钱包,并于2013年推出NFC手机支付平台以及一款手机支付刷卡器产品“卡乐付”,继续发力抢占移动支付市场。2015年底,中国银联布“云闪付”,并与三星电子、苹果公司宣布达成Samsung Pay和Apple Pay 合作,银联的二维码支付产品是云闪付的一部分,相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来说,其在安全性上将有更大的保障,未来前景可期。

银联“云闪付”积极推进NFC支付,但现今移动支付市场的主流依旧是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账户支付,NFC支付并未形成规模。

运营商

运营商早期主推短信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该业务市场份额已日渐萎缩。当前,面对诸多竞争对手的挑战,运营商主要依托行业合作发展NFC手机支付。主要参与者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和包): 和包(原名“手机支付”、“手机钱包”)是中国移动面向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的一项领先的综合性移动支付业务。

用户开通和包业务,即享方便快捷的线上支付(互联网购物、充话费、生活缴费等);持NFC手机和NFC-SIM卡的用户,更可享和包刷卡功能,把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装进手机里,实现特约商家(便利店、商场、公交、地铁等)线下消费(业务功能费全免)。

目前,中国移动和包已与100多家全国及地方性银行建立合作,接入数万家商户,覆盖全国近千种生活缴费服务。

中国联通(沃支付): 沃支付是中国联通的综合性移动支付产品,用户开通沃支付账户并储值后,即可在中国联通联盟商家和合作商家使用该账户,并通过网站,短信,语音等方式进行远程支付,办理沃支付还可通过刷POS机方式进行现场支付。

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快捷支付、网银支付、沃账户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POS收单、手机钱包、手机公交卡、企业综合支付解决方案等领域。

中国电信(翼支付): 翼支付是中国电信推出移动支付服务,集成校企一卡通、公交卡、行业卡、银行卡等多项应用。翼支付将运营商庞大的用户资源优势成功转化,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凝聚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在三家运营商支付公司中业务做得最好,宣传也最多。

银行

目前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主要产品是手机银行。2016年第2季度中国手机银行客户交易规模达到35.88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1.2%,增速放缓,但仍保持了20%以上的较高增长率。

随着监管层对二维码支付的开闸,各路银行纷纷加强移动支付通道的建设,推出扫码支付产品,以期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如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了工银二维码支付;农业银行推出K码支付;交通银行推出了“云闪付”、“立码付”;建设银行推出支付品牌“龙支付“等等。

相比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银行的优势在于安全,银行系的二维码支付其后台账户仍基于实体银行账户,没有资金沉淀在虚拟账户带来的风险。

同时,支付背后的消费场景是业务的重头戏,已经有重点布局零售业务的银行在加大移动支付场景布局力度。2016年1月,招商银行、滴滴出行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滴滴将招行信用卡、储蓄卡设定为乘客支付方式之一。这是第一次、也是第一家商业银行通过与移动互联网公司合作进入移动支付场景领域。

2.互联网巨头完成产业布局

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两大互联网巨头,在社交、金融、电商等领域内都有了较为成熟的布局。而移动支付作为其庞大生态圈中的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活水作用,贯穿于各个领域的系统内。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大金融全产业链布局中重要的一环,支付宝的想象空间不止局限在支付这种最为基础的金融业务。

支付宝钱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创了以二维码和扫码支付为代表的创新支付技术,并通过并购、入股积极布局移动支付产业链的上下游,收购高德地图,联手新浪微博推出微博支付,巨额补助快的打车,与微信支付支持的嘀嘀打车抢占用户,培养起支付习惯。可以说,支付宝钱包是目前市场上对个人用户来说最主流的支付产品。

微信支付包含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通过微信公众账号购物;第二个场景是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购物;第三个场景是二维码支付。其中二维码由于不挑手机、成本低、信息载量丰富,发布方便等优势应用最为广泛。二维码还省去了消费者与商家安装终端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刷卡手续费,将会成为未来大范围使用的支付方式。

打车软件烧钱大战

依赖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投资背景,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逐渐成为该行业的双寡头。而这两大打车软件的商业竞争背后是两大互联网巨头对移动支付用户的争夺。“嘀嘀打车”改变了出租司机的等客方式,它可以让司机师傅用手机等待乘客“送上门来”。乘客通过微信支付支付打车费用,可享受相关优惠。

“快的打车”由杭州快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推出,将传统出租车与乘客间的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联系。乘客通过支付宝支付费用,可享受相关优惠。自2016年1月10日起,支付宝与微信为争夺用户,在叫车软件上拉开了“请全国人民打车”的烧钱大战。

凭借移动支付出租车车费的良好体验,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最后的用户留存率都会高于普通安卓市场应用分发渠道。同时,通过打车软件的烧钱大战,微信支付与手机支付宝未做任何广告便获得了极大的曝光率。这又为其节省了一大笔推广费用。最重要的是,微信用户开始绑卡了,手机支付宝的用户也同样增多了,很好地培养了用户的支付习惯。

红包大战

2014年春节,微信凭借“微信红包“轰炸了微信群聊和朋友圈,让大量用户绑定了银行卡,腾讯由此借势闯进了阿里巴巴更擅长的支付领域。腾讯的这一行动曾被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形容为“偷袭珍珠港“。

2015年春节,支付宝上线了新春红包功能,创新了口令红包、群红包、接龙红包等玩法,功能与微信类似,同时允许接入微信。但这一接口马上被微信方面封掉。

2016年,“红包大战“愈演愈烈,支付宝挤掉微信成为央视春晚独家互动平台。央视想出了5张福卡的名字,支付宝想出了玩法:用户首先需要加满10个支付宝好友,然后就能获得支付宝赠送的几张福卡,在与他人赠换之间集齐福卡。

