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成立于1988年,是在华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我们致力于推广德语、促进中德文化合作以及传播德国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米汽车  ·  诚邀500位米粉北京相见❤️-2025022 ... ·  10 小时前  
东方财富网  ·  尊界5月底上市!鸿蒙智行“五界”一览 ·  昨天  
东方财富网  ·  尊界5月底上市!鸿蒙智行“五界”一览 ·  昨天  
小米汽车  ·  小米SU7 ... ·  昨天  
比亚迪汽车  ·  比亚迪守护温暖回家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所以卡夫卡到底是不是酷儿?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 公众号  ·  · 2024-05-30 17:00

正文

针对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在性问题上复杂、艰涩的态度,人们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和分析。让我们读一读卡夫卡写下的一些信件,并且再问一问相关领域的专家们,也许从中能够让这个问题变得清晰一些。

由绘图人工智能软件谷歌Ideogram 生成的弗朗茨·卡夫卡。

© Víctor Millán & Ideogram.ai


🛏🛏🛏

“(……)不过,总而言之,我必须马上找到一个人,她只要能给与我亲切、愉快的抚慰就足够了,所以我昨天带了一位妓女去了酒店。可是她太老了,已经不再能产生感伤、忧郁之类的情绪了,虽说对于人们大多不会爱上妓女这一点,她完全不会大惊小怪,但她还是觉得这让她感到遗憾。我没有安慰她,因为她也没有给我什么慰藉。”

这是从弗朗茨·卡夫卡的一封信中节选出来的段落,信是写给他的好友、也是后来成为其作品出版人的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的。在这封信中,卡夫卡讲述了众所周知的他生活中一项司空见惯的活动:光顾妓院,接受妓女提供的服务。而人们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一再对这位布拉格(Prag)作家的性生活和他的性欲望发表着各种评论,并且还由此生发出很多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关于这方面流传着多种猜测,其中包括卡夫卡或许是位同性恋者——不过近年来,这种说法已经不那么流行了。还有一种观点是,对于女性,他或是有着特别的爱恋,或是非常厌恶她们,或是有某种奇怪的情愫,或者甚至有一种完全神经质的情绪。不过,我们真的知道一些确定无疑的事实吗?

莱纳·施塔赫(Reiner Stach)是三大册卡夫卡系列传记的作者,他认为,这位作家将生活中的女性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类:一类是与之有真情实感的,而另一类则是与她们没有什么感情的。他尊重前者,出于这样的情感,他便将前一类女子与性这个领域完全隔绝开了。

与女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神经质的男性往往会将女性分为两种类型,即对其充满性渴望的女人和在心中深深爱慕的女人。简言之,就是将女子分为母亲型和妓女型。” 施塔赫在他的传记作品中这样写道。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卡夫卡对于亲密关系心生恐惧、害怕做出承诺。菲利斯·鲍尔(Felice Bauer)是他的挚爱,由于身处距离遥远的异地,他们的关系是通过书信往来进行维系的。在1913年写给鲍尔的一封信中,卡夫卡坦白道: “我最害怕的——应该没什么事情会比这更糟糕了,那就是我将永远都无法拥有你。” 在这之后不久,他就向鲍尔求婚了,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却一直没有缔结连理。

在一些人看来,从小说《审判》(Das Urteil)里的格奥尔格(Georg)这个人物身上,也部分体现出这种将信将疑的态度——他在婚礼前夕突然陷入无尽的忧郁当中。所有这些都支持着施塔赫的论点,不过,对此也并不是没有批判的声音,尤其是人们批评施塔赫将《变形记》(Die Verwandlung)作者的情感过于武断地类别化了。

艾丽莎·玛提内兹·萨拉扎尔(Elisa Martínez Salazar)是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Universität Zaragoza)的讲师,教授德国哲学,同时,她也是研究卡夫卡及其在西班牙影响的专业人士;她试图在对卡夫卡性生活的分析上做一些淡化处理。萨拉扎尔指出:“在我看来,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们手头有大量自传式材料(比如日记和信件),而且也因为卡夫卡有着非凡的自我分析能力。所有这些都极大地诱惑着人们对此进行精神分析,因此人们当然会去对比身体层面和内心感受层面。同样,他们也会将卡夫卡的性生活与理想化的卡夫卡形象——这是拜马克斯· 勃罗德所赐——进行比较。”

对于鲍尔与卡夫卡之间的书信来往,萨拉扎尔也有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有些信件特别模棱两可、并且相互间充满矛盾:“现在的问题是,卡夫卡发来的信,使得菲利斯·鲍尔的心情起伏不定,后者究竟是怎样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忍受这种心理波动的呢?卡夫卡表现得像菜园里的看门狗,不去啃园子里的卷心菜,但也不让别人去动。所以,他总是催着菲利斯写信,可是与此同时,他又不断地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糟糕的结婚对象,除了写作之外什么也干不了。这样的矛盾揭示了某种内心冲突——而这并非是无意识的。最终,卡夫卡甚至就婚姻的利与弊列出了一张清单。”

尽管卡夫卡高屋建瓴般超验,但他依旧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产物

不过,即使卡夫卡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困境当中,难道这就可以成为解释他频繁嫖妓的理由吗?西格瑞德·塞尔维拉(Sigrid Cervera)是位性学家,她就职于巴塞罗那情色博物馆(Erotikmuseum Barcelona)。她的观点是,人们往往更多地从解析的角度来观察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诸如此类的性活动,但是,“ 我们还是应该将时代背景这个因素纳入考虑,在那个时期,来自道德领域和宗教领域的压力仍旧非常强烈 ,在那样的环境下,出于对性病的恐惧,性关系中隐含的危险性就尤其被突出出来了,因此人们所强调的是纯洁性,而不是两性关系中淫秽色情的那一面。另一方面,对于那个时代的男性而言,光顾妓院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便年轻、充满魅力的男子也不例外。”在这里,也同样存在着矛盾性。

即便在床上,卡夫卡也仍然是卡夫卡

夫妻关系心理学家乔迪·伊西德洛·默林(Jordi Isidro Molin)也将卡夫卡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并且从中发现,卡夫卡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以及对性关系的态度,与他自己对这两者的看法具有相似之处。 卡夫卡在很多方面都面对着一种不可能两全的局面:一边是二分法,而另一边是(一再出现的)永久的矛盾。 “他生活在欲望与内疚之间,一方面他享受性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会感到懊悔,甚至可能产生负罪感。他的小说展现了一个痴迷地寻求完美性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特别是《城堡》(Das Schloss)和《审判》,展现出他既疯狂地追求控制力,同时又渴望自由。”这同样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范畴,而这正是他与女性之间关系的映照。

尽管如此,对于许多人来说, 卡夫卡的作品仍然具有高屋建瓴的超验性,因为它们是展现人类双重性的永恒例证,人们总是生活在欲望和悔恨感相互交织的内心冲突之中。 或许,面对性问题时,卡夫卡的感觉很像某个早晨从各种嘈杂梦境中醒来的格里高尔·萨姆沙(Gregor Samsa):一个人突然不认识自己了,也没有办法告诉别人自己有什么感受、以及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

关于作者:

© 私人

维克多·米兰(Víctor Millán)生活在西班牙瓦伦西亚(Valencia),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他是创意类在线杂志《Schreiben und Produktivität Escribe.pro》 的通讯作者,与此同时,他也在《elEconomista》、《Hipertextual》 以及《La Razón》 等媒体上发表有关数字经济、就业市场的未来等主题的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