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
听
安静
主播的领读
各位共读小伙伴,不知不觉,用10天时间,我们共读完了华语谍战大片开山之作的原著《风声》。
猛然发现,电影中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细节(譬如鬼子在行动之前运送老鬼尸体出裘庄,又譬如旗袍上的花样竟然无人检查),在原著中都得到了完美的解释。
这是一部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小说,也是最能展现“谍战小说之父”麦家出神入化的叙事魔术之作。
从《密码》到《风声》,
这个过程很曲折
看过电视剧《暗算》的小伙伴应该知道,电视剧的第三部,根据中长篇小说《密码》改编的《捕风者》,其基本故事框架与《风声》颇为类似,只是细节上有着关键性的不同。
对此,作者有如下解释:
《捕风者》的故事,真的,纯属是虚构的
,如果一定要问出处,勉强有两个:一个是记忆中的老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另一个是曾经在北京盛行一时的杀人游戏。两个东西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寻找凶手……
2001年,我们单位成都电视台要为建党八十周年拍部献礼片,让我写本子,
我拉上好友何大草一起编了一个叫《地下的天空》的两集短剧
,要说创作灵感就是电影《尼》,顶多是把故事革命历史化而已。两年后,我在鲁迅文学院读书,同学中风靡玩杀人游戏,我觉得很有趣,便激发了重写《地下的天空》的热情。
《捕风者》的故事其实就是这样,是我借一个经典的套子,
凭我擅长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谍报工作的感情,反反复复磨蹭出来的
。
华东来的潘教授却带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之后,
我有理由相信潘教授对我不是随意而来的,他蓄意而来,并以他的方式达到了他的目的:
让我来重塑捕风者的故事和形象
。
我不得不承认,与我虚构的故事相比,这个故事显然更复杂,更离奇而又更真实
。潘教授的父亲潘老等五个人在半个世纪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依然言之凿凿地向我提供了相同的内容,相同的程度犹同己出。
事实上,熟悉麦家老师创作的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位有名有姓,行踪详细,煞有介事,活灵活现的潘教授,不过是手段高超的作家,
为了将故事推向经得起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下反复推敲的极致
,所虚构出来的角色。
从技术层面上讲
,潘教授直接、简单、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了重新讲述这个故事的绝佳理由。
但是作家的目的和野心显然并不仅于此,他赋予了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内涵,他的微妙身份(李宁玉兄长和顾小梦的儿子),担当了这段历史罗生门的最佳引线,一种发人深省的历史观和矛盾繁复的逻辑倾向,由他而画龙点睛,意在言外,含而不露。
风声的第二部分《西风》,是麦家老师出神入化叙事魔术的巅峰之作
。没有《西风》的《密码》,如前所述,不过是一场结构精巧的杀人游戏。
《西风》拯救了整个故事
,让这本普通平铺直叙的小说变得神秘莫测、跌宕起伏,甚至在结束的时候都未将疑团彻底揭开,真相依然在历史的迷雾中看不清楚,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很多作者在创作完一部作品之后,往往“大松了一口气”,作品也抛在一边,任其生灭
。从《地下的天空》到《密码》到《风声》,整整6、7年时间,麦家围绕着一个故事反复雕琢,反复打磨,终令其以无破绽的面目呈现出来,绽放光彩,为“小说是手工艺品”的理念做出了生动诠释,这是在技术之外,令人动容的执着与坚持。
超越生死的勇:虽万千人吾往矣
抛开创作技巧中繁复的文本结构问题不谈,关于《风声》的奥秘,在林林种种数以百计的解读中,逐渐接近了一些问题的核心,如华语传媒大奖的授奖词所言:
本书以从容的写作耐心,强大的叙事说服力,为这个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加冕。
这个人格中,震颤我灵魂的是“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
