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给你另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涉芯片厂,DeepSeek迎来好消息 ·  昨天  
新北方  ·  3月1日起,开始退钱! ·  2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又有A股误导投资者?监管连续出手 ·  3 天前  
新北方  ·  超78亿,哪吒!沈阳动漫贡献神级画面 ·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降费!降费!又有巨头出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富得流油的江浙沪,最有钱的不是上海苏州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 2024-08-12 14:5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无锡这座城市的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包括人均GDP高居全国前列、高生产效率和高自主创新水平等。同时,无锡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也被详细阐述。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无锡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以及吸引人才的策略和挑战。最后,文章总结了无锡作为一座富裕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无锡的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

无锡人均GDP高居全国前列,高生产效率和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使其成为一座富裕城市。其产业结构以工业发达为主,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关键观点2: 无锡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无锡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上海等城市,便于接受产业转区。同时,政府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此外,无锡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关键观点3: 无锡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

尽管无锡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人口增长缓慢,人才短缺成为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无锡发展。

关键观点4: 吸引人才的策略和挑战

无锡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如提供优惠政策、建设人才公寓、加强产学研合作等。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无锡在吸引人才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城市知名度等。

关键观点5: 无锡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方向

作为一座富裕城市,无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无锡将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正文



有这样一座城市,地处江南地带,周边众“星”环绕,平日默默无闻,人称“江南老二”,就连此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惠山泉水,也只称自己为“天下第二泉”。


然而,一览近年来人均GDP数据,此地又出人意料地年年拔尖。


这座城市,就是无锡。


不同于上海、苏州,无锡的城市基调,主打一个chill。再看看无锡拔尖的人均GDP,苏杭人可能不禁发问:怎么名不见经传的无锡人,躺着就把钱给赚完了?



无锡,有多有钱



无锡,这座由太湖水滋养而成的千年古城,可以算作一个袖珍版的江南水乡。


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自陕西到达今日的锡山市梅村镇,建立勾吴国,从此开创了无锡的历史。自古以来,无锡静静地躺在惠山脚下、太湖水边,至今顶着“苏B”的车牌号,长居二线城市之列,不争不抢,淡然处之。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从2020年开始,连续四年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超过了苏杭甚至上海[1]。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运河两岸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船乘不绝”,如今仍留下工业遗产30多处 / 图虫创意


是的,旁人看来,南京和苏州常年争抢江苏老大,而无锡这个千年老二,却一声不吭地拔得头筹。


2023年,无锡人均GDP达到20.63万元[2]。与之相比,同年苏州人均GDP为19万元,杭州人均GDP仅16万元,而距离无锡150公里处的上海,人均GDP也没超过19万元[3][4][5]。 同上海类似,2023年,中国全国人均GDP仅8.9万元,无锡是其2.3倍[6]。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人均GDP超过1.2万-1.5万美元已经可以算作发达国家的门槛[7]。按照1:7.2的汇率算,无锡的人均GDP约有2.8万美元,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标准。


不过,无锡之富,不仅仅体现在其人均GDP这个单一指标上。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搜狐城市发布的《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及各指标排行榜2022》, 无锡的劳动生产率排全国第二,仅次于南京;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和苏州[8]。


这两个数据恰恰反映了无锡的致富秘诀:一是生产效率高,二则是自主创新水平高——这一致富“秘诀”,从无锡的产业结构便可见一斑。


2023年间,无锡有9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 图虫创意


从产业结构来看,无锡之富,主要富在工业发达。 2023年,工业对无锡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46.1%[9];2022年,无锡工业GDP占比也有将近50%[10]。


工业赚来的钱,则来自于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用无锡自己的话说,“战略新兴产业”。根据政府数据,2023年,无锡战略新兴产业产值超过万亿元,占据规上工业的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2%,意味着这座城市超过一半的产值,都来自这些高“科技”公司[11]。


所以,无锡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底包含哪些? 根据无锡政府出台的“465”现代产业体系,无锡要重点发展的“地标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技术等四大类[12]。 乍一听,就给人很有钱、很先进的印象。


所以,看似“平平无奇”的江南水乡无锡,是怎么变成今天的富裕之城的?



