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扫视背景触发更稳定的对象-位置绑定
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快速地感知和整合关于物体身份和位置的信息。关于我们是否以及如何在眼球运动过程中实现世界中心(空间拓扑)对象表示,这一直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许多研究报告表明即使在高级别的对象-位置绑定中也存在持久的视网膜(眼球中心)效应。然而,这些研究通常是在相对静态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那么,空间拓扑对象-位置绑定是否只在更动态的扫视情境中出现呢?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空间一致性偏差范式对此进行了调查。在静态(单次扫视)环境中,我们发现了纯粹的视网膜绑定,与之前的研究一致。然而,在动态扫视环境中(频繁的多次扫视和在刺激呈现期间的扫视),我们发现了明显的空间拓扑绑定。我们进一步分离出了影响视网膜和空间拓扑绑定的具体因素。我们的结果强有力地证明了动态扫视情境可以在生态相关的空间拓扑坐标中触发更稳定的对象-位置绑定,这可能是通过一种更灵活的大脑状态来实现的,该状态适应了动态世界中的视觉稳定性。
Lu, Z., & Golomb, J. D. (2024). Dynamic saccade context triggers more stable object-location bin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873–888.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45
儿童对环境几何的全球和局部属性重新定向的发展轨迹
在认知、比较和发展心理学中,关于有机体在导航过程中如何表示其环境的形状一直存在争议。尽管有证据表明成年人体会编码整个环境边界的形状(全局形状表示),也有数据表明有机体在重新定位时仅使用标示目标位置的边界段(局部形状表示)。发展研究为这一争论提供了独特的见解;然而,大多数研究采用的设计无法区分儿童用于指导重新定位的边界形状类型。因此,我们研究了儿童根据局部和全局边界形状进行重新定位的发展轨迹。参与者年龄在6至12岁之间,他们首先接受训练,在一个虚拟竞技场的一个角落找到一个隐藏的目标,之后他们需要在一个新的测试竞技场中重新定位。从10.5岁开始,当测试竞技场仅允许基于局部形状(实验2)或全局形状(实验3)信息重新定位时,儿童的表现显著高于机会水平。此外,当这些反应存在冲突时,年龄较大的儿童会根据全局形状信息重新定位(实验4)。这些与年龄相关的发现并非由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虚拟环境中重新定位能力更强:在相同环境中进行训练和测试时(实验1),儿童从6岁起表现就显著高于机会水平。总之,我们的结果表明:(a)基于全局和局部形状表示的重新定位能力是并行发展的,(b)形状信息的权重决定了哪种表示形式用于指导重新定位。
Buckley, M. G., Holden, L. J., Smith, A. D., & Haselgrove, M. (2024).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children’s reorientation to global and local properties of environmental geomet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889–912.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265
概括的属性偏好具有独特的前因和后果
人们对他人的属性(即沿某个维度变化的特质或特征)有自己的喜好(例如,“我喜欢浪漫伴侣具备智慧”),这些关于喜欢的想法被称为总结的属性偏好(Ledgerwood等,2018)。但是,总结的偏好从何而来,它们预测什么?通过四项研究,我们考察了人们如何形成总结的属性偏好以及这些偏好是否能预测情境选择。我们向参与者展示了一系列面孔的照片,评估了他们对某个属性的实际喜欢程度(或功能属性偏好)以及他们对抽象属性喜欢程度的推断(总结的属性偏好)。我们的结果表明,总结的属性偏好虽然(弱地)基于功能属性偏好,但会受到人们学习这些偏好时所处环境的附带因素的影响(即整个面孔池的总体可喜欢性)。此外,我们观察到总结的和功能的属性偏好的预测效度存在双重分离:总结的属性偏好预测了远距离的情境选择(例如,根据一个网站的描述决定是否加入新的约会网站),而功能的属性偏好预测了有经验的情境选择(例如,在尝试一个新约会网站后决定是否加入)。我们讨论了这些发现对人类评估的跨学科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影响。
da Silva Frost, A., Wang, Y. A., Eastwick, P. W., & Ledgerwood, A. (2024). Summarized attribute preferences have uniqu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913–938.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242
已用(与未用)账户如何以及何时影响消费行为?
