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财经
新主流财经门户凤凰财经官方微信:众多精品栏目总有一款你喜欢:涨停板复盘,追涨股,只做强势股;财知道,不同视角读懂新闻背后;小报告,以小见大读懂大时代;连环话,一张图让你看懂热门财经事件。全球华人都在看的财经公众号,你值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青海玛多县发生5.5级地震 ·  4 天前  
寻瑕记  ·  5077亿融资盘的凝视 ·  6 天前  
寻瑕记  ·  5077亿融资盘的凝视 ·  6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段永平浙大交流1700字精华版(附2万字全文)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财经

政府收入高,是不是好事?

凤凰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09 15:00

正文

来源:路财主A(iMoneyLu)  作者:路瑞锁


春节前夕,财政部公布了中国2016年全年的财政收入,按照我们自己的定义,中国政府在2016年财政收入达到了15.9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其实,近两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还已经便缓了,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就蹭蹭蹭的快速增长,整体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然而,你看到的这个财政收入,还远远不是中国政府收入的全部,宏观上中国税负那么高,把GDP的1/3以上都拿走了,那么微观上呢?


微观上更糟糕!


世界银行曾经发布报告称,2015年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平均总税率约为40.6%,而中国的总税率却高达68%,位列全球第12位——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总利润中有2/3以上其实被政府拿走了,联想到前一阶段曹德旺美国建厂及宗庆后声称企业杂费太多,你不难理解这个问题……

 

有人说了,大国崛起嘛,政府财政收入就应该越多越好!

 

果真如此么?

当然不是!


实际上,中国历史不仅不能支持政府收入越高国家就越强大的结论,反而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从宋朝到民国,每次一个王朝崩溃的时候,常常是在其政府财政收入最高的时段。


-----------------

 

我们不妨以大清国为例,来详细分析一下。


在清朝前期,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持续维持在3000万两白银到5000万两白银之间,特别是康熙皇帝定下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家政策以后,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长期都没什么大的变化。

 

清朝前期政府主要来源于田赋、盐税和关税,其中以田赋为主。例如,乾隆31年(1766)政府的4858万两白银财政收入中(鸦片战争之前之前中国无数界政府中收入最高的一年),田赋占了2991万两,盐税和关税各500多万两,田赋占了税收的60%以上,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实物折算银两。然而,到了清朝灭亡前夕的1911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了惊人的3亿两白银!

 

我们不妨把清朝不同时代的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列一个表格。

 

是的,你一点儿都没有看错——鸦片战争爆发之初的1841年,天朝政府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左右;有了两次鸦片战争,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政府收入却快速提高到了8000万两白银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提高到了1亿两白银;到了清政府垮台前夕的1911年,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竟然超过了3亿两白银!

 

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没有股票可炒,没有中央银行哗啦哗啦的印刷钞票,政府财政收入的每一个子儿都是来自老百姓的血汗,一个政府的财政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收入剧增,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政府加紧了搜刮人民。

 

的确是如此。


“厘金”,就是大清朝政府想出来的一条搜刮人民的“锦囊妙计”!“厘金”这个词儿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但这个词儿却贯穿了中国晚清一直到民国初期,其本质上是政府征收的一种商业税,由于最初其税率设定为1厘(1%),故名“厘金”。厘金的征收范围涉及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名目繁多,一切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包括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及土药厘等等。

 

厘金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所谓“行厘”或者“活厘”,就是说某种商品从A地运东西到B地,政府对于那些搞运输的经营者,要按照一定比例强行抽税;所谓“坐厘”或者“板厘”,就是指在商品的生产地或者销售地,政府要对那些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按照一定比例抽税。

 

“厘金”制度的首创,还是要归功于那个瘸子皇帝咸丰——1853年,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的国库早已空虚,位于扬州的江北大营为了筹措军饷,在长江边上设卡,对经过此处的来往船只实行所谓的“劝捐助饷”——因为扼住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要道长江,白花花的银子滚滚而来。

 

正因为求财无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瘸子皇帝听说了这个消息,一时间心花怒放,赶紧下令,做先进经验报告会,向全国推广。


短短的几年功夫,“厘金”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得到了推行。


厘金收入有多少?