在我们这个尊儒尚文的国度,勇是一个令人为难的褒义词
,“勇冠三军”往往会让人联想到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的尴尬形象,如《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又如《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而勇气则伴随着“有勇无谋”的思维定式,更有可能被理解为冲动或不智。
文化的早熟令普通民众的好武情趣和社会规则对勇武的认识是有区别的,
只有熟读经史能文达理的武将,才能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因此,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寻找到的“勇”,很有可能是一个特别糟糕的个案。
譬如名气极大的关羽,他有着气贯长虹的忠义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这符合大多数国人关乎人格的高等标准,他也得到了出乎实情的广泛崇拜。
然而,
他的勇气却有着致命的破坏力
。刘备流离颠沛艰难半生开创的大好局面,隆中奏对名垂千古的战略布局,都因他在外交中恃勇的颟顸几乎被瓦解殆尽,我相信他面对断头刀斧时展现出一以贯之的气度必然令人心折,但他的死不仅于事无补,更令耽于义念的桃园兄弟奔赴末路。
由此可见,不问青红皂白单单慨不畏死、轻身赴死者不过匹夫之勇,
背负起比牺牲自我更加艰难的重大使命,才是不可置啄的勇之大者
。
《风声》中的老鬼李宁玉便拥有这样伟大的素质
。即便是在日常公务中,李宁玉早已做好了随时随地牺牲的觉悟。当形势突变,危局如洪水猛兽骤然淹至,死,已沦为不负责任的逃避。
来不及做任何准备的她,在电光火石间拿出了忘情生死的勇气,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灾难,挣扎于极端狭窄、繁复、恶劣的迷宫,突破险象环生的阻碍,用算无遗策的死亡,寻找到了一息尚存的出口,将情报传送出去。
这本身已构成了一个寻常人难以想象的极致
,在杭城历史上最为黑暗的1941,人们为棘手的生存难题寻求解答时,李宁玉用她的智慧、坚韧和勇气,打破了时空的屋顶,燃亮弥足珍贵的点点星火,燎原了一段不朽传奇。
我们应该怎样读历史?
潘教授的父亲潘老,“老鬼”李宁玉的哥哥,在小说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历史究竟由谁在书写?
李宁玉死后,潘老为了情报假装退共入国,和顾晓梦结了婚,生下了潘教授。然后,大陆快要解放,他揭露了自己的身份,希望策反顾晓梦。得知真相,
顾晓梦勃然大怒,打掉腹中的第二胎,辗转数千里去了台湾,终其一生,视为仇雠,不再相见
。
解放之后,潘老为了生存,为了政治正确,隐瞒自己和“死不悔改”的台湾特务顾晓梦的婚姻,于情于理皆可理解。在此背景下,裘庄事件必须重写,历史必须篡改,顾小梦必须成为汪伪汉奸,功劳必须是李宁玉的。为了自圆其说,他甚至伪造了李宁玉的遗物。
谎言重复一万遍之后,便成了所谓的“真相”
。
他在谎言铸成的保护壳里躲了半个世纪,他安全而享受,却不想儿子会打开这个潘多拉的匣子,一个作家又引出了海峡彼岸的当事人。
谎言输给了逻辑,篡改的历史被人揭穿
。他毕竟还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在这个时候,他不可能不羞愧、心潮澎湃、情绪激动。他年迈羸弱的心脏终于无法承受这些历史的重担,轰然倒下。
美国人爱默生说
,我们没有历史,我们拥有的不过是传记罢了。其实,潘老的案例告诉我们,历史也好,传记也罢,大抵不过是为利益而书写的材料。
在很多时候,与其去故纸堆里追逐人为书写的真相,不如保留自己的怀疑精神,站在当事人的立场,重新解构,慢慢还原,找出人性的关键和逻辑的要害——
我们读史,不就是为了更加通人情而明事理么?
正如本书封面所昭:
你能相信的,只是你想相信的
。
【
结语
】亲爱的小伙伴们,
《风声》共读到今天便全部结束了
。在这部谍战巨作中,你是否找到了一段你所熟悉的命运的存在?
明天我们将开启新的共读书目《一个人的朝圣》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
今日话题
】你有没有反复打磨一件事情的经历?如果没有,是否愿意试着尝试一下?或许能够打开一扇窗,窗外有意想不到的风景。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点赞。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作者: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