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永远不要死在一句话上 ·  2 天前  
Kindle电子书库  ·  Kindle走后,国内这么多品牌电纸书,应该 ... ·  3 天前  
洞见  ·  最顶级的社交格局(深度好文) ·  4 天前  
冯唐  ·  这种人表面很温和,但有事他真上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活给自己看的人更容易幸福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2-23 20:00

正文

周老师的视频号更新啦
主题:寿命不重要
欢迎您关注留言哟~
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等式:智慧=美德=幸福。他的意思是,一个人倘若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做人就一定会做得好,而这也就是幸福。反过来说,我们的确看到,许多人之所以生活得不幸福,正是因为没有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在做人上出了问题。在此意义上,智慧是引领我们寻求幸福的明灯。



留言精选点评




留言:看了周老的书,虽然还没看完,但是已经被里面的安稳幸福感染。在大学里,看这样的书真的受益良多。人嘛,一生活给自己看,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自己活的舒坦就好。简单才会专注,专注才容易幸福。

周国平:对,简单一点。良知、直觉、常识都是简单的,但比观念、推理、宣传更接近真理,更能成就人生的幸福。



留言:究竟智慧重要还是人生重要呢?寻求人生的智慧,到最后反而用它来否定人生,这太荒唐了吧。当我要掉进悲观主义深渊时,是周老师把我拉了回来,老师对人生的热爱鼓励着我。



周国平:因为人生重要,所以智慧重要,没有智慧,人生就陷于盲目。不过,佛教不等于悲观主义,悲观主义也不等于全盘否定人生。你的读书笔记已阅,用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解释自我意识,有道理。


留言:《幸福的哲学》中您说人生一个比较幸福的状态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好自己的工作。但现在这个社会逼着很多人放弃自己的兴趣,一味教人“厚黑”“成功”什么的,去抓住所谓“成功机遇”“改变一生”。你怎么看待真正的兴趣和机遇?

周国平:你提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知道真正的兴趣和机遇与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厚黑”“成功”完全是两回事。这是一个前提,唯有不受错误时尚的支配,你才能走上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的道路。怎样找到?我只能说,你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才能真正找到,这是一个艰难然而愉快的过程。




留言:关于读经典,大多数经典要么篇幅厚重要么文字深奥。您认为读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可若此何来理解与共鸣?连读完的耐心都没有。读经典前读者是否需要做功课?我喜欢好的导读指引,为何您不赞同二手书?走进经典真不容易。

周国平:打一个比方,你去某地旅游,是跟着旅行社走马观花,一路听导游牵强附会的解说好,还是自己主动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这个地方进行考察好?我强调的是主动性,要做功课,但必须带着问题做,可以参考二手书,但目的是经典本身,不能停留在二手书上面。



留言:“对于未曾在沉默中面对过相同问题的人来说,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话。” 一切深刻的体验一定都是由此及彼地理解了内在的孤独。可是在逆向来袭时,需要怎样的修为才能够平静地面对沉默?


周国平:既然“由此及彼地理解了内在的孤独”,就已然平静,就已是修为。否则,才理解不了呢。



留言:人终有一死,最长100年就是一个生命的全部长度,几个世纪中它就是弹指一挥间,上下午五千年里,它就是很小的一个点,而在宇宙起源到现在,它连一个微小再微小的小点都算不上。一旦死亡,我们便不会存在,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只是存在过吗?

周国平:千古之惑。德国谚语说: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所以,人类才必须有哲学的思考和宗教的信仰,动机都是为了解决这个千古之惑,让自己相信人生是有意义的,相信一个与上述德国谚语相反的命题:只要活过一次,就等于永远活着了。我也在努力让自己相信,否则怎么活得下去呢。




留言:一个幸福的人,需要坚持做自己,而不是随大流。坚持做自己就意味着要对社会上很多东西说“不”,但什么才是真正说“不”?是感性一点?还是理性一点?