无锡,到底怎么变有钱的



曾几何时,无锡还不是现在的这幅“高科技”模样。


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在上世纪前半叶, 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时,仍以纺织、缫丝、粮食为主的轻工业为主,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占比达到97%[13]。


改革开放之后,无锡的重工业发展加速,比重也不断上升。到1991年,无锡全市轻重工业比例已经近乎1:1协调发展,2009年,重工业比重则超过了轻工业,提高到了75%[14]。


从主导产业来看,2010年前后,无锡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化工及生物制药、冶金、纺织等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提升[14]。


2023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318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11750件 / 图虫创意


其中,无锡冶金、机械及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八九十年代上海的产业转移。 一方面,无锡承接上海机械、电子等污染强度较轻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又向苏北或中西部地区转移出纺织、化工等污染强度较高的产业[14][15]。由此,无锡完成了从高污染的重工业,到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心转移。


当时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城市,以无锡、苏州和南京为首。究其原因,是因为三地距离上海比较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层次也与上海有一定梯度,因此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同时,9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日益增长的外商投资,也加速了这一产业转移过程[15]。


的确,外商投资,是推动无锡从传统轻工业到制造重工业,再到高新科技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力。


华瑞制药的产品已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注册,带动了无锡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 图虫创意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从90年代以来,生物医药便是无锡的主导产业之一, 如今也是重点发展的地标产业之一。


而无锡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外商巨头的投资。早在1982年,中国和瑞典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华瑞制药,就落到了无锡马山。随后几十年,一大批世界著名药企和器械公司纷至沓来,包括阿斯特拉、纽迪希亚、通用医疗、阿斯利康等[16]。2022年,无锡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五个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17]。


那么,这些生物医药类的大佬,为什么选择无锡?


道理也和上海选择无锡几近相同——简单而言,就是区位优势,和环境加持。1982年,瑞典人来中国考察工厂选址时,从杭州一直考察到无锡,最终选定了无锡马山这一片当时还“鸟不拉屎”的地方。据瑞典考察团领队解释,主要原因有三:毗邻上海、四季分明,而且附近没有存在污染隐患的化工企业,符合WHO规定的“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18]。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目前已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 图虫创意


一家合资药厂,引来了20多家合资、独资的医药企业落户,马山也从一家偏远乡村,变身为“华东药谷”,无锡六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之一,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园,就设立于此[17]。


类似的,阿斯利康2001年在无锡设厂,总投资10亿人民币,到2006年时,阿斯利康在国内市场销售的80%的医药产品由无锡工厂生产,极大带动了无锡及其周边地带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19]。


外资、合资企业的存在,也推动了本土企业的萌生。 2000年,药明康德在无锡诞生,短短二十多年间,收购多家医药外企,至2023年,营业收入已达403亿元,带动了无锡医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20]。


当然,除了经济、环境及区位因素,无锡吸引多家外资企业的另一个原因,还是其本身诚意够足。90年代起,苏南地区建设了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环保园等,吸引外商投资[21]。


到2004年,世界500强就已经有近400家在苏南投资,集中于冶金、机械、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与资本密集型行业,推动无锡产业结构的脱胎换骨[21]。


物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让无锡获得了中国“物联网之都”的美誉 / 图虫创意


同时,无锡各县域也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兴建港口,推动进出口贸易。例如, 被称作全国“资本第一县”的江阴,就是利用地理优势和长江开发的时代红利, 在2003年开发了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扩展水路运输和集装转口范围,两年内港口集装转口总额增长达5倍[22]。


一手靠政策,一手靠外资,一手靠创新,无锡才得以开启自己“做大做强”的年代。



无锡有钱,但人不够多



无锡一步步有钱了,但无锡人却不见钱包鼓起来。


的确,无锡虽然人均GDP高,但人均收入并不多,工资也并不高。 例如,2022年无锡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332元,低于南京的76643元和苏州的79537元。类似的,无锡的工资收入也低于后两个城市,人均工资性收入比苏州低了3000多元[23]。


