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中了 1 条以上,四舍五入,你大概率就是:
今天来说说,“微信强迫症”之“发完语音重听一遍”。如字面意思,好友发来的 60 秒语音是一条不点,但是自己发出去的那短短 3 秒,却能“单曲循环”十几遍。
这种症状广泛出现在妈妈、办公搭子、家里那口子等身上,究其原因,竟各有千秋——
附耳过来,给你听点天籁,这怕是每个「妙音娘子」的内心 OS 。好听,爱听,所以要多听,就是她们反复自我重听语音条最朴素的动机。
在她们眼里,这不是微信语音条,是限量版原声大碟。
初听金磬余响,再听林籁泉韵,「语」音绕梁,三日不绝。
而这种安小鸟式的骄傲,会梦碎在遇到「语音羞耻症」人群之时。对于部分人来说,自己发出去的语音就是泼出去的水,难收,也难听。别人来的语音条,则会引发皱眉、彷徨、 emmm 和转文字等连锁行为。
因此,「妙音娘子」们引以为傲、精心雕琢的音浪,最终的归宿可能是 AI ,但还好,她们还有自己。
自我行为要求较高的人类,行为严谨,对自己的语音也不例外。哪怕有一丢丢「听音羞耻症」,也会一边忍受一边多次重听语音条,只是为了校对。
校对语音里的内容完整度,以及信息准确性。简直是行走的细节控,精神的处女座。
先别沾沾自喜,没有夸您的意思,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朋友的语音撤回率是最高的!
校对语音条里的情绪是否饱满,以及发声状态是否到位。
开心的话得加倍开心的说,如果情绪不到位,对方可能会怀疑是我对感情不理会。万一因为一句语音条丢失一段情,那不行。
如此敏感善良内心的我,发完语音后,假如怀疑对方可能感受不到自己苦心预演了 3 天的「超嗲夹子音」,或者冷静直白的陈述句背后那颗超 man 霸总心
......
赶紧撤回,重新酝酿情绪,再来一条!
就跟上了厕所,无意识地回头看一样,重听语音也是无意识流的抽象派。
“发完语音后再听一遍”,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花样百出,但背后起作用的心理因素却可能同出一源——
自我验证理论( Self-verification theory )。
这是社会心理学家斯旺提出的理论,简单来说,
就是人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在潜意识里积极验证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重听语音」只是其中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