周国平:说“不”的前提是你内心中有你坚信的“是”,有你的清晰而坚定的价值观,这样你就会自然而然拒绝那些违背你的价值观的东西。说“不”不是一种姿态,最高境界是连“不”也不说,走你自己的路就是了。



留言:幸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关联着身脑心这样一个复杂的整体。人生能量化?能重复实验?因而单有科学叙事是不够的,还需要历史叙事和美感叙事,而真正有智慧的学者,会把三种叙事结合起来,把他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思考更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得到启发。

周国平:最重要的是体验和思考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体验是基础,没有自身的体验,思考就只能是空洞的。思考是对体验的整理和升华,没有思考,体验就会停留在零散的素材状态。



留言:接触您的文字是上初二阅读课上,同时也是受妈妈的影响。看您的书多了,受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认为,过好当下每一天,就是最平实的幸福!老师,对吗?


周国平:你(还有不少读者)这么早就接触我的文字,我的文字陪伴着你们的成长,这更是我作为作者的莫大幸运。你说得对:“过好当下每一天,就是最平实的幸福。”其实这并不容易,许多人往往把“当下每一天”都用在功利战场的拼搏上了,那不算“过好”,因为他们的身心是紧张而疲惫的。所以,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心态,知道人生中什么最有价值,你到底该要什么。



留言:您常常在书中提到思考、独处,可是现在很多人在提倡放空思想的冥想。想知道您对冥想、发呆、放松等等的看法。

周国平:我没有练过冥想,想象它是一种让心从日常事务、利益、观念、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获得宁静的方式,应该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对人生道理的透彻思考,其效果就不可能长久和牢固,回到日常生活中,心又会被扰乱。觉悟是修心的根本,所以,佛教在禅定之外更强调正见和智慧。



留言:您的乐观满足的生活态度与体会幸福的深层含义,让您拥有的不仅仅是年轻的心态还有您不老的容颜。

周国平:承蒙夸奖。我相信心的状态对身体有巨大的作用,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这个心态好不是傻乐,不是盲目地知足,而是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从而做到既积极又超脱。





留言:很为您多年来对精神生活的坚守所动,同时深感自己生活碌碌、精神惶惑,早已丧失年少时代对读书的热情。想问一下周老师有精神惶惑的时候吗?

周国平:当然有。精神惶惑不是坏事,说明一个人有精神上的欲望和追求。分两种情况。一是如你所说,意识到生活碌碌、精神生活荒废,因而产生一种警醒。这是转变的契机,你要抓住。二是对重大精神性问题发生疑惑,这是已经走在精神探索之路上的明证。愿你由第一种精神惶惑进入第二种精神惶惑。



留言:周老师,我遇到你之后便开始痛恨自己,痛恨之后又感觉到无比的幸福。痛恨自己怎么读到了大学才遇到你,幸福自己在自己心智还未成熟之前终归是遇到了你。偶然拿起了你写的书,那时我对你并不知道。到现在,利用暑假在图书馆借到四本你的书,如获至宝。

周国平:你把你的心情表述得很真切:恨相见晚,喜相见不太晚。其实,在精神的国度里,相见永远不会太晚。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你的人生刚开始,祝愿你在书籍的世界里不断有这种美好的感受:恨相见晚,喜相见不太晚。



留言:周老师,我向来认为潜意识中孤独的素养是高贵的,而刻意求孤独却是无比贫贱,但我想问它依旧是潜意识的产物吗?

周国平:孤独感可以是潜意识中的,也可以是自己意识到的,但这与高贵与否无关。真正要问的是它是否真实。有的人是会扮演孤独的,在别人面前扮演,显示曲高和寡,是做作;在自己面前扮演,享受顾影自怜,也是做作。真实的孤独感绝不会贴上高贵的标签,所感到的是忧伤乃至绝望。



好课推荐!

爱智书院2025年度私塾课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咨询课程价格

(报名课程需要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