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买量江湖
信息流广告头部媒体,旨在分享信息流广告优化经验、互联网广告投放干货资料、SEO、SEM干货、互联网广告运营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新闻广播  ·  河南大风蓝色预警!多地最高气温降幅达10℃! ·  19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红色内裤引发投诉,胖东来致歉!业内人士:别过 ... ·  19 小时前  
河南市场监管  ·  假日不放松 监管不打烊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买量江湖

2024广告投放方法趋势观察:放弃“技巧”,回归“内容、效率、策略”

买量江湖  · 公众号  ·  · 2024-07-23 11:04

正文

今天这篇文章可能并不是什么干货的方法论的类型,或者是有很多的知识点分享。 更多的是关于一些广告投放思维方式的探索和感悟,如果2024年你还在做一名一线的广告优化师,或者正在考虑是否要入行,那么也许从长期职业发展来说,能打开你的一些思路。

2024年中国互联网的信息流广告投放体系已经发展超过10年了,市面上主流的互联网平台的广告平台体系都已经相当成熟或着也越来越成熟的过程中。以字节、腾讯、快手、小红书等媒体的广告后台的发展态势来说,我们可以关注到后台功能、平台的营销生态这些年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作为直面这些变化的职业——广告优化师,在进行日常的广告操盘的时候,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方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简单来说,整体的趋势是朝着“智能化”、“解放人力“、“AI辅助“这样的方向发展,虽然可能各个平台的发展阶段还不相同,也并没有达到可以完全取代优化师的程度,但优化师在实操过程中的很多技巧,如计划基建、出价调控、定向调整等操作所发挥的作用,已经是在越来越小的,“通投拉满“”一键托管“”全域智投“等操作以及可以适用越来越多的投放场景。

投放技巧:不要犯错,不必钻研

这里讲的投放技巧,是在投放过程中,单个账户维度内的操作优化技巧,比如计划批量搭建、控时段、调出价、测标签、测徕卡等比较细节和实时控制投放效果的微操作。

在前几年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优化师,大家拿着差不多的素材投放同一个产品的时候, 大家可以投放出明显不同的效果,对于如何起量,如何优化成本,能力强的优化师就是可以做出更好的结果。

因为在那个时候,各个平台的系统算法是不完善和成熟的,怎么样稳定成本,怎么样找到精准的人群,怎么快速度过冷启动,仅仅依靠平台的系统推荐,并不能实现效果的最大化。所以优化师基于对平台算法的理解和成本需求,对投放过程进行人为干预,可以更好的帮助系统找到目标人群和优化成本,优化师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和拿到结果。

但是现阶段来说,不管是什么产品,什么行业,什么受众人群,主流平台都已经积累了非常充足的数据模型,加上持续优化迭代的算法逻辑,平台自己对成本把控的能力已经变得更强,优化师所谓的操作技巧对效果的影响开始变得有限,优化师和优化师之间的差距,很难通过日常的操作就拉开很大的投放结果的差距。

对于投放技巧,它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于它不可以犯错,比如目标成本300,可能出价250-300都没错,但如果你出100或400肯定有问题,比如需要日耗10万以上可能需要30条以上的计划,但只建3条计划肯定有问题。 这这些基础操作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效果。

不重要在于,更多细节的操作技巧,不值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比如出价300了,什么时候要调到310,计划量到底是10条合适,还是15条合适,莱卡选3个兴趣,还是选5个兴趣,这些可以适当去测,但不值得去“内耗“,他们对效果有影响,但有限,很多时候大量操作,结果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既然技巧存在它的局限性,那什么是重要的?

