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有本来玩得不错的三个小伙伴,三家的关系也走动得不错。
但是最近A家孩子出现更多哭闹,以及动手打小朋友的情况,甚至因为玩具冲突动手打了B家孩子。
A家妈妈带着孩子上门道了歉,但从那之后,B家的奶奶就只带自家孩子和C家小朋友玩,看到曾经打人的A家小朋友就会远远避开。
三个孩子在幼儿园的互动也同样受到一些影响,比如B和C家两个小朋友之间互动分享、一起游戏,都不让A家小朋友参加。
A家妈妈觉得很难过,去找B家奶奶和父母聊这个问题,不知道是否因为交流不畅,结果问题反而更加明显,有点“撕破脸”的感觉。
对于A家的父母,最需要考虑的是孩子最近行为情绪变化的原因。
突然出现频繁打人的行为,往往会伴随频繁的情绪激动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最近家庭或者学校里有一些改变,让孩子适应起来有些困难吗?比如二胎的到来,父母养育模式的改变,老师的调换等等。
之所以最重要的是这一点,是因为孩子的伙伴关系里,一个频繁打人发脾气的孩子,总是会容易遇到友谊挫折,更容易被孤立。
在我家娃4岁的时候,有次聊天时跟我说::“妈妈,这是我做给我的好朋友Amy的卡片。你知道吗,Eric不再是我的好朋友了,他总是喜欢惹我生气,我和Amy都不想和他做朋友了……”
如果不改变行为模式,即使大人很使劲地让孩子“合群”,很小的孩子也都会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有朋友不赞成A家妈妈带孩子上门道歉,认为这是孩子之间的事情。
我觉得这个问题得根据具体情况来看。
1、本来这三家都住在一个小区,平时去彼此家玩估计也不少,所以登门本身可能并不突兀。
如果孩子之间只是推了一下拍了一下,大人们确实没有必要如此郑重其事,否则确实容易把伙伴关系里的小打小闹过于放大,孩子也更加紧张。
但是,如果打得重,或者挠到咬到,带孩子去道歉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必要的。
一方面,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得不对;另一方面,对方家长的感受也很重要。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伤,然后对方父母啥反应都没有。
2、除了道歉,还可以开诚布公地聊一下孩子最近遇到的困境,所以行为上有一些变化,然后也告知对方,家里的人正在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甚至也可以问问对方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同时也谢谢对方这么理解。
接下来,如果明显看到对方带着孩子回避,我们有没有必要情绪激动地去“理论”呢?
我个人一贯的做法是:能迂回婉转一点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撕破脸皮”。
比如假装不知道,找个理由开个小party, 正儿八经邀请几家孩子一起来家里玩;或者和三个孩子的父母约着周末去周边旅游等。
有时候其实问题还没有激化就消解了,而且在这些过程里,有机会更多沟通和接触,也让对方家长直接看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做的改变和调整。
另外,还需要和老师积极沟通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看看孩子最近在幼儿园的伙伴关系如何,也请老师在有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
3、如果我们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对方仍然保持回避,说实话,我们不妨带着孩子“往更广阔的地方看”,扩展孩子的伙伴圈子。
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会不可避免会经历的事情是:友谊并不都能天长地久,有些友谊就是会走向结束。幸运的是,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总是能遇到新的朋友,一起同行。
对于孩子B和C的家长,心疼自家娃被打或者受伤,这个真的是人之常情。如果孩子的好朋友一直都是喜欢打人骂人,每个父母都会一边担心自己孩子受伤,一边害怕孩子去模仿。
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绝对的答案。
如果只是“小打小闹”,而且对方父母已经意识到问题而且都已经在试着调整了,我个人会不做干预继续观察。
毕竟孩子们在一起,完全没有冲突是不可能的。一有冲突就回避,最终可能会让孩子的伙伴圈子越来越狭窄。尤其是很多时候,孩子自己不觉得有任何问题,打闹完了自己就忘了,但是父母却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如果孩子有受伤,而且对方父母没有任何作为,在孩子年龄小也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减少和对方小朋友的相处,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尤其是,有些孩子本来就是偏敏感谨慎的类型,伙伴关系里的频繁不良体验,会影响这些孩子的社交关系适应。
(
本文
2019年首发于「
怡禾心理
」公众号)
相关阅读
文中有提到“孩子们在一起,完全没有冲突是不可能的,父母不必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当孩子第一次遇到冲突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怎么做,这时候需要家长的帮助,教他们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