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困在考编里的员额女教师,放弃“上岸”了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什么时候,我家狗狗也能进公园? ·  5 天前  
新周刊  ·  “脆皮大学生”如何无痛过体测? ·  1 周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打工人在办公室合理“发疯”的20个方法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中年女性最好的医美,就是“卷健身”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1-19 21:00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静思
周日,我带着两岁半的女儿溜达了半天,中午伺候完她吃喝拉撒、午觉哄睡后,老公带着参加完足球比赛的儿子回到家。休息片刻,我盯着儿子练习完当天的长笛曲目、把他送到约好的小伙伴家去聚会,然后我拎着背包,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就向家附近的游泳馆奔去。

我不能“稍作片刻”,对像我这样一个“四肢不勤”的人来说,稍作片刻就是放弃、躺平,继而选择在家瘫着。我必须趁自己想要运动的小火苗还没有被吹灭前,一头扎进泳池里。

《玫瑰的故事》剧照
我是一个运动绝缘体,健身房撸铁、请私教塑形、甚至再简单一点——跟着网上的健身教练每日跳操这些项目,对我的赏味期不超过三天。我一直不理解那些靠运动和健身把自己折腾的挥汗如雨、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的中年人,是工作太轻松让你班味不够、还是孩子太省心让你闲来无事、抑或是伴侣太贴心让你舒服过头、家务不够多你的气力无处安放?否则,我实在想不通,一个被工作、育儿、家务做成“三层牛马汉堡”的中年人为啥不躺在床上做做有氧呼吸就好了?

直到我常年的腰疼持续加重、坐30分钟就要在椅子上跪一跪,以及不到40岁就查出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后,我的物理治疗师和医生都给了我一样的建议:走两步、没事多走两步吧。

人到中年,上有老要顾、下有小要管、中间还有领导和客户给你添堵,要是自己在健康上不卷一卷、鸡一把自己,那可是要拉低全国平均预期寿命的

 《西虹市首富》剧照
但与那些健身练出人鱼线、鲨鱼线、马甲线、蝴蝶背的达人比不了,椭圆机、动感单车、史密斯架我不感兴趣,俄罗斯转体、V-Up、波比跳我吃不消。所以,四体不勤的我选择了遵医嘱最简单的健身方式——走路。每天走两步总没问题吧。快走之余,周末再加一小时的游泳——一项难得我会的运动项目,就是我这个中年女性对健康最大的支付了。

于是,过去两年里,我开始“用脚代车”,每日往返于家和工作的距离硬是靠双腿“开”出了一条50分钟的步行路线。虽然和跑步、在健身房热火朝天锻炼的人相比运动量不算大,但尽全力四季风雨无阻地坚持,也是我这个运动绝缘体的蜕变和成长。

 《小舍得》剧照
步行时,我经常想起村上春树当年旅居哈佛大学时,描写这所顶尖象牙塔里学生们跑步的样子:“她们大多娇小玲珑,苗条瘦削,身穿印有哈佛标志的深红色T恤,一头金发扎成马尾辫子,一面听着崭新的iPod,一面英姿飒爽地沿着道路向前直奔。人们从其中毫无疑义地感觉到某种攻击性、挑战性的东西。她们似乎习惯一个个地超越众人,不习惯为别人超越。她们一望而知是优秀的,是健康的,深具魅力,严肃认真,而且充满自信。”

这与我现在居住的城市里,那所世界顶尖学府的学生跑步时的情形一模一样。男男女女、20岁出头的模样,穿梭往来于我身旁时带过一阵风。他们步伐迅猛、态度桀骜、毫不迟疑地超过我这位人间平凡的中年人。我能感受到时间的摆锤将我抛向后方、将他们推向了可期的未来之间巨大的落差。

《何以笙箫默》剧照
对中年人来说,我们健身的目的和年轻人已然不同。年轻人健身,除了想收获健康之外,可能对美还抱有高期待;而中年人积极健身,多含有养生、续命的目的。当然,比起我那些努力燃烧卡路里、精雕细琢肌肉线条的中年朋友,我这种养生型健身派的运动量,在他们眼里可能连餐前开胃小菜都算不上。

对中年人来说,除了容易得“三高”、还容易有“三缺”——缺钱、缺时间、缺精力。照理说,在这样的境况下,健身应该不是自己人生优先级的安排。但中年人一旦认真起来,对健身的热情堪比初恋。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是朝八晚六的上班族、家里还有个五岁的“吞金兽”,和多数中年人一样,工作和养娃占几乎占据了她的全部生活。但为了有空健身,可以用“咬牙切齿”硬挤来形容她的决心。早上五点起床(当然睡得也早),开始热身,然后在小区的健身设备上进行50分钟的力量训练,结束后回家冲澡、给醒来的老公和孩子准备早饭、最后自己再去上班。周末,她会稍微奢侈一点,把娃丢给老公,自己在健身房多练一会儿。

