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幕味儿
迷影 历史 档案 策展:中国电影资料馆每日影讯及北京文艺片放映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小北  ·  //@来去之间://@蹦蹦跳跳的阿龙:哈哈哈 ... ·  5 天前  
张小北  ·  逐格摄影拍摄 张小北的微博视频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幕味儿

这部贾樟柯领衔的新作,让人感慨时光是如此魔幻!

幕味儿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10-10 10:00

正文

文 | 墨玉


很早就听闻,贾科长要和“金砖五国”其他四个国家的导演合作拍一部片,来自巴西的沃尔特·塞勒斯、俄罗斯的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印度的马德哈尔·班达卡以及南非的贾梅尔·奎比卡。

 

所有人都会好奇,这五位文化背景不同、年纪又有所差异的导演该如何携手创作。毕竟,首部金砖五国合拍片,总归少不了艺术之外的其他因素。

 

在最新发布的终极预告中,赫然出现一个乍看老套却很考验功力的片名: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既是电影的本质,也赋予存在以特殊的意义与标识。


以本片监制贾樟柯来说,20年前,这个汾阳小子为中国独立电影闯出一片天地,20年后,人称贾科长的他非但是最受国际关注度的中国导演,更以国家代表的形象出征世界。


这样的转变,不仅是艺术的胜利,还带有一丝我国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引人咂摸“时间去哪儿了”的趣味。


沃尔特·塞勒斯《中央车站》


这几部短片的导演,贾科长就不多介绍了,沃尔特·塞勒斯大家应该也很熟悉,他的《中央车站》曾一举拿下包括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55个奖项。


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可以说是威尼斯电影节一手挖掘出的导演,2005年凭借《首次登月》获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2010年再度以故事片《沉默的灵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摄影。另两位来自印度和南非相对年轻一些的导演,也都是各自国家最为瞩目的新锐力量。


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沉默的灵魂》


科长和塞勒斯算是名声在外,令人期待。而观影过后,我又添新爱:无论是费朵奇科绝处逢生的爱情,奎比卡永无止境的脑洞,班达卡跨越阶层的温暖,都各具出人意料的巧思。

 

科长这一次的故事依然发生在山西:平遥古城里,一对着古装表演的中年夫妻,因二胎政策放开,打算再生一个孩子。科长的呈现方式特别值得玩味,这边人着古装,颇有悠久前朝的历史感,镜头一转,现代游客带着相机“咔咔”地照起来。


过去与现在毫无缝隙地被粘合在一起,仿若瞬间穿越百年,这种“过去的现在”与“当下的现在”在同一平面的呈现,已不仅仅是蒙太奇式的影像才能够带来的,它更是当下现实生活中正在上演的真实情境。




科长影片的节奏并不快,可张力十足。这有赖于他对现实细节的捕捉,值得人一再品味。他的人物,是生活着的,口中的每一句大白话都与现实碰撞出深层意义,中国观众——尤其是知识分子总会会心一笑:原来是在说这事儿呢。


这部短片《逢春》,既是时间季节上的适逢春分,又是生命意义上的逢春。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生活的激情,带来所谓的“中年危机”。于是这对生活在最底层的夫妻想要通过再生一个孩子“逢春”,有点讽刺,但又何其现实。




这个故事的端倪早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里便可寻出一二。科长说过:“在人海里面,只要去注意每一个人,就会感受到他们的尊严。通过摄影机,它可以把我的这种感受呈现出来,它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存在于银幕上面,否则的话,它只存在我的感觉里面。”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平凡却不普通的大众,而这些人的生活恰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时间。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往好了想,只要还有不愿向生活低头的勇气,那些被时间拿走的激情与在意,我们仍然可以拿回来。

 

沃尔特·塞勒斯和科长的渊源可谓深厚。塞勒斯在1998年柏林电影节中结识贾导,之后追随他辗转巴西圣保罗、法国巴黎、中国北京、山西等地,历时3年拍出了上文提及的那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


《汾阳小子贾樟柯》


这一次,沃尔特·塞勒斯的故事和贾导有些共通,也是关于生命力的复原,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拉锯,关于时间带走又带来的希望。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矿区出现溃坝事故,泥石流淹没了村庄,一个普通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中,爸爸失踪,年仅十岁的男孩与身为乡村教师的妈妈搬去临时避难所。男孩不愿放弃寻找爸爸,妈妈则在照顾男孩的同时,还面临着艰难的自我拯救。



塞勒斯拍摄这部影片时,保持着以往的拍摄习惯,大量使用群演,影片中穿插的纪实剧照则是他亲自去到实地拍摄的。纪实组照——两组静帧照片——打破了运动影像的连续性,让观众跳出画外,更接近第四维度时间与第五维度精神的联想。

 

影片的固定长镜头和光线明暗处理,使得影片具有了“慢”的气质。慢电影是当下最热的艺术电影风格,非好莱坞式的剪辑处理带来的特有叙事节奏,让人更能感受影像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情绪。