使用过的账户(相对于未使用的账户)的消费行为如何影响消费行为?当一个账户的一部分资源已经被使用时(例如,原本有100美元的礼品卡已经使用了90美元),这个账户就被认为是使用过的。一个账户在没有任何资源被使用时(例如,一张有10美元的礼品卡还没有使用过任何金额)被认为是未使用的。通过七项研究(N = 8,667),我们发现人们更可能从使用过的账户中花费资源,而不是从未使用的账户中花费相同的资源。这是因为人们会在账户内部进行比较,将账户中剩余的资源与账户最初的资源进行比较,从而导致他们对使用过的账户中的剩余资源的重视程度降低。我们展示了使用过的账户(相对于未使用的账户)的效果在多个领域的稳健性,包括礼品卡、支票账户和信用卡奖励积分。此外,我们揭示了该效应的一个边界条件,表明账户剩余的比例会调节后续的消费行为。最后,我们将这一效应从消费行为推广到慈善捐赠。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公司和个人提供了如何利用账户是否被使用过的感知来控制开支和鼓励慈善捐赠的见解。
Yin, S., & Sharif, M. A. (2024). How and when does a used (vs. unused) account affect consump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939–956.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41
言语感知缺陷会导致语音障碍吗?来自模糊言语短期记忆的证据
在神经发育性语言障碍(阅读障碍和/或发育性语言障碍)中,语音任务表现不佳是其特征之一。感知缺陷理论将语音功能障碍归因于语音处理中的低级缺陷。然而,从语音感知到语音表现的因果路径尚未确定。我们通过在实验中扰乱语音辨别来评估这一关系,实验对象是典型成人。我们使用自动音频变形方法(Rogers & Davis, 2017)创建了16对字母名称-字母名称(例如“B”–“P”)和字母名称-单词(例如“B”–“we”)之间的模糊中间音节。在一个语音短期记忆(pSTM)任务中,使用了高模糊度和低模糊度的音节,让参与者(N = 36)回忆六个和八个字母名称的序列。在字母名称-字母名称的变形音节中,低模糊度的序列比高模糊度的序列记得更好,但在字母名称-单词的变形音节中没有这种差异。另一项实验重复了这种模糊度效应(N = 26),但未能显示混合高模糊度和低模糊度序列的追溯或前瞻效应,这与语音噪声(SiN)的pSTM发现(Guang等,2020;Rabbitt,1968)相反。这些实验表明,模糊语音会通过不同于SiN回忆的机制损害pSTM。我们进一步表明,模糊语音对回忆的影响是具体情境下的,有限的,且不会转移到非混淆项目的回忆上。这表明语音感知缺陷并不是语言障碍中pSTM困难的合理原因。
Smith, H. J., Gilbert, R. A., & Davis, M. H. (2024). Can speech perception deficits cause phonological impairments? Evidence from short-term memory for ambiguous spee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957–981.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22
社会互动分组的双重途径:从工作记忆中两代理动作分组的洞察
人类进化出一种复杂的能力,可以提取嵌入在互动实体中的社会关系。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是社会分组现象,即认知系统基于感知到的互动动作将个体行为分组为一个统一的情节。然而,社会分组的机制仍有待阐明。大多数研究采用静态图像,通过代理人的面向(面对面与背对背)来操纵互动。然而,通过定向的连续性动作连接代理人在形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互动中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采用动态动作作为刺激,区分了物理连续性和交际连续性的互动动作,并预测领域通用的物理规律和领域特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互动中分别起关键作用。我们通过使用工作记忆中的非自愿分组效应来测试这一预测,当两个个体动作包含与任务无关的互动信息时,会被非自愿地分组。我们发现,非自愿分组发生在两种类型的正立互动动作中(实验1、3、5和6)。倒转动作消除了交际连续性动作的分组,但没有消除物理连续性动作的分组(实验2、4和5)。二人组的面向并不参与物理连续性动作的分组,但却是交际连续性动作分组的前提条件(实验3和6)。这些结果揭示了互动动作分组的双重路径。此外,它们表明动态社会互动的分组机制不同于静态图像的分组机制,突显了使用动态刺激探索社会互动机制的重要性,这在新兴的人群观察跨学科领域中尤为重要。
Wu, J., Guo, Y., Chen, Z., Shen, M., & Gao, Z. (2024). Dual routes of chunking social interaction: Insights from grouping two agent actions in working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982–993.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39