这份作息她坚持了两年多,后来因为换了新工作,通勤时间变长了,早起锻炼成了奢望。但办法总比问题多,恰好她公司步行10分钟内有一家健身房,为了不让早上上班迟到、不让自己下班接娃晚点,她搞起了午休健身。

 《我的前半生》剧照
公司午休一小时,她精打细算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计划:12点准时出发,5分钟内跑步到健身房,有氧加力量训练40分钟,12点50回到办公室,酸奶、鸡蛋和能量棒吃完后,卡点午休结束,调整状态后充满活力地继续投入工作。

我是那种午休时不小眠一会,脑袋就像沾满水的海绵一样,一下午完全无法爽利劳作的人。所以,对她的午休健身非常不理解,牛马怎么敢砍掉午休呢!但对她来说运动带来的多巴胺比午休更管用,她不仅能清醒一下午,处理工作思路也更加清晰,这就是传说中的“健身圣体”吧。

那些想方设法、突破重重阻碍、奔赴健身的中年人,健身不仅是他们短暂逃离日常烦闷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年生活里少有的一笔公平交易——付出时间、汗水和金钱,就能看到回报。那种对自己健康的掌控感、对时间的高效利用、投入训练后收获的成就感、以及看到自己逐渐紧致的肌肉线条带来的快乐,比起你在工作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教育上投入的金钱和情绪却常常难见成效,要直接、可靠得多。

这些年旅居国外,我更是见到了不少为健身上头的中年外国人。运动仿佛刻在了很多外国人基因里,年轻人自不必说,就算是有了好几个娃的中年人,也绝不能让这个“运动DNA”发生变异。

 《小舍得》剧照
在国外,推着几个月大的婴儿跑步很常见——无论是一个娃还是三胞胎,都丝毫不影响家长们“起飞”。赶上阴雨天,只要给婴儿车套上塑料布,家长们照样风雨无阻、在雨中奔跑。

我家以前的邻居更厉害。她有一个六岁的儿子,从怀孕起,她就把跑步当作母子二人的日常运动。整个怀孕期她都在跑步,怀孕六个月时还去参加了当地的环城跑。孩子出生一个月后,她每天用背带托着娃跑;孩子六个月大时,她用专用的跑步婴儿车推着娃跑。如今,这位六岁的“跑步元老”已经成了妈妈的资深跑步搭子。

我女儿几个月大时,有一次老公把女儿放在背带里,全家人一起去爬山,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家庭有多热爱健身,而是当时刚搬了家,想探探周边的情况。没想到那一小时的爬山途中,我们看见了一队又一队的“带娃登山勇士”,推婴儿车不方便?那就一前一后地“人肉托运”——妈妈胸前背着一个、爸爸背后负重一个,哼哧带喘却气定神闲地向山顶进发。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当地社区的小团体,新手父母们除了日常自己健身外约好了每周一起带娃徒步、登山。

为什么蜡烛两头烧的中年人,还不肯放过自己、要把健身卷起来?中年生活里有太多琐事、要事要去烦恼和解决,大家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匀出来给健身合情合理。

《小欢喜》剧照
菲尔·休伊特是一名马拉松跑者,他在一次可怕的抢劫中被歹徒刺伤,出现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休伊特在跑步中发现这项运动能够有效地帮助他康复,这激发了休伊特的兴趣。于是,他采访了另外34个跑步者著书《跑步穿过乌云密布》,这些人曾遭遇创伤、丧亲、重病、成瘾、抑郁和焦虑等问题,他们通过自己艰苦但畅快的跑步历程,最终获得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疗愈,看到生活的希望,并走出自我封闭的晦暗地带,和其他人以及社会重新建立联系。

对于同我一样的不少中年人来说,在平凡的生活里我们也许很幸运,没有遭遇过重创需要用运动穿越密布的乌云来救赎自己。但已经经历过一些人间事、并且在生活的齿轮里无处可逃、不敢停歇中年人可能意识到,健身是我们改进人生里为数不多能抓住、并且重新雕塑自己的一件事。就像村上春树说的,“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在个人的局限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一事的隐喻。

 《我的前半生》剧照
年龄不只是个数字、但也只是个数字。当我们在健身、运动时,可以暂时忘记客户、KPI、PPT、群消息、老师要求的接龙、手工作业、孩子的成绩、父母的疾病、衰老,以及那些发生在社会上让人糟心的不幸。我们在健身那短暂的几十分钟里,让自己只有自己、自己只是自己。而当我们迈着步伐、挥动着四肢,感受到肌肉线条随着动作绷紧、汗珠沿着额头缓缓滑落、呼吸变得深沉而有节奏时,我们和自己的身体达成某种默契。那一刻,我们中年人就是自己的榜样。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