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保哥和八姐
瞎说什么保险大实话,欠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高中生随便出手,做了个折叠手机? ·  2 天前  
哔哩哔哩  ·  五毛特效拍哪吒,我的笑点和泪点在打架 ·  2 天前  
哔哩哔哩  ·  30岁母单和25岁早婚,婚恋观差别有多大? ·  2 天前  
哔哩哔哩  ·  马斯克刚发的地表最强AI,拉胯了吗?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B站2024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来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保哥和八姐

80万存款变债券,挺正常的

保哥和八姐  · 公众号  ·  · 2025-01-24 17:30

正文

今天看到一个热搜:80万定存变债券了。


我觉得挺正常,类似的存款变**,可能每天都在发生。

只不过,这次的金额比较大,才会有更多人关注。

先别急着骂我。

我在银行工作过很多年,太知道怎么把存款,变各种理财。

而且这篇内容的重点,是想告诉大家:

怎么才能不被银行“存款变理财”。


1、银行,不是省油的灯

首先,银行本质上是股份制公司。

比如工行,全称是“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那么工行存在的第一要务,是给它的股东赚钱。

其次,银行的员工,都是底薪加提成。

甭管为了银行还是自己,员工都更愿意把让你把钱,放到更能为银行产生收入的地方。

这里面其实也暗含着一个不可能三角。

银行赚的钱、员工赚的钱、客户赚的钱,不可能同时都多。

而前两者往往是高度正相关的。

我觉得直面客户的银行人,都是端水大师。

既要平衡银行、自己、客户三方的利益。

又要平衡自己手里面客户之间的利益,不可能好产品一直给某个人。


有时候,上面下达的任务产品真的很垃圾。

那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卖,这时就得昧着良心耍点小心思。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只说半句真话,引导你错误理解。

我举两个例子,都来自前同事的“经验分享”

案例一:

定期存款,1万块钱200利息

这个产品,只要交5年,每年1万。

交1万,就给500块的利息。


听完这个描述,很多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定期存款2%,这个产品5%,很合适,买。


不好意思,你已经掉沟里了。


因为一般人在听完一年利息500之后,都会自己联想:


第二年再交1万,累计交2万,利息就是1000元;


第三年利息1500、第四年利息2000、第五年利息2500……


但实际上,无论你交了几年,几个一万,利息都是500。


收益率只有1%左右,远低于定期存款。


案例二

5年国债利率5.5%。

这个产品6年保底收益6.5%

多放一年,收益能多1.5%,很划算呀。


抱歉,你又掉沟里了。


国债5.5%的利率,是每年5.5%。


这个产品保底6.5%,是6年加起来6.5%。



以上是众多销售误导中的两个,类似的话术还有很多。


主打一个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但就是和你理解的不太一样。


而且我也不怕你找回来。


等你找回来时,已经是三五年后了。


我已经跳槽了,即便我还在你有证据吗?



为了解决误导销售,监管要求销售产品过程要双录(录音录像)。


真出事了,录像一掉,真相一目了然。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双录是可以绕过去的。



第一种方式,告诉你双录只是个形式,请您配合,完成双录才能购买。


第二种方式,指引你,通过手机银行、网银操作,不需要双录。


为保护消费者而存在的双录,一不小心成了摆设。


至于银行的监控录像,保存期非常短,只有一两个月。


真有纠纷时,录像早过期了。



我看80万新闻中的女士,是通过手机银行把钱转出去的。


但同样是手机银行转账,我躺在家里沙发上自己转账,还是我在银行网点由工作人员指挥转账,是两码事。


当事人到底是哪种情况,我不得而知。



2、人性的恶,莫要低估


我之前遇到过两件事情:


第一个,一对985的退休教授。

老两口儿只买国债、存定期存款。

老爷爷和我说,就买点国债得了,我这把岁数了,不想费心了,没差多少


理财产品,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


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不可兼得,必舍其一。


只要你不相中别人的利息,别人就很难骗到你的本金。



第二个,也是一个老爷爷,被电诈骗了点钱。

当时我们尽到了所有理性提醒的义务:

本人签字、风险提示单,大堂、柜台反复询问转账原因。

事后大爷家人,来银行大闹特闹:

法律上你们没错,但我就是要用舆论迫使你们赔钱。


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利益诱惑够大,颠倒是非只是基本操作。



3、不被误导销售,才是重点


既然双录只是形式,银行人说话又技巧满满。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被误导销售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