列个数字:1887年清政府厘金收入1600多万两白银,1911年已经达到4300多万两,几乎敌得过康乾盛世期间清政府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


 

清政府的确是发了大财了,可人民却惨了——厘金开始设定为1%,但后来在全国推广以后,满清朝廷干脆让地方政府官员自行决定,导致厘金最高税率居然达到了20%,而且是产地征、运输征、销售征,而且各个省、各个关口都要设卡,层层加码,极大地加重了全国的物价和人民负担。

 

更要命的是,厘金征收范围实在太广,人从出生到死,你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东西政府都要征税,以当时的广西为例,征厘物品达到了1942项,连手帕、荷包、扇袋都要负担厘金!

 

更可恨的是,由于战争打不过洋人,根据各种条约,清政府不能向洋人们征收厘金,所以政府在厘金征收上只能是“窝里横”,使劲儿摧残自家普通国民和民族资本主义,反而为洋人们提供了更高额的利润空间。

由于厘金征收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导致了地方军政大员自行设定厘金,层层加码,勒索盘剥,并把这个作为自家自留地和小金库——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各地方督抚趁机独立,而“厘金”则成为这些军阀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才正式下令废除“厘金”制度。

 

除了厘金之外,清政府另一个大幅度增加的收入来自“海关税收”——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关税收简直不值得一提。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海关税收收入提高到了近800万两白银,而到了1901年,海关收入达到了2300万两!

 

同样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清政府海关税收的增加,其最主要的功劳还应该归功于一个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他在清政府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要职将近半个世纪(1861-1908)。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赫德管理下的中国海关,界定为“为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的”,而赫德本人也被定性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然而,更加全面的历史资料显示,由于赫德在中国海关引进整套英国行政管理经验,从1863年赫德被正式任命为大清朝海关总税务司以来(1861~1863年为代理),赫德及其所有聘用洋人,没有出现一个营私舞弊的人员,而大清帝国海关税收除清晰明白的行政管理费用以外,全部如数上缴清政府——晚清的中国海关以廉洁高效著称,历史学者洪振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不腐败的衙门”!


 

为了进一步“增加政府收入”。于是清廷决定卖官鬻爵,所有官职明码标价,10两银子可以买九品官,20两银子是八品官,30两银子是七品官,40两银子是六品官,还别说,真不贵——比方说《胡雪岩》中的那个王有龄就是捐官捐出来的。


到后期,不止是拿银子可以买官,拿与银子等价的实物也可买官,比如卖驴肉火烧的王老五,每天给官府送一车驴肉火烧,送到价值40两的时候,他就是四品官了。

 

到了1911年,政府的3亿两白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4810万两,盐税为4631万两、厘金为4319万两,关税收入为4314万两,田赋收入不足清政府总收入的20%……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当清政府的收入达到最盛世的3.02亿两白银的时候(这是清朝以前朝代最高年度财政收入的10倍以上),清王朝却在武昌起义冲击之下,一下子崩溃了……


 

------------

 

前面强调过,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最盛世的时候王朝却突然崩溃,这在中国历史上可绝不是个例,反而是普遍的惯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阅明朝相关的财政税收资料,你会发现,明朝灭亡前夕的那几年,也是朝廷财政收入的最高峰,此前的宋朝也与此类似。

 

金朝、元朝和民国,因为后期实施不兑现纸币制度,政府财政收入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估,但如果按照凭空印刷的纸币数量当做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话(或按照政府自己确定的金银兑换比例),金朝、元朝、民国崩溃前夕,也绝对都是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高峰!

 

那么,是不是说政府收入多了社会出问题就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


那也不是!因为这只是中国历史的规律而已。


不信,你看大英帝国和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他们的政府财政收入也连年提高,而且越来越多,但因为社会更加富裕,所以英国和美国并没有崩溃,反而越来越强大……

 

这其中的原因和原理嘛,大家自己琢磨吧!


(本文观点不代表凤凰财经立场)


来源:路财主A(iMoneyLu)  作者:路瑞锁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赏赞支持财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