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北大校友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刘守英:顺应城乡融合,变革土地制度 ·  18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国金证券2025届春季校园招聘启动! ·  22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围猎英特尔 ·  3 天前  
哲学王  ·  三联的猛料,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十年十问:灵犀微光CEO郑昱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 公众号  ·  · 2025-02-20 18:00

正文


编者按: 2014年至今,创新创业浪潮呼啸奔涌,中国从PC互联网时代走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又走向人工智能时代,传统行业加速转型,未来产业充满想象空间,科幻正在照进现实。十年来,“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开始领先全球。一大批北大系创业者将北大精神融入血液,将自我追求融入国富民强之梦,成功穿越周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我们有幸采访到创业十年的北大创业校友,十年十问,深度总结反思,展望未来之路。

郑昱,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执行理事,灵犀微光创始人兼CEO,2011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量子电子研究所校友。增强现实光学系统、微显示领域资深研究者,在光波导、耦合光栅、全息成像、光场等领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产业化经验。担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光学学院企业家顾问、荣获亚洲区域光学领域青年领袖奖,入选中关村U30榜35岁以下创业领军人物;已申请和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和近50项国家专利,3项PCT国际专利。曾获评2016中关村雏鹰人才、2018中国绍兴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北京灵犀微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AR底层光学显示技术的厂商和服务商,主攻核心器件光学引擎,致力于为企业用户提供消费级AR核心显示技术和光学解决方案。经多年发展,灵犀微光已在光波导领域突破多项生产工艺难题,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低成本量产光波导镜片,促进AR眼镜向消费市场更快普及。产品已投入教育、医疗、消防、工业维检等专业领域使用。


从北大的实验室到全球AR光学技术的领军者,郑昱和他的团队用十年时间,证明了“中国创造”的力量。

Q1:您创业的初心和契机是什么?

学生时代我就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愿望,比如取得一些成绩,做一个产品,做一个企业。2012年,谷歌眼镜的出现让我看到了AR技术的潜力,于是决心投身这个领域,做出更轻薄、更实用的AR眼镜。这就是我创办灵犀微光的契机,2014年成立了公司。

我记得第一个订单来自中信合资,金额只有4万元。虽然金额不大,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时我们还在孵化器,资金非常紧张,这个订单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Q2:过去十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灵犀微光在AR光学显示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成为光波导技术上的领先者,从一家只有三四个人的小公司,成长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拥有了一批重要客户,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消防和工业维检等多个专业领域。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做出阵列光波导样机并率先实现量产的公司,目前光波导模组良率稳定超过 85%,年均产能可达10万片。在体全息光波导技术方面也有深入研究,掌握了聚合物分散液晶配置配方,完成了首批材料的合成等。

Q3:十年来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

2015年,我们获得了第一笔投资,有了更多的资源去做研发和量产,做出了首批单镜片Demo。

2016年,灵犀微光作为首批科技创新企业挂牌新四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2018年,我们建立了第一条生产线,从研发型公司转向研发与生产并重,走出产业化的重要一步,在量产化和良率上取得了突破。

2024年,我们又获得一笔投资,创业至今灵犀微光已成功完成9轮融资。

Q4:您如何看十年来AR/VR产业的变革与发展?

过去十年,AR/VR产业经历了多次风口,比如2016年的VR和2021年的元宇宙热潮,都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关注,但依然没有完全爆发。

最初,行业受制于光学、电池、芯片等硬件技术的瓶颈而发展缓慢,AR 设备体积庞大、重量沉、售价高,难以普及。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人才不断涌入,创造了很多新机会。

我们从只做光波导技术研发,到现在研发与生产并重,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安防、医疗、工业维检等领域,逐步推动了AR眼镜的轻薄化和普及化。比如在军工领域,我们为陆军作战头盔提供AR光学显示镜片,能实时显示地图位置、枪瞄数据;在安防领域,帮助客户实现智能识别功能;在医疗方面,帮助听障用户“看见声音”。

可以预见的是,在元宇宙概念的推动下,AR/VR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AR/VR设备会越来越轻薄、功能越来越强大,不仅仅适用于娱乐和游戏,还会在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创新,推动AR/VR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元宇宙真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智能眼镜成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重要计算入口。

Q5: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哪些艰难时刻?

十年来,我们经历过资金链紧张、客户订单波动、技术瓶颈等各种挑战。

2014年刚创业时,找钱非常困难。当时产品研发也遇到很多难题,比如镜片的加工制造很困难,国内加工厂要么做不来,要么要价高达上百万。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资金和资源坚持往前走。

2016年是XR元年,我们坚持光波导方案,没有选择其他看似更容易实现的技术。事实证明,光波导技术是实现AR眼镜轻薄化的关键,为公司奠定了技术领先的行业地位。

2021 年恰逢元宇宙风口,行业内浮躁情绪蔓延,公司需要在追风口和保持自身节奏之间做出艰难抉择。面对量产订单和研发投入的决策时,公司内部也有争议。我们保持理性,没有盲目扩张,而是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打磨,保证了公司的稳定发展。

创业以来,对我们而言,从研发到量产是一个巨大挑战,实现量产化后,提高良品率和降低成本又成为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采用多元化布局,在光波导技术上开发了多条技术路线,比如几何阵列光波导、体全息光波导等,有效分散了风险。同时,我们始终与国内外头部客户保持紧密合作,确保我们的技术方向与市场需求一致。

Q6:如果有时光机,您希望回到十年中的哪个时间点,改变哪些决定?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不会改变任何决定。每个决策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虽然有些决策后来看起来并不完美,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创业是一个不断试错和学习的过程,每个错误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Q7:作为创始人,您如何看待个人边界的拓展和自我的修炼?

在个人边界的拓展上,创始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比如,我最初对生产和制造了解不多,但在建立生产线后,我逐渐学会了如何与生产团队合作,如何提高良率。

在自我修炼上,我认为创始人需要自信,但不能过于自负。创业过程中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和质疑,创始人需要坚定自己的决策,但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听取不同的意见。

Q8: 您从北大收获了什么?

北大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视野和思维方式,让我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

北大是我创业的起点,读研时偶然看到谷歌眼镜的报道,体验之后很不满意,激发了我对AR技术的浓厚兴趣,想做出跟普通眼镜一样轻薄的AR眼镜。当时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在实验室里研究光波导技术,虽然条件简陋,但我们充满激情,这段经历让我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创业之后,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很多北大校友的支持和鼓励,通过北大校友组织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我认识了一些同为创业者的朋友,在交流中受益匪浅。

Q9:对于下一个十年有怎样的期待和目标?

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AR眼镜的消费级市场普及,成为全球领先的AR光电科技企业,促进开放共赢的产业新生态。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戴上轻薄、舒适的AR眼镜,像手机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