我认为有三个点在未来是比较关键的,分别是内容、效率、和策略。

内容

以目前各平台的智能化发展情况来看,更多的适用场景还是体现在投放操作层面减轻优化师的操作压力,内容层面的智能化也有对应的工具,但真正要持续产出优质的广告内容,现阶段的智能化还是不够的。而且几乎所有的智能化工具,仍然需要优化师喂养大量素材。

比如目前使用渗透率比较高的一些工具,全站智投、全域投放、一键托管等,这些工具在很多时候可以做到一条计划即满足投放需求,但却需要大量视频素材供给。

直播投放也是一样的,直播间内的画面、主播表现、节奏也是内容环节重要的一环。

在今天可以说,解决了内容的问题,差不多能解决了投放相关80%以上的问题,内容的重要性越来越毋庸置疑,这篇文章也不是内容产出的方法论所以这个板块不继续展开。

这里衍生探讨一个问题是,单纯的广告优化师今后会变成内容策划,或者视频编导一类的角色吗?真的没有单独存在的价值了吗?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会变多的,但仍然也基于广告项目的阶段、背景的不同,优化师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会不同。

广告优化师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盯盘”和“调整”,那么什么项目需要保持紧密的帐户盯盘,什么时候项目随时一点流量波动就会带来较大的量级或成本影响,那什么项目优化师能发挥的价值也就越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量级消耗、新项目刚启动、直播间转化率不稳定等情况,优化师能发挥的价值都仍然较大。

但项目发展是随时变化的,没有哪个公司或者什么项目是长期稳定,优化师即使短时间内在某公司能找到自己较好的生态位,但个人能力发展不能赶上项目发展需求,确实也会是一个危险的问题。

效率

所谓效率,就是广告投放优化的效率,调整的效率,迭代的效率。涉及的方面既包括投放的帐户层面,也包括内容层面,也包括投放之外的团队、产品等层面。今天的广告投放一定是好的内容x好的产品x好的团队支持,才能有好的投放效果,而内容、产品、团队的持续优化,就需要 “决策快、产出快、测试快、调整快、迭代快。” 我们不能指望依靠投放技巧带来明显的效果改变,也不能指望一个不变的内容、产品、策略就能带来长期稳定的效果。今天流量环境的变化和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对消费者来说看过的广告、套路、直播模式也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如果广告投放优化的效率,不能赶上流量环境的变化,那么迟早也会在广告竞争中落入下风。

那么如何提升效率?在广告之内的, 以内容板块举例子来说,广告投放不仅需要解决如何生产好内容,更需要解决如何持续生产好内容,两者未必需要同时做好,但至少需要做好其中一件。

要做好内容的高效生产,我们就需要认真去考虑和分析内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可优化空间。比如一个正常的内容产出运作流程,可能包含了“内容分析——内容策划——内容产出(拍摄/剪辑)——广告投放——内容复盘——内容迭代”等相关环节。

那么一个高效的运作流程一定是对每一个环节有系统的标准、要求才能尽可能做到高质量的高效运作。

比如内容分析,分析哪些内容?(从哪里获取内容源)具体分析哪些指标?不同指标如何定义好或差?

比如内容策划,是在每一次内容都凭空撰写?还是每个内容有结构要求?如果有结构要求,这些结构如何总结,如何执行,如何控制占比?

比如广告投放,一条内容产出以后,怎么制定投放测试周期来判断内容确实不行?是否需要测试人群策略?测试的基建数如何规划才算对内容进行了充分测试?

比如内容迭代,迭代方向与原始方向如何界定差异?迭代速度如何制定标准?迭代以后,用什么数量、指标和多长周期来确定迭代以后的效果好还是不好?从而决定是否继续迭代?

PS 推荐下颠木兄的创意产品 CreatiBl,它解决了好创意的制作问题,以创意协作、资产管理和创意归因分析为目标,从写脚本、做内容审阅作为出发点,沉淀数据后结合 AI 大模型能力来做创意衍生解决创意灵感枯竭的问题,同时即将上线的以业务为导向的数据报表模块也非常值得期待, 想体验的同学,可以去他们官网看看: https: //creatibi.com/

这里只是以内容板块为例子,如果再考虑到直播间、直播团队、产品等相关的事项,我们会发现,其实今天的广告投放的优化,往往不是电脑屏幕内的操作优化,更多的电脑之外“事情的优化”,精细化做得越足,推进越快,往往越容易拿到结果。

当然了,很多事情确实不是投手所能把控和涉及的,但换句话说,一个投手能知道问题在哪,然后推进解决,提供整体运作效率的话,那他的身份逐渐的可能也确实不只是投手了。

策略

聊到策略维度呢,可能并不是具体某件事,因为对不同的岗位角色的人来说,策略涉及的方面还是不一样的,对应的策略制定方法也是不一样。这里更多的还是探讨一些关于策略方面的思维方式,因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搭建计划,设置定向,然后上传素材就可以开始投放了,然后基于实时的成本表现,进行调整,好像并不需要什么特别复杂的策略。

但如果说广告投放中存在策略,他会是什么样?如果要制定一个广告投放策略,该从何考虑?这些策略真的有用吗?