况且,人均GDP并不是代表人口富裕的最佳指标。因为像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高人均GDP,还有点沾了人口少的光的嫌疑——2023年末,无锡常住人口749.50万人[2],少于经济体量相近的长沙、青岛近300万人。


所以,人均GDP就像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一面是无锡连年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另一面,则也揭露出无锡目前经济发展最大的阻碍:人不够多。


2021年末无锡全市户籍人口515.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 图虫创意


近几年,尽管无锡常住人口还在增长,但增长量却几乎连年下跌。2020年至今,无锡每年常住人口仅增长1万多人,直到2023年,无锡常住人口只比上年增加0.42万人[24]。


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增长更显惨淡,2020-2021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为负[25][26]。这意味着,就算是人才来无锡常住,也不想在这里落户,多是将无锡当作一个跳板城市。


是的,百年前那个人才济济的码头城市,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紧缺。而人才,又恰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学研究指出,人口增长率在0.21%-0.75%之间时,最有利于科技产出导向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27]。 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为负的无锡来说,这固然不是个好消息。


例如,无锡隔壁的苏州,2020年常住人口1275万人,是无锡常住人口的1.7倍。其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才数量287万人,约占总常住人口22%;适龄劳动人口886万人,占比近70%[28]。截至2022年,无锡人才总量刚刚超过两百万,而隔壁的苏州人才则已有370万,可见无锡在人才市场里的招牌还不够大[29][30]。


此外,苏州拥有31所大学、研究院,200多所高校合作机构,中科院在苏载体机构共34家[31]……反观无锡,一整个城市只有一所“末流211”:江南大学,此外仅剩2所本科和11所专科[32]。


江南大学2022届应届毕业生中,本省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9.9%留在无锡,24.2%流向苏州和南京 / 图虫创意


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质量人才,正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为有了人才,才能推动自主创新。在人才密集的苏州,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超过1398家,计划在2025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33][34]。


因此,综合来讲,根据联合国人居署数据,在城市经济竞争力上,苏州也和无锡拉出了不小的距离——苏州位列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第25名,而无锡则远居其后,仅为第65名[35]。


这还只是个邻居城市苏州,更遑论拥有92所高等院校的北京、69所高等院校的上海,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了。在众多一线城市面前,无锡在人才市场里,又变回了那座“无名小城”。


“太湖人才”“城市人才伯乐”“城市人才巨头”……为了吸引高质量人才,无锡也在绞尽脑汁。不过,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逃离北上广深,回到二三线小城追求一份岁月静好。而无锡,作为“有钱城市里最chill的、chill城市里最有钱的”地方,或许也能趁此时机收割一批高质量年轻人才,从而搭上人才红利的末班车。



审核编辑 / 火   山

内容编辑 / 米   六

图片编辑 / 欧晓玲



[1] 无锡市政府办公室. (2024). 2023年无锡人均GDP达20.63万元 连续四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2] 无锡市政府. (2024). 2023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24). 202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24). 2023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上海统计局. (2024). 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新华社. (2024). 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

[7] Christina Majaski. (2022). What Is a Developed Economy? Definition, How It Works, HDI Index.

[8]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报告2022》课题组. (2022).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排行榜2022.

[9]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24). 无锡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

[10] 江苏省统计局. (2023). 江苏统计年鉴2022:分市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 (2022年).

[11] 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 (2024). 无锡:向“新”而行,产业强市动能更澎湃.

[12]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24). 无锡构建“465”现代产业体系.

[13]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2019). 无锡:风雨兼程七十载 无锡旧貌换新颜.

[14] 祁杭峰.(2010).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博士.

[15]何奕 & 童牧.(2008).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动态与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第二、三类制造业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07),50-56+79.doi:10.16304/j.cnki.11-3952/f.2008.07.00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