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内容编辑 ·  5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视频编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全职岗位@你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爱奇艺全职岗位:新媒体运营-AI方向🥝 ·  6 天前  
51HR派  ·  卖惨博主月入上千万,只有观众是真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和2岁女儿环球慢游10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1-01 11:57

正文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家三口离开了悉尼的家,开始了为期近10个月的环球慢游。 


2013年12月,我和小庞带着我们即将满2岁的女儿小南开始了环球慢游。逛了一大圈,回到悉尼的家中是在2014年的9月底。回家后的第10天,稍觉安顿,我写下了当时的一些心得。


旅行总是让人有感悟。这次旅行,除了时间较长,最关键是与一个小人同行,感悟和学习自然不少。


这篇文章里我试图记录的是那些回到“现实”生活中也挺有用的心得。



折腾君环球慢游10个月的总体线路图。



一、一切皆有可能 ,除非你已决定不可能


当初我们开始萌发环球旅行想法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被吓了一跳,更别提双方长辈的反应了。毕竟,小南在出发后的一个月才过了2岁生日,而我们计划要去的地方包括世界上一些最不发达、条件最差的国家。


近10个月后,我们毫发未伤地回到了原点,小南茁壮成长。


此时我想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真的,一切皆有可能。


282天、12个国家、3大洲、64张床、18程飞机、不计其数的巴士轮船……这些数字看着有些可怕,特别是带着一个两岁的孩子,这些数字就显得更加张牙舞爪。


但其实,抛开数字,就不过是一日三餐——晚上有片屋顶在头上,有一张(或者两张)床可以睡觉。从这点上来说,其实和“日常”生活无异,最大的区别就是地点场景看到的东西接触到的人不同罢了。


世界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小,虽然同时也比我们想象中的要生动和多样。


梦想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梦想也是个最有魔力的东西。


有好几次,我们碰到正在环球旅行的年轻伴侣,聊起来后他们告诉我:“人人都说要是想长期旅行,一定得趁着有孩子之前去完成。现在看到你们,知道有了孩子其实也一样可以旅行,有点受启发呢。” 这样的评语算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了吧。




二、只有开始,才知道能走得多远


刚上路的时候,我们对于小南能承受多长时间的所谓长途巴士心里完全没底(在悉尼出远门基本都是开车的,或者就是短途公交火车)。


第一次长途巴士是在南美的乌拉圭,整整2个小时。小南上蹿下跳,当时我有点绝望,感觉那是我生命中最长的2个小时了吧。


一个多礼拜后,我们不得不上了一辆3个小时的车。结果,居然,还行!然后是4个小时,也坐下来了。


在玻利维亚一段极其颠簸的山路上在极其简易版的公车里坐了整整6个小时后,我感觉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不可超越的巅峰。小南居然不想下车了,还想继续乘!


好吧,过了一阵,她就如尝所愿了。在哥伦比亚我们坐上了过夜巴士,16个小时。


在出发前,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们居然会到达如此境界,而且还能活着写这些故事。


而回报呢?是我们有幸在一些最不寻常的地方,一些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会带着幼儿去的地方见到了一些委实慑人心魄的风景,遇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人和事。


随之而来的,还有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信心。


有些事,只有开始做了,才知道自己能走得多远。




三、大道至简


我们出发的时候,一共就带了1个大箱子1个大背包 (坐飞机的话这两件属于托运行李),2个日常背包,和1个儿童推车。


要把10个月的生活装进这寥寥几个行李里,还真的不容易啊。


我给自己带的物品清单是:3件短袖T、3件长袖上衣、1件外套、3条裤子、1条短裙、2双鞋、1双拖鞋、几件内衣袜子。所有的衣服我都挑最轻便、最容易干的那种。


作为也算对自己有点要求的女生,我,真的尽力了。


当然啦,我们在纽约那家餐厅时,我的确恨不得把朋友的衣服扒下来套在自己身上,才不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不过,除此之外,我们从来没有因为东西带得少而烦恼过。


有一天,在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小县城,我们上了一辆小巴。所有的行李都得扔到车顶上,我们就抱着2个日常背包进了像沙丁鱼罐头的车里。


我的腿两个个钟头都没怎么挪过地,可还是得腾地方出来塞背包。


还有一天,我们在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的边界赶去搭一条船,要拖着所有的行李,走在那条小泥路上。


小南那天死活也不肯坐儿童推车。那条小泥路仿佛怎么走也走不到尽头。


每当那种时候,就恨不得把行李再扔掉些才好。


在回到悉尼家中后,我们开始把出发前打包好收起来的东西翻箱倒柜拆开来。结果越拆越觉得有太多多余的身外之物。


衣橱有一半的衣服可以直接捐掉/送掉/扔掉,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不会再看的书可以处理掉。租客把我们大部分的毛巾都带走了?没事,算是帮我们处理了多余的那些。