微信自然不甘示弱,除夕推出的红包照片功能引来一阵刷屏,用户付点“红包钱“才能看到好友的朋友圈照片。通过红包业务,微信支付逐渐缩小与支付宝的差距,截至2016年最新披露的数据,腾讯移动支付(微信支付+QQ 钱包)的绑卡用户数已经超过了3亿。

红包争夺战的背后,是移动支付用户与市场份额的争夺。移动支付市场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网络红包则成为微信、支付宝等应用争夺移动支付用户的最便捷的方式。

与此同时,相较于平日网络购物获取移动支付用户而言,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发放红包,会产生更大的裙带作用,其帮助支付平台获取用户、抢占市场份额的效率更高,速度也更快。

3.银联和运营商

NFC是一种通过近距离通信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技术,移动支付是NFC近场通信的主要功能。NFC模块被植入智能手机中,被视为现金的替代品,进而赋予其四个属性:可脱机、不验密、不计息和不挂失。

NFC手机用户通过手机自带软件将银行卡内资金圈存至手机钱包之后,无需再输入支付金额和账户密码等信息,就可以在任何安装了银联闪付终端的POS上进行非接支付,整个过程快速简单。虽然它有一系列优点,但用户如果想要使用NFC技术,不得不去更换带NFC功能的手机,这造成了用户使用成本高。

银联和运营商目前均是NFC技术的推广者。2015年12月,银联推出了银联“云闪付”,开启国内NFC支付新篇章。“云闪付”可以支持iOS和Android两种操作系统。

一方面,银联与手机厂商合作,推广基于eSE安全模块的NFC支付,苹果、三星、华为三大手机厂商纷纷加入。另一方面,银联与银行及商户合作,首批发布“云闪付”的商业银行已超过20家,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而家乐福、麦当劳、屈臣氏等25家知名商户也参与了银联专属优惠。

相较银联,运营商推广NFC技术并不顺利。实现NFC-SWP的NFC手机支付需要同时更换手机和相匹配的SIM卡,成本较高。同时,操作不够便捷,合作银行少也是运营商推广NFC技术的一大阻碍。

三、移动支付关键技术分析

1.二维码: 移动支付的关键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二维码支付技术就已经形成,其中,韩国与日本是使用二维码支付比较早的国家,日韩二维码支付技术已经普及了95%以上。然而由于缺少成熟的支付方案支撑,国内二维码应用一开始只是应用于打折、比价等信息应用层面,无法进入资金结算环节。

随着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兴起,支付成本成为关键。二维码支付凭借操作简单便捷、搭建成本低廉等特点,开始进入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视野。

2011年1号店就在北京地铁广告窗增设了应用二维码的虚拟商店,但鉴于没有二维码支付方式,1号店采取货到付款进行支付。

与此同时,支付宝酝酿推出二维码支付方案,将业务从线上延伸到线下。7月1日支付宝推出条码付业务,进入线下市场,为微型商户提供无须额外设备的低成本收款服务,交易成本降至传统POS机收单方案的1/2到1/6。

2011年12月20日,微信推出3.5版本,加入了扫描二维码的功能,为日后通过扫二维码支付功能打下了基础。2013年8月5日腾讯正式发布微信5.0,开启了微信支付模式,使得微信能够直接在应用内部实行交易和结算。

2014年1月随着5.0.1版本的上线,人们可以使用“滴滴打车”提供的打车功能,使出行变得更为便利。而通过2014除夕到初八,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微信支付逐渐走向了大众的生活。随着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的开放,微信支付变得更直接、快捷。

随后微信支付推出的多个新产品,比如“微信零钱”、“信用卡还款”、“转账”等功能更是使微信用户数不断增长。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二维码支付的广阔前景,推出了针对二维码支付的POS机。例如,捷宝科技的安卓二维码智能支付终端JP762A在2013年上市,其除了可以兼容微信的二维码支付流程,还可以直接扫描用户已经绑定银行卡的二维码,确认后从而达到完成支付的功能。支付宝也推出了自家微POS机,扫描支付宝二维码完成支付。

由于相关二维码支付的技术标准一直未出台,而且二维码支付一直存在安全性门槛低、易复制和被黑客攻击等安全隐患,监管部门一直无法完全放开二维码支付。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

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式被纳入监管范围。2014年3月,央行以安全为由紧急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业务,指出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二维码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

为了解决二维码安全支付问题,各方都在积极提出安全方案。2014年4月 9日,支付宝在北京宣布将联合多方共建安全基金,首批投入4000万元,主要投向反钓鱼联防、反木马联防、反洗钱、反恶意攻击、用户信息保护等领域,并在支付宝钱包8.1版本中,推出设备管理、短信保护等功能。

2016年6月底,央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通知》对二维码支付放行。通知表明,二维码支付必须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风险控制,一个是限额支付;另一个是在二维码支付中嵌入“令牌技术”,即通过一个电子令牌把银行卡账号转化成一个虚拟账号来保证主卡信息不会被透露。

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的地位,并明确其“作为银行卡支付有效补充”的支付定位。

2016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成为国内首家拥有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12月12日,伴随着一系列优惠活动,银联正式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主要包括《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和《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两个规范,正式进军二维码支付市场。

随着银行和银联的介入,线下二维码支付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此期间,尚未实现盈利或缺乏雄厚资本支持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将率先出局,阿里腾讯双寡头的市场格局或将收到银行系强有力的挑战。

2. 指纹识别: 移动支付的未来明珠

安全问题是移动支付推广最大的障碍:调研数据显示,约有36%的用户因为对手机支付有安全顾虑而决定放弃使用;还有11.8%的非网上支付用户则担心账户信息泄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