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就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答记者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也就是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公开发布之际,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就文件制定印发和贯彻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文件出台有什么背景和意义?
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
“
三农
”
工作成效。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做好
2020
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完成这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
“
三农
”
领域还有一些突出的短板必须补上。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
“
三农
”
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做好
2020
年
“
三农
”
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毫不松懈,持续加力,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是明确了工作重点,
就是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
“
三农
”
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
二是强化了政策举措。
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工作落实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提出了一些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强化了补短板的政策支撑保障。
三是强调了抓好落实。
围绕补上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全面小康成色、到
2020
年必须补上的突出短板,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如期完成。
2020
年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响鼓重锤,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切实完成好“三农”各项重点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问:脱贫攻坚还有哪些堡垒,收官之年将如何收官?
答: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全党全社会总动员。截至
2019
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
9500
多万,平均每年减贫
1300
万人以上,
770
个贫困县已经或拟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
2%
以下,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2020
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这些堡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深度贫困地区,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是多年想啃没啃下来的硬骨头。必须集中力量进行强力帮扶,确保如期脱贫。
还有一个是特殊贫困群体,
也就是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对这类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通过统筹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成好剩余脱贫任务。
目前预计还有
300
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还剩下
50
多个贫困县尚未摘帽。重点是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二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已经攻下来的阵地必须牢牢守住,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查补漏洞和缺项,同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动态识别,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
三是做好考核验收和宣传工作。
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积极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四是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仍然繁重,减贫事业不会划上句号。要抓紧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
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还有哪些必须补上的短板?
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8
个方面的短板。
一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主要是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在完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任务基础上,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等通硬化路建设,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
二是农村供水保障方面。
重点是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
重点是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干干净净迎小康。
四是农村教育方面。
硬件上,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软件上,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管理、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住房保障等政策。
五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在建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的同时,重点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简化乡村医生招聘程序,支持高校医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工作,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村医。
六是农村社会保障方面。
主要是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加强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合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发展互助式养老等。
七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主要是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鼓励送文化下乡、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等。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办好小康之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八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
主要是对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黑土地保护、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提出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补短板任务,重点是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是完成现代化的短板。因此,补短板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
问:到
2020
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
2010
年翻一番是全面小康的硬指标,文件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什么政策举措?
答:到
2020
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
2010
年翻一番,这是党的十八大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量指标。要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这样才能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农民群众在小康之年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主动作为,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发展富民乡村产业。
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基地,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效益。
二是稳住农民工就业。
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大头。稳住农民工就业对稳定农民增收至关重要。重点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城镇就业岗位,加大农民工稳岗支持力度。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整治力度,以政府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开展排查整顿,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创新创业是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
三是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
要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不减少。
问:文件在稳定粮食生产上提出了什么政策举措?
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2019
年,我国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连续
5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是充裕的。但我们粮食安全形势非高枕无忧,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十几亿人要吃饭,这是我们最大的国情,粮食产量滑下去容易、提上来难,供求吃紧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整个大局。多少年的经验表明,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稳住农业、稳住粮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
一是压实各级责任。
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2020
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真正动真碰硬,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二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基本收益,让农民种粮不吃亏。
三是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
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支持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让地方抓粮不吃亏。
四是加强技术服务。
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问:文件在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上提出了什么政策举措?
答:猪粮安天下。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针对
2019
年以来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出现的波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价保供政策举措,推动生猪产能开始逐步恢复,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必须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
2020
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一是压实地方责任。
落实
“
省负总责
”
,压实
“
菜篮子
”
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保障猪肉供给。
二是落实支持政策。
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抓紧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纠正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和搞“无猪市”、“无猪县”问题。
三是抓好疫病防控。
严格执行非洲猪瘟疫情报告制度和防控措施,加快疫苗研发进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落实防疫人员和经费保障,在生猪大县实施乡镇动物防疫特聘计划,确保疫情不反弹。
四是推进转型升级。
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对中小散养户的防疫服务,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加强市场调控。
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打击扰乱市场行为,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坚决防止出现脱销断档、价格暴涨。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补短板“人地钱”要素保障方面有哪些政策亮点?
答: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2020
年到了收官决胜的最后关口,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三农
”
领域的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
“
人地钱
”
要素保障方面出台了含金量高的政策。
一是人才保障方面。
提出抓紧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有组织地动员城市科研人员、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教师、医生下乡服务,城市中小学教师、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原则上要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