我们的家不大,以前一直抱怨储物的地方不够。现在好了,把一个储物柜都直接扔掉了,剩下的柜子里还有不少地方空着呢。


其实我猜想,大部分人在家里环顾一下,估计都会发现不少的东西都是至少一年没动过的。


拥有的不必要的身外之物越少,需要为它们而花的心思也越少:


不用想着放哪里,不用经常擦洗维护,不用为他们烦恼。那多出来的心思就可以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了。身外之物可能会不见,会变旧。而内心的东西和自身的经历,是永远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夺走的。


生活的质量,不应该由身外之物的数量来界定。这大概是我切身体会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之一了。


四、眼见为实


每次我告诉别人“我们去了哥伦比亚”,通常的反应就是“你是疯了还是傻了,还带着孩子?!”那种眼神。




其实哥伦比亚一开始也不在我们的行程里面,因为我也觉得那是一个“是疯了还是傻了”的地方。好像关于这个国家的新闻里都是毒品啊、人贩子啊、枪战啊什么的。


去了,看了,回来了,我现在可以很肯定地说,哥伦比亚和其它南美国家的安全系数基本一致,甚至可能更高一些(当然你硬要去亚马逊丛林三角地那块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那远着呢,不想办法还去不了)


我们在哥伦比亚碰到了好些无比热情好客有意思的人 。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叫 Barichara 的山间小镇 — 如果以后真要移居南美估计就去那里了。


哥伦比亚有出乎意料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从经济上来讲,哥国也是南美游下来最贵的国家之一(当然这一点,对于我们的钱包是个非常不幸的消息)。


我觉得很幸运,在合适的时间有好几波人给我们提到了哥国如何值得去,而让我动了心思做了些功课。而我们为了去哥伦比亚而花了(和我们当时的预算比起来)不菲的价钱临时修改了事先定好的环球机票,事后也觉得绝对是改对了。


每次有人问我此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时,哥伦比亚总是其中之一。


我们常常会因为缺乏认识,或者被一些片面的信息,而阻碍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也常常会任由别人的看法来主导自己的决定。


所幸的是,事实往往比那些片面的信息更有魅力。做好功课,去眼见为实一番,那,才是正道。


五、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出发之前我有个非常长的 to do list (琐事清单),基本都一一被勾掉了。


可是一直没有勾掉的是把房子租出去那栏。房子租不出去,就意味着按揭没着落,就意味着我们的预算里又得再去掉一部分。我们的中介一直唠叨,你们就租9个多月,而且又是带家具租,市场太小众了,很难租。


直到出发前的那个周末我们和朋友们的告别趴踢,房子还没找到好人家。临近圣诞节市场很淡,我们虽然觉得该做的都做了,不过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突然间就峰回路转了。


我们出发的那天,第一波租客准时到家里,我们把钥匙交到他们手上嘱咐了一番,把行李搬上车,直奔机场。在整个旅程中,虽然换了3波租客,可全部无缝对接。最后一波在我们回家前的10天撤出。简直完美。


长期旅行的人基本都经历过一个症状,就是所谓的 travel burn-out ,翻译过来大概叫“旅行疲劳症”吧。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间一个意想不到的地点,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旅行疲劳综合症”。


旅途到了5个多月的时候,我们到了哥斯达黎加一个以度假闻名的山间小镇,住着的小小旅店有茂盛的热带院子和一个带吧台的游泳池。在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是人间天堂的地方,我却只觉得疲惫和不安。


我再也不想必须无时无刻都不得不做决定:决定去哪里参观,决定参加什么活动,决定下一顿吃什么,决定下一站去哪里,决定是坐公共交通还是租车。


当时我什么也不想,就想无需思考地度过余下的时光。


最后我们决定“无所事事”地过几天。我们真的什么也不想地过了几天。


几天后,再次出发的时候,我对世界又重新充满了好奇和热情。而自此以后,自己似乎也更加平和了。


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一起都会好起来的。把一切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事情做好,然后把剩下的交给老天。老天特别眷顾努力而又愿意相信它的人们。


这一点,我总是有幸一遍又一遍地体会到,又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特别是在境遇略显艰难的时候。


旅行再长,也有结束的时候。终点又回到起点,不过终点永远也不可能和起点一模一样了。


10个来月的慢游,小南太小估计什么也不会记得。


不过我会记得,我们怎样在慢游的时候,看着她慢慢成长。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慢游的时候,和她一起成长。






本文作者俞茵又名折腾君。复旦毕业,流串于中法澳,在500强和创业间,在职业人和母亲身份间,痛并快乐地折腾着。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折腾君来了(id:i_zhetengjun)。LinkedIn经授权转载。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