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什么值得买  ·  这个节电小玩意,骗了多少农村老人?? ·  2 天前  
上海市场监管  ·  明天开始!新一轮消费券就按攻略这么领→ ·  3 天前  
上海市场监管  ·  明天开始!新一轮消费券就按攻略这么领→ ·  3 天前  
华人生活网  ·  手速要快!巴塔、Burberry、CK、汤米 ... ·  3 天前  
华人生活网  ·  手速要快!巴塔、Burberry、CK、汤米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IB出分了!平和世外均有满分状元!香港32个满分全球领先…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07-07 12:57

正文

就在昨晚,万众期待的IB终于出分了!
昨天下午5点半,香港媒体就在第一时间晒出26个满分状元的喜讯(后南华早报更新为至少32名)👇

升本君也第一时间打听了国内的IB考情。
据说今年平和和世外今年都有1个满分,但是44分比较多,均分和往年相差不大。我们本周四就邀请了三位IB拿到达特茅斯、卡尔顿、伯克利、剑桥的学生来分享(详情查看文末海报),聊聊自己的IB学习和大学申请经历, 其中就有一位44分,一位41分,超棒!
相比于去年今年的学生佛系很多, 没必要冲满分,IB分够用就好!
不过在某书上也有人表示,“今年经济和生物比较难”;“总分出来成绩不理想,都不敢告诉家长”,“幸好申请的是美国,要是英国就没书读了!”

的确,每年IB出分,就有一大批英国党和牛剑、G5失之交臂,只能说前者是录取率低,后者是超级“分控”啊~
下图是英国剑桥计算机专业IB要求,除了 41-42 的均分之外,还要满足HL的小分要求,以及数学、高等数学的选课要求,

而放到美国,麻省理工的IB要求39分,伯克利35分,CMU只要30分以上,真的是录了就有书读,英国党表示太太太太羡慕了
目前已陆续有学校公布IB分数,等全部公布后,真榜君会出盘点分析文章。
如果说去年是疫情后首次恢复正常的一年,满分、均分都剧烈缩水的话,那么今年是与去年持平,比较平稳的一年。根据IBO官网消息, 今年一共有192,867名(去年为 179,917名 )全球学生参加了IBDP和CP考试,为近年来的最高。 均分为30.32,相比于去年的30.24有略微增长。
不过IBO官网今年尚未公布满分和40分以上人数。
早在今年5月, IB考试出现跨时区作弊的情况在国内也是讨论度颇高, 但是目前官方依然是没有回应多少人受到了处罚。
虽然内地国际校的成绩还在陆续统计中,昨天傍晚香港媒体已经快人一步发布IB状元情况。而根据南华早报的最新消息,今年香港有2406名学生参加IB考试,一共 32人拿到满分(虽然总数相比于最高峰2022年的93人,但相比于去年进步明显),其中17名学生来自英基集团。
此外拔萃男书院四名,维多利亚学校、香港新加坡国际学校、香港耀中、和香港独立学校基金会学院各有2名,圣保罗男女中学、圣士提反书院和保良局蔡继有学校各有1名。

看完数据,我们也和大家分享一位去年 狂揽14所美国顶尖大学录取 ,来自平和的 IB满分学霸沈子棋 的学习方法 ,希望对选择IB课程的学生有启发:
👉人人都是“时间管理”大师

了解IB的都晓得,能考到这样的水准,个个都是时间管理大师!

所以,沈子棋的故事开始之前,我先放一张他的一周作息表,我特别做了一下研究,然后涂了色块,最后特别震撼我的是, 那些被完全浪费掉的无效时间,在沈子棋的生活里——每天只有1小时。

👉基于兴趣的“叠加式学习”

但当我问起学霸的方法论,他却给出了特别凡尔赛的回答:

我学什么都是因为好玩儿!

但在与沈子棋深聊之后,我发现这种「好玩儿」,其实源自于他对于知识的某种强烈的崇拜,这种崇拜如今看来,是他把许多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全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源动力所在。

比如他上 Social studies课 ,对一战和二战来了兴趣,课本上或许只是简单的一段话,但沈子棋绝对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课后去扒更多的书,把这两场战争搞清楚,从战事到地理分布,从地理分布又“旁通”到地质学知识,你会发现,在沈子棋这样的孩子手里,知识是一张被自己驱动着的、不断完善的网。

所谓源自兴趣,就能乐此不疲,就是这个道理。我愿意把沈子棋这种「随时随地都能扩充知识清单」的学习方法,称作 叠加式学习

在这种学习情境里,一个单一的知识点一旦被兴趣“点燃”,就会进入自生长模式,通过资料查阅与研究,举个例子:在子棋手里,类似于二战这样的历史事件,常常会发散到几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哲学是对当时社会思潮分析的工具,地理学是对战争进展分析的武器,如果触角伸的够野,原子物理、奥本海默……都是可以深度研究的Topic……

这种被兴趣推动的叠加式学习模式,无形中打通了子棋跨学科学习的任督二脉, 如果你了解IB课程对于「全才」近乎偏执的喜爱,你就会明白,这个模式简直就是为IB而生的。

但这样的学习方法,其实需要极大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才能应付,这也是我特别佩服沈子棋的地方:为了快速点亮技能树,他真的很舍得卷自己:

我学习的过程是很艰辛的,因为你会发现进展很慢,比如我第一学期IB拿的是5,但因为实在很喜欢那些课程,所以我倒并不介意开始阶段的分数,我会常去Office找老师讨论问题,每写完一篇文章,我都会积极寻求反馈,小的语句和词汇的精准度,我都会问清楚。

所以,沈子棋的学习链路是这样的:

用兴趣充分调动学习内驱力-从一个点开始链接更多知识谱系-不厌其烦地发问获得正向反馈-成绩提升

而在从5分到6分的过程中,1分是面儿上的进步,但从学习的满足感上来说,沈子棋的收获更会是某种长远的激励, 例如--

  • 选择中英文语言文学课程,他逐渐从中发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 在经济和数学课中,他感到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剖析和解构感;

  • 生物和物理课又让他找到了对纯粹知识的向往……

所以,人人都说IB难,但要是学到沈子棋这个份儿上,每日苦读早已不是什么受虐,倒像是某种「上了瘾」的极乐体验。

👉阅读,阅读还是阅读

除了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沈子棋的学霸工具箱里,只剩下最后一件神器,它一点也不华丽,却能叫人瞬间“回血”,没错——就是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