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并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3年时间里,这门总结过往、观照当下、展望未来的学科,
给予丛政以细水长流的丰厚润养
: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沉下心研读经典原著的过程中,丛政充实知识储备、扎实理论功底,获得观察世界的宏观视野和透视社会热点的锐利目光,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课堂上一次又一次热烈的交流讨论,促成丛政和师长的思想碰撞、与同侪的观点交锋,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性分析的思维与辩证表达的本领;而无论是海量的著作阅读还是较高频次的写作训练,在扎实的学术锻炼中,丛政
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和语言敏感度
,并在此后进入选调岗位时大受其益。此外,得益于马理论学科的强实践性,丛政
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真切多元的视角、更入木三分的认识
,也因而对脚下的广阔大地怀有更为深沉的眷恋和热爱。“所以,我也就更希望自己能够
成为一名人民公仆
,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属于我们马学科人的一份力量。”
在找寻心之所向的道路上,丛政也曾跋涉过蜿蜒曲折。初入马院,面对全新的专业,丛政坦言,“一开始其实真的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马学科的包容广博,让丛政如入宝山,却也在琳琅珠玉中纠结徘徊。在导师沈伯平教授的指导下,她逐渐找到走出迷雾的方向:“通过
认真研读导师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科研成果,
找到自己的兴趣分支
,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样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问及如何将学术研究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丛政说:“我觉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出发,寻找其中蕴含的哲理,再用理论去回应现实问题,这样
学术与实践就能够互为辅益
。”丛政的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研究的是‘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时我已经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公职人员,所以写论文的时候比较顺畅。因为这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了我未来进入工作岗位后如何履职尽责的一些思考。”
丛政作为学员代表在南京大学第十六期研究生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发言
长期以来,丛政还以另一个身份为同学们所熟知,那就是
“青年理论宣讲员”
。登上三尺讲台,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深厚广博的理论,带领听众打破时空的阻隔,站在新时代回望过去、立足课桌前放眼世界……这样的情景,
3年间丛政经历了近120场
。当问到“为什么会坚持做一位宣讲者”时,丛政回答:
“这是我热爱的事业。”
她说,宣讲对自己而言是助力成长的“加速器”:一方面,理论宣讲本身和所学专业非常契合,筹备和实践的过程都能极大地帮助自己夯实理论基础,还能锻炼写作和演讲能力,在公众场合就不会再怯场;另一方面,“能够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向大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把理论讲活、让思想入脑
,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对于丛政而言,投身宣讲也让她有机会和伙伴们一起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中小学等,
真切地接触社会,积累宝贵的实践经历
;更让她深有感触的是,在参与宣讲的过程中,她通过线下磨课、线上共建的机缘
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中不仅有南大的同学,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兄弟高校的伙伴,
“和更多热爱宣讲、闪闪发光的人同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丛政出席教育部“千马廿行”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子联学联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总结表彰会
宣讲之旅上,总有一些时刻在记忆中熠熠生辉,如此难忘。
丛政用“一老一小”概括印象最深刻的两次宣讲。
一次是前往新街口街道的北门桥社区,宣讲的听众都是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居民。丛政回忆,刚到达活动地点她便惊讶于有这么多老同志对这次宣讲感兴趣,同时也感到压力:“也生怕讲的时候调动不起他们的热情,一些艰涩深奥、理论性强的话,人家也许会不感兴趣。”但令丛政感动的是,老人们几乎都拿起笔记本,边听边记,还有拍照录像以供记忆的。事后在社区工作人员口中,丛政得知许多老人因为年纪原因和子女同住,已经不住在原本的社区了,但仍然赶来参与这次宣讲。这让丛政感动不已。另一次是前往南京十三中宣讲,年轻可爱的孩子们认真的面庞在丛政心中挥之不去:“他们非常认真地听讲,有不懂的或者好奇的都会很礼貌地举手提问,互动的时候也会热情回应。感觉到自己的宣讲获得了认可!”宣讲的磨炼,赋予丛政把思想理论、国家大事讲得生动而有感染力的慧心巧思,也为她提供了接触社会、走进群众的绝佳平台。
在理论宣讲中“投入深”,也帮助丛政以宣讲为桥梁,与不同的人群“心相通”。
在场域与人群的不断转换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行中,丛政的志趣越来越明确,对自我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