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大东方论坛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就学术前沿或社会热点作公开演讲,主要面向校内师生,部分对外开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库  ·  娃哈哈集团转让“娃哈哈”商标 ·  17 小时前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关于核准怀仁恒源瓷业有限公司等363家企业使 ... ·  昨天  
锦缎  ·  这个小众赛道,炸出三款大药 ·  2 天前  
锦缎  ·  AI科学家出任阿里高管所传递的讯号 ·  2 天前  
禽报网  ·  冻品•2-9\\局部单品继续跌100-300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大东方论坛

讲论现场 | Lukas Nickel:文献与考古发现中所见的张骞西行 ——张骞看到了什么?

浙大东方论坛  · 公众号  ·  · 2019-04-19 20:34

正文

点击上方“ 浙大东方论坛 ”可以订阅哦

2019年4月15日晚,“浙大东方论坛”第228讲——“文献与考古发现中所见的张骞西行”,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农医分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协办。 主讲者为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主任Lukas Nickel(倪克鲁)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缪哲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Nickel教授首先介绍了 汉武帝的派往中亚的特使张骞的生平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而后通过在阿富汗地区及中国所得的考古发现,就文献与实物“二重证据”之间的关系,做了解释与探讨。

《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中,均提及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张骞之后中国及中亚使团频繁互访、物质文化密切交流的史实。这些记载如果正确,中国及中亚的考古发现中,应留有大量证据。然而至今,相关考古文物甚少,例如阿富汗地区只有零星的中国漆器和铜镜。中国出土的中亚文物,相较阿富汗地区而言较多,例如: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博山炉、中亚特色裂瓣纹银盒、杂乱仿写希腊语的铅制硬币等。再如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霍去病墓石雕的“马踏匈奴”、“卧马”、“伏虎”等。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Nickel教授根据阿伊哈努姆遗址的雕塑推测,霍去病墓的雕塑很有可能受到希腊化世界公共雕塑概念的影响。但是综合来看,考古的发现量不足以支撑文献中记载的中国与中亚交流之盛况。

《史记》中记载“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书》中记载“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均指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亚各国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

Nickel教授根据汉武帝时期诸侯王的出土文物推测,来自中亚各国的物品更多可能只存在于当时最高级别的皇家陵墓。另一推测便是非官方的交流远远早于官方交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张骞西行定为西域物品进入中原地区的时间起点,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流应发生得更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