深度距离:水平和径向维度中显性和隐性数值距离的比较
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大脑无法处理数字,那么它在外部环境中将无法正常运作。比较数值大小是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处理数字距离。在大小比较任务中,出现了一个比较距离效应(DE):它描述了在比较数字上距离较远而非较近的数字时,表现更好的现象。与其他数字处理特征不同,比较距离效应通常是隐性评估的,数字距离作为非显著的任务属性。不同的评估方法可以识别出特定效应背后的不同认知过程。为了研究显性和隐性评估的比较距离效应是否对数字认知产生不同影响,我们引入了距离分类任务,该任务涉及将数字明确分类为距离参考值较近或较远。93名健康成人按大小或数字距离对数字进行分类。为了研究数字距离和物理距离之间的关联,反应按钮分别水平(实验1)或径向(实验2)放置。在两个实验中,在距离分类任务中,参考值最近和最远的数字都具有优势,而在大小分类任务中则没有这种优势。在实验2中,参与者在使用近/远反应按钮时,对数值较近/较远的数字分类速度更快,表明物理距离和表示距离之间存在径向对应关系。这些发现为数字的心理表征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见解。
Felisatti, A., Ranzini, M., Shaki, S., & Fischer, M. H. (2024). Distance in depth: A comparis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numerical distances in the horizontal and radial dimens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994–1016.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37
日常记忆中的深度扭曲:事实记忆也是不合逻辑的
最近,错误记忆中表层扭曲和深层扭曲之间的区别被提出。前者是常规的添加错误,而后者是多个记忆项之间的不合逻辑关系。迄今为止研究的深层扭曲是对不相容关系的逻辑规则的违反,例如加法性和可数加法性。然而,由于这些研究仅限于实验室中的单词列表任务,因此受到生态效度的批评,认为日常事实的记忆可能不会表现出这种现象。我们报告的证据表明,日常事实的记忆表现出与实验室任务相同的深层扭曲。我们开发了一种结合识别范式的版本,用于测量对不相容一般知识事实的记忆,类似于在《危险边缘!》节目中出现的那些问题。在与大学参与者的实验中,检测到了四种深层扭曲(对加法性、可数加法性、全集和补偿规则的违反),参与者一致地记住了比逻辑上可能更多的信息。与实验室实验相比,这些扭曲更加稳健,不相容事实的记忆(例如,木星和土星不能同时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并未相互抑制。这些模式在后续的实验中得到重复验证,这些实验使用了年龄更大和更具多样性的参与者样本。与深层扭曲是要点记忆副产品的观点一致,结合识别建模分析显示,日常事实的记忆比单词列表的记忆更依赖于要点记忆,而逐字记忆几乎处于最低水平。
Brainerd, C. J., Bialer, D. M., Chang, M., & Liu, X. (2024). Deep distortions in everyday memory: Fact memory is illogical, too.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1017–1037.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35
(不要)看你要去的地方:人类旅行方向信号的证据独立于头部方向
我们常常假设行进方向与头部方向是冗余的,但从基本原理来看,这两个因素提供了不同的空间信息。尽管研究发现头部方向是人类导航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尚不清楚行进方向的自我运动信号如何帮助形成行进轨迹。采用一种来自视觉神经科学的新型运动适应范式,该范式设计旨在排除头部方向的影响,我们发现了对感知行进方向的高级后效,表明行进方向是人类导航的基本组成部分。有趣的是,我们发现报告感知到的行进方向为适应方向的频率高于无适应控制组——这一后效与低级运动后效相反。这种行进后效在控制了可能的反应偏差和接近效应后仍然存在,并且随适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些发现首次展示了人类如何独立于头部方向表征纯粹的行进方向信号的证据。
Cheng, Y., Ling, S., Stern, C. E., Huang, A., & Chrastil, E. R. (2024). (Don't) look where you are going: Evidence for a travel direction signal in humans that is independent of head dir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1038–1052.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38