首先广告策略会是什么?

如果说效率部分,聊的是投放背后涉及的事情的精细化运营的提升的话,那么策略其实就是投放本身涉及的每一个元素的精细化运营,比如,渠道、人群、产品、帐户、内容、计划等,当我把这些元素背后都加上策略两个字,比如人群策略,帐户策略、内容策略等,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策略板块,把所有这些策略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整体的大的广告投放策略。

怎么具体定策略,有用吗?

这个方面其实比较复杂,因为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是详细的广告策略如何制定的内容,所以我只能大概聊一点思路思路给到大家一些思考。

具体的策略板块需要具体分析,比如在大维度上的渠道策略,广告投放中,我们会涉及到腾讯、抖音、小红书等多个渠道,简单的选择是全部都做信息流直接开投,这是可以的,但显然这并不是这些渠道完全的或者最适合的打法。那么对应这些渠道下的内容定位、预算规划、渠道下多种产品组合的选择,都是我们的策略,在这个维度下,不仅仅需要考虑怎么做,做哪些事,也需要考虑什么时间做,谁去做,花多少钱做,怎么考虑结果指标和周期等;

再比如一个相对容易有争议的点,人群策略。很多优化师会觉得人群策略是没有必要的,直接通投交给系统就可以了,我认为还是要基于项目不同的产品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大多数的中高客单、低频消费产品,其实人群策略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人群策略是基于产品进行的洞察,对产品背后的人群、场景、属性进行挖掘,它既是内容策略的一部分,需要为内容产出赋能,也是帐户策略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内容策略进行投放帐户的匹配。做好了,可以帮助项目冷启动期快速起量,也可以帮助成熟项目探索到更低成本的可能性。

再比如一个帐户策略吧,很多项目都会存在多帐户的情况,以方便更好拿量和控制成本。多帐户的时候,没有策略的做法就是所有帐户都是一个策略,然后把帐户数和基建数进行提升即可,好吧这本身也是一种策略。但更进一步的逻辑是,“帐户策略既是进行分类差异化,也是是方便不同类别的数据统计归因”。

先说分类差异,我们可以用内容方向、出价方式或高低、或者投放转化目标等维度进行帐户的差异区分,如何进行精细的划分差异,如何确定划分以后的具体帐户数量,这便是帐户策略之一;

再说数据统计,前面说了,广告优化要的就是“测试快、调整快、迭代快”,那测试验证的过程免不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涉及到的不同内容方向、不同出价区间、不同投放时段、不同调整逻辑、不同出价方式、不同人群方向等,都可以在帐户维度进行分开,然后再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的时候,就会非常方便,可以快速看到结果。当然你可以用广告组、广告计划维度进行区分,但是我认为从拿量逻辑、成本把控、取数便利性来说,都更建议用好帐户策略来区分。

整个策略维度呢,非常考验优化师的“想法”,即你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完成投放的工作,但想别人所没想,做别人所没做,别人已做做更好,可能才会让你在工作中进一步脱颖而出吧。

广告投放是一个体系工作,能设计并执行好体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优化师

我们会发现以上,涉及到广告优化相关的很多工作并不是一个优化师就能全部做好的,甚至就不是一个优化师的工作范围的事情,但是呢又确确实实是影响效果的可以去调整的方向,而且这并不是依靠平台的智能化、AI工具就能解决好的,这样的趋势下,广告优化一定不是单兵作战,它需要有人能发现问题,提出并推动多部门协调解决,再广告内和广告外都同时发力,才能拿到好的结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