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还是缺量。
昨天大盘小幅震荡,成交量7100亿,创了2月1日以来的新低(自己脑补下2月1日是什么环境),这也是新村长上任后的最低成交量水平!
最近几天,我反复在强调,
在成交量低迷的环境下,量化的影响会被放大
,想必大家都能感受到,市场稍微拉升,就会有抛盘,很多即便是有利好的(比如昨天的新能源,前几天的半导体),都是冲高回落,且轮动特别快,这就是高频量化剥头皮交易导致的。
目前来说,
超低的成交量和活跃的高频量化,成了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
越没有量,高频量化就越缺乏对手盘,就越导致市场走不出来,赚钱难度越大;越是赚钱难度大,场外资金更不来了,场内资金选择躺平了,高频量化就更加缺少对手盘,成交量更加螺旋下降。
而市场的逻辑,都是其次,再好的逻辑,也无法再缺量且高频量化影响这么大的环境下走出来。不要因果倒置,反复找逻辑问题,找自己交易体系的问题,从而陷入自我怀疑。
这就像是汽车没有油了,你不要怀疑车坏了,你库里南没有油也开不动啊。
当前这种局面想打破,至少要有两个变化:
1、量化收敛。
没量,量化缺乏对手盘,其实很多策略是运行不下去的,大家如果都不玩了,你就没有人可以割了。如果高频量化不能主动收敛,那就只能到10月8日新的量化规则执行的时候被动收敛了。
2、来一个重磅利好,有一个方向走出来。
这个时候,如果有个方向能出一个重磅利好,能形成市场共识,量化砸也砸不动,能带动赚钱效应,慢慢积累人气,市场就活了。目前看也很难,因为即便是AI有利好(英伟达不断新高)、半导体有利好、新能源有利好,也都是冲高回落,甚至无法带动市场放量。
总之,这些都体现在成交量上,还是要看到量上来才行。
如此,我的观点还是不变,
在成交量没有恢复之前,要么在强逻辑方向反向操作,要么少动,否则,越想踏准节奏,越容易变成追涨杀跌,越容易大亏:
1、逻辑要强。选择“买跌”的方向,一定是强逻辑方向,要能形成市场共识,因为逻辑不够,低吸就是无底洞。逻辑强的方向,我认为还是这几个:科技、出海、周期(铜金猪)。
2、反向操作。反向操作的前提是,成交量在8000亿附近或之下,跌多了体现出恐慌或供应萎缩入场,涨多了体现出加速或需求不足离场,波谷要耐住寂寞,多些耐心,波峰要抗住诱惑,及时高抛。
最近我也发现,我认识的很多投资者,都失去了交易的热情,也失去了对“新概念”的学习热情,因为根本学不完。以前一个新概念出现,能维持一个月的行情,少了说也能维持两周,现在好了,几个小时就完事了,你这边刚学完,行情结束了,学的越多,亏的越多。
这也是成交量下滑的一个核心因素,因为短线现在赚钱很难,短线可以说直接和量化是对手盘,
大家索性不玩了
。和量化拼速度,那就是找死,人家一秒钟几百次,你两天才能一次(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