将词语映射到世界:成人,但不是儿童,理解不匹配描述的指涉
儿童如何学会将表达(例如,“那个红苹果”)与它们所指的真实世界中的物体联系起来?发展心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儿童依赖描述性信息,“红色”和“苹果”。相反,成人语言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法元素优先:诸如“那个”或“另一个”之类的词首先在话语上下文中确立潜在指称物的地位(旧的或新的),然后描述信息才起作用。这些理论预测,即使描述与指称物不匹配,指称也能成功。我们在成人和儿童中探讨了这一新预测。通过四项实验,我们发现:(a)成人依赖冠词来识别指称物,即使描述不符,这与语法优先的观点一致;(b)与描述优先的观点一致,与成人不同,3到5岁的儿童优先考虑名词和形容词提供的描述,尽管他们对语法信息也很敏感。这表明儿童与成人将表达与指称物联系的方式不同。
Brody, G., & Feiman, R. (2024). Mapping words to the world: Adults, but not children, understand how mismatching descriptions ref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1053–1065.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44
大型语言模型是否显示出与人类相似的决策启发?以GPT-3.5为例的案例研究
大型语言模型(LLM)是一种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大量自然语言数据进行训练,使其能够对书面或口头语言输入生成类似人类的响应。生成式预训练变换器(GPT)-3.5是支持名为ChatGPT的会话代理的LLM的一个例子。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了一系列新颖的提示词,来确定ChatGPT是否表现出启发法和其他情境敏感的响应。我们还对人类参与者使用了相同的提示词。通过四项研究,我们发现ChatGPT在做出估计时受随机锚点的影响(锚定效应,研究1);它判断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可能性高于任一事件单独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受到轶事信息的影响(代表性启发法和可得性启发法,研究2);它在特征以积极而非消极方式呈现时认为某项物品更有效,尽管两种呈现包含的统计信息是等效的(框架效应,研究3);它对拥有的物品的评价高于新发现的物品,尽管这两件物品在客观上是相同的(禀赋效应,研究4)。在每项研究中,人类参与者表现出类似的效果。人类的启发法和情境敏感反应被认为是由认知和情感过程驱动的,如损失规避和努力减少。LLM也表现出这种反应,尽管它缺乏这些过程,这一事实引发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的思考:语言本身足够丰富,能够承载这些效应,并且可能在产生这些人类效应中起到作用。
Suri, G., Slater, L. R., Ziaee, A., & Nguyen, M. (2024). Do large language models show decision heuristics similar to humans? A case study using GPT-3.5.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1066–1075.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47
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减轻实验:从实验室扩展到现实世界
节奏性呼吸——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生理反应和情感幸福感,尽管大多数研究依赖于样本人口特征单一、样本量小和未能解决期望效应的对照条件。我们通过一项基于应用程序的实验解决了这些限制,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节奏性呼吸或虚假对照(手握)条件中。我们首先在一个在线样本中验证了这些条件(N = 201;研究1)以及在实验室环境中验证了这些条件(N = 72;研究2)。在主要的基于应用程序的实验中,参与者(N = 3,277;研究3)完成了为期3天的基线评估,包括每天三次的签到,我们使用光学传感器获取心率和血压反应,并评估当前的压力和情绪。随后,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节奏性呼吸或手握条件进行接下来的6天。与基线天相比,这两种条件都与积极情绪和感知应对能力的增加以及血压的降低相关。此外,在一个比较样本(N = 2,600)中,这些参与者只完成了签到,但没有参与节奏性呼吸或虚假对照条件,未显示出积极情绪和感知应对能力的增加。然而,他们的血压随时间下降,这表明持续监测自己的血压可能会导致可检测到的降低。我们的结果强调了设计具有适当匹配对照条件的实验的重要性,并表明像节奏性呼吸这样的技术所带来的变化,部分可能源于该技术的积极附带特征。