塞勒斯说,拍摄这部影片,让他更理解他最喜欢的一部影片:阿巴斯的《生生长流》。影片也是关于灾后重建的故事,通过寻找男演员的导演的视角,发现遭遇苦难的人们如何面对悲剧,感受到的不是痛苦与惨烈,而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时间,会揭示一切。不幸中永远都有不经意间出现的光明,塞勒斯再一次让人看到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关怀现实的人本主义。


阿巴斯《生生长流》


俄罗斯导演费朵奇科选择在冰天雪地里诉说一个爱情故事。一望无垠的白色和幽暗封闭的雪中小屋,展示出一个仿佛时间在此处冻结的视觉意象。

 

镜头间节奏推进干净利落,故事也非常的战斗民族。丈夫怀疑妻子与铁道司机有染,丈夫摔坏了铁道司机送给妻子的手风琴,追赶妻子时,意外从高处摔下成为重伤。


为了救呼吸困难的丈夫,妻子用摔坏的手风琴充当氧气瓶,一开一合的手风琴,本是爱情的污名,却在这一刻成为绝境中爱情的见证。宛如油画般色调的镜头,和呜咽的风琴声、残喘的呼吸声一起,给人沉重的质感。分秒的流逝,妻子成为丈夫的时间,这一刻,爱永恒。




时光犹如水,爱情似波涛,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脑洞大开的南非导演借用时间经营出一个神秘的科幻故事。一位被程序设定为清洁女工的诺宝米SX1,冒着生命危险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时空扭转的一刹那,唯有时间在继续。古老的尼罗河畔,新的生命降临,灵魂获得释放,生命得以重生。


每个开始注定了结局。自我身份追寻、主体意识获得、生命轮回、传统文明,短小的影片承载着四个意义复杂的关键词。以现代未来感的方式,探索非洲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民族文化带给导演的特有印记。




印度导演则讲述了一个全世界人都可以看懂并产生共鸣的故事。老人在垂暮之年,同流浪小男孩查理的相处,感受了时间与爱。“这忙碌的城市给得了你所有,唯独给不了你时间”。孟买是座繁华的不夜城,然而幸福的获得,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相处与陪伴。

 

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它的态度。变化莫测的城市,生命何其短暂。唯有徜徉在时间中的亲情与爱,指引我们幸福向前。



时间,看不着,摸不着,但我们所有人都切实感受得到它的存在。作为第四维度的时间,是很多人在追寻的终极问题,无所谓亘古,更关乎生命的起源与终点。不同导演、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表达方式,会让一个主题的解读更多元、更深刻。


近些年,各国导演围绕某个主题各拍一部短片汇成合集的方式,已然成为国际大师相互合作的常态。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法国戛纳电影节推出的《巴黎,我爱你》与英国公司推动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等。前者汇聚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科恩兄弟等12位导演,后者汇集了贝托鲁奇、戈达尔、赫尔佐格、阿基、贾木许、文德斯还有陈凯歌等15位大师


汤姆·提克威《巴黎,我爱你》


《十分钟,年华老去》中,时间、生命、生活的震撼力不仅是一部影片产生的,更是所有影片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时间去哪儿了》当然也有着异曲同工的穿透力。


但除此之外,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国家携手的联盟,代表着新兴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区域联合,因此,“时间”对于“金砖五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又身处巨大变化中的国家来说又有着更为复杂深刻的意味。


阿基·考里斯马基《十分钟,年华老去》


快速的生活节奏挤压着城市人的内心,生活正在失去乐趣,生命力正在流逝,自我认知出现问题,无关于物质的精神空虚与焦虑正在袭来。于是,我们反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五个来自拥有深厚历史和悠久文化国家的导演共同讨“时间”这个话题,不仅有着艺术表达的意义,更具有反思当下的社会意义。




正如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所说:“虽然我们有不同之处,但我们却也有很多共通点。我们都追随时间的脚步,这是一种大家都能理解人类的特质。”时间,是全世界人共通的话题,而电影,除了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全世界人都懂的语言。


五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用电影语言交流关于“时间”的思考与认知,除了各个故事引起大家的共鸣外,碰撞出的火花将会成为五个国家之间交流的入口。选择“时间”这个主题,更是对五国深入长久合作的美好期许。



贾科长曾在许知远《十三邀》的节目中,说过筹备《在清朝》时的感受。科长说,做古装的戏,会和做未来感的戏一样有趣。因为过去的时间就像未来的时间一样,给人带去不一样的感觉


无论是魔幻又或现实的笔触,《时间去哪儿了》都不止是一封写给时间的情书。它迫使我们去重新打量此刻的生活,并经由检视“现实的当下”这一节点,深思我们的过去的积淀与未来的机遇。


视频推介 | 想知道小钢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33老师出手,为你剖析冯导的面子和里子,非常期待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