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楼梦学刊
有关红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资讯、书讯、专著论文简介、人物赏析、红学家介绍、红楼梦音乐美术等欣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巴比特资讯  ·  又融20亿,Anthropic估值/收入比超 ... ·  3 天前  
丁香医生  ·  搬重物容易伤腰,因为忽略了一个细节 ·  5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o3来了,通用人工智能真的触手可及吗? ·  6 天前  
广东疾控  ·  关于甲流!需要了解的都在这→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红楼梦学刊

【黛玉葬花】以王国维美学思想透视《葬花吟》

红楼梦学刊  · 公众号  ·  · 2017-07-11 07:48

正文


作者  刘聪儿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美学家、文学家,他的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用西方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来评析中国古典文学,颇具艺术价值。本篇文章将借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美学思想来分析《葬花吟》这首诗作。

一、“境界说”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且看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景与情相交融,黛玉的感情已完全融入到景物中去了。真乃谓黛玉心中一境界乎!这种感情,这种景物,是由自己的内心而发,故成黛玉自己的境界。境界并非单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内心中的一种境界。黛玉写出了自己的悲、自己的苦,因此是带有真景物、真感情的诗,正是这种诗,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使人为之动容。黛玉的悲、黛玉的苦,是感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凄凉,但由这位花季少女说出来,顿使人感到心肠易碎,悲恸难奈。而躲在山坡后的宝玉听到正是这种感想。黛玉的境界是如此地凄婉动人。

二、赤子血泪论

《人间词话》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故不同矣。”说黛玉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没人敢否认吧!黛玉的赤子之心,表现在她对生命的执着上。黛玉虽然孤苦伶仃,多愁善感,但是她热爱生命,心地纯洁善良。从她爱惜落花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而如此说,毋宁说黛玉视纯洁的美高过一切。她在《葬花吟》里唱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泥沟。”她视落花纯洁的美为少女纯洁的美,并拿此作对比。她对生命、落花的热爱甚至舍不得这些东西逝去。当美好的事物渐趋于无,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伤感的事啊!黛玉的赤子之心可见于此。再来谈谈黛玉的阅世之浅,处于深闺的花季少女黛玉,自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人事,这虽造成了她的单纯,却也保留了她的性情至真。她至真至美的性格,甚至容不得宝玉不为她开门,仅此一件小事就使她陷入了深深的误会之中,由此引发了她对落花易逝、人生无情的感慨。只有至真的个性,才会如此执着。再来看“血书论”,王国维说李后主的词是血书,难道黛玉的诗就不是血书吗?李后主的词是家国人生的血书,而黛玉的《葬花吟》就是她那脆弱的爱情与脆弱的生命的血书。一字一句,饱含着对生命的执着,对纯洁的美的执着。不仅如此,我还要改王国维经常为人诟病的“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为黛玉有释迦、基督的情怀。试想想,有谁会整天没事去思考花鸟虫鱼的生命如何,谁会怕落花被玷污,谁会想到红颜易老、生命易逝?谁会戚戚于这些与财富名利无关的东西?圣人乎!而圣人就是释迦、基督的另一种称呼。黛玉的情怀、黛玉的境界、黛玉的思想,可见之高、之圣。

三、“隔”与“不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是说:“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王国维所谓的不隔是指感情上自然流露,情景交融,写景上运用典故较少,使人容易读懂,再一个是写景写物多用白描的手法,使景物如在眼前,不用人去想象。而黛玉的《葬花吟》多为借景直接抒发感情,如“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雪痕”,“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上黛玉做到了不隔。再看景物的描写:“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柳絮、游丝的样子如在眼前,对于事件的描写“掩重门”的景象也是清晰可见。在描物上黛玉既没有用艰涩生僻的典故,也没有给读者留下太多的对景物的再次想象空间。黛玉的《葬花吟》做到了不隔。如此不隔的诗作,清新自然,玲珑剔透,蕴藉着对生命的无限深情。怪不得后人将《葬花吟》时时地背诵,朗读。于尘世中朗读这一诗作,使人不禁对生命的透视更加朗彻。

四、对宇宙人生的态度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以花鸟共忧乐。”黛玉的《葬花吟》显然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典范。比如黛玉能够细致地观察一鸟一木的情态,并把它们的样子铺展在诗作中去,这是入乎其内的反映。又比如黛玉站在人生、生命、宇宙的宏观角度上来看待花朵的凋零、生命的逝去,并为此而哀叹,这何尝不是出乎其外的反映。因此,黛玉的《葬花吟》又有写景描物的生气,也有诗人哲人的高致。黛玉有了轻视外物之意,因此她能够以宏观的视角去看待生命宇宙,黛玉又有重视外物之意,因此她又能够与花鸟共忧乐。花鸟的哀也成了她的哀,这是多么细腻的一份情思啊!对于宇宙人生的这样一种宏观的态度不仅影响着黛玉,更是《红楼梦》整本书的主旨:“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整本书不仅能出乎其外,也能入乎其内,又有细节处每个人物性格的生气,又有整个宏观大局内涵的高致。这样一部传世之作,无论用哪一种文学理论来解释都是解释得通的。

五、小结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篇重要的诗作,它暗示着红楼梦中众多女子的最终命运,也暗示着人类的普遍命运。花开花落,燕来燕去,生命反反复复,轮回不迭,这正是人生的规律。但是如果在一个花季的年龄品味出这一点,想到自己老死时的情状,焉能不使人心中一痛!《葬花吟》以其重要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红楼读者,使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反思人生,忘却暂时的蝇营狗苟,去畅想生命,去记得那些诗和远方。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