Newman, D. B., Gordon, A. M., O'Bryan, J., & Mendes, W. B. (2024). Stress reduction experiments in daily life: Scaling from the lab to the worl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1076–1092.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46
随时准备提供帮助,无论你做了什么:责任归因不影响佛教专家修行者的同情心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慈悲被描述为由成本-收益评估所调节的,比如对痛苦原因的责任归因。佛教传统则认为有可能培养和体现无条件的、普遍的慈悲。尽管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受佛教启发的慈悲培训项目能够促进健康和临床人群的亲社会行为和幸福感,但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对他人的慈悲能脱离道德判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收集并整合了专家级佛教修行者和受训初学者的自我报告和行为数据,采用一种先前验证过的被试内实验,通过操纵情境信息来影响对受苦他人的道德判断,并设计了一项新的接近-回避任务。我们发现情境操纵影响了两组对责任和责备的归因,但专家的帮助意愿报告较高,并且较少受到情境影响。部分相关网络显示,在初学者中,责备归因与帮助意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专家中不存在。自我报告的帮助意愿与接近受苦刺激时的反应时间相关。接近行为在初学者中受情境影响,但在专家中没有。这项研究初步证明了在佛教修行专家中,道德归因与亲社会态度之间的分离,并对西方心理学中既定的慈悲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
Fucci, E., Abdoun, O., Baquedano, C., & Lutz, A. (2024). Ready to help, no matter what you did: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does not influence compassion in expert Buddhist practition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1093–1111.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42
自闭症儿童和神经典型儿童在社会注意力、生理唤醒和熟悉度效应上的相似性:一种真实生活中的娱乐眼动追踪范式
社会注意力被认为对社会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这种注意力是通过社会互动培养的。自闭症在社会注意力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自闭症的特征是非典型的社会互动和较低的社会注意力,这两者根据社会动机理论与减少的社会兴趣相关。许多证明自闭症中社会兴趣低的证据来自眼动追踪研究,但这些研究缺乏生态效度。我们的研究记录了接近真实生活环境中的自闭症儿童及其神经典型同龄人的社会注意力和生理唤起情况,这些同龄人在性别、心理年龄或实际年龄上相匹配。为了探讨伙伴熟悉度或对话主题的潜在影响,我们记录了儿童在与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成年实验者进行水彩活动时的注视和皮肤电活动,这两位实验者分别引入了各种主题。自闭症儿童和神经典型儿童在对伙伴眼睛的关注上表现相当。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组别中,对熟悉伙伴的视觉注意力明显高于对不熟悉伙伴的注意力。此外,所有儿童在讨论更具吸引力的话题时以及在注视互动伙伴的眼睛时,皮肤电反应都增加,表现出相似的唤起模式。这些发现强调了社会注意力依赖于任务和情境的性质,并突显了熟悉度在生态有效环境中的作用。没有组间差异的发现挑战了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的普遍性,并质疑了自闭症社会动机理论的范围。
Clin, E., Miller, E., & Kissine, M. (2024). Similar social attention, physiological arousal, and familiarity effect in autistic and neurotypical children: A real-life recreational eye-tracking paradig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3(4), 1112–1130.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