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1949年叶剑英请傅作义吃饭,对方多喝了几杯 ... ·  15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中国姓嬴的几乎没有?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口腔的清道夫,牙齿的保护神——中药牙粉,改善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苏洵:没有文凭,我也可以成为人生赢家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8-30 11:02

正文

这个寒冷的季节 因你的关注 而变得温暖

01


宋仁宗至和二年,益州府,知州老爷张方平正在翻阅一个人的简历。


姓名:苏洵

性别:男

户籍:眉山

文凭:无

职称:无

社会关系:祖上三代皆在家务农,无功名

.......


张方平是去年被派到成都担任市委书记的,刚一上任,就下发了红头文件:


寻找民间贤能人士,共同建设大宋特色封建主义社会。


没多久,属下就给他汇报:


眉山县修文乡有个叫苏洵的老头,是个人才。


然而看着苏洵的简历,张方平一个劲儿直摇头。


“没有文凭,没有背景,没有工作,白丁一个,这样的人也配叫做人才?”张方平冷冷地看着下属。


“老爷,苏洵呈递上来给您的几篇论文,先看看再下结论不迟。”下属抱着一摞资料放在办公桌上,只见论文封皮上写着《几策》、《衡论》、《权书》、《洪范论》。


“哟,大学没考上,自己还想发布论文了,只怕是半灌水响叮当喔。”张方平笑着戴上了老花镜,翻起了论文。


没想到越看,眉头锁得越紧,一转眼已经过了三个时辰。


“只怕是工作要遭除脱了哟”,下属的额头慢慢开始冒冷汗。


“啪”的一声,论文被合上了。


“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苏洵的文章,竟然兼具这三位大家的风格!”


“这样的人才,你为什么不早点给我推荐?快,给我请到府上来!”

苏洵就这样来成都了,这是一位看起来比较沉静的大叔,衣着朴素,相貌平平。


然而这个一介布衣的大叔,在跟张方平的谈话中,不卑不亢,泰然若定,更重要的事,他的“博学恰闻”深深折服了为官已经二十年的市委书记。


从此,张府给苏洵特设一专座,两人时常一起摆龙门阵,纵论古今治乱,品评一时人物,好不快活。


“苏老弟,前段时间我向朝廷推荐你来成都教育部任职,没想到朝廷迟迟没有批复。这样吧,我给你写了封推荐信,你去见见我的兄弟伙雷简夫,他也是个爱才之人,一定会给你扎起的!”

于是苏洵又来到了雅州,拜访了雅安市委书记雷简夫。


在看完苏洵的文章之后,雷书记有好一阵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岂只是西南地区的俊杰,这特么应该是天下的奇才啊!”( 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耳


雷书记好不容易憋出来的一句话差点把天花板都掀翻了。


“我的兄弟伙张方平太不够意思了,苏老弟,以你的才能,成都教育部配不上你你知道吗?”雷书记抓住苏洵就是一阵剧烈的摇晃。


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 区区成都学官怎么能尽展你的才华!”


话音刚落,雷书记就展开纸笔,准备给当朝宰相韩琦、文坛领袖欧阳修写推荐信了。

47岁的苏洵回到家中,开始收拾东西。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儿呀?”身后两位稚嫩的少年开口问道。


“跟老汉一起去京师,博得功名,攫取天子之爵禄!”


原本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应该“知天命”的苏洵,突然感到,心中那一团已经熄灭了30年的火焰,突然燃烧了起来。

02


宋仁宗嘉佑二年,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成绩放榜了。


“报~~苏轼、苏辙兄弟同科进士及第,喜报啊老爷!”


苏洵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


自嘉佑元年进京以来,短短的一年时间,老苏、大苏、小苏的文章刷爆了京城头条,篇篇文章都是“10w+”,引得公卿士大夫纷纷“点赞+转发”,粉丝遍地,三苏父子已经名动京师,成为国民网红。


当时的大V对苏洵文章是这样评价的:


贾谊不能过也。(大宋国务院总理韩琦)


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大宋作家协会会长欧阳修)


如大云之出于山,忽布无方,倏散无余,如大川之滔滔,东至于海源。(成都市委书记张方平)


一时之间,苏洵身为国务院总理韩琦座上客,出入达官贵人宴会之间,王公大人们争相求见,而他此时,不过只是一介布衣而已。


“老爷,听闻殿试后皇帝说,钦点苏轼、苏辙中榜,是为子孙得两宰相之才,大喜啊!”


“哈哈哈.......”苏洵仰天大笑道: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回想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寒窗苦读,屡考屡败,无一功名,没想 一个“布衣”学渣却教出了两个“宰相”学霸


看到两儿少年得志,想到自己即将大器晚成,苏洵踌躇满志。


看来,漫漫历史长河,也终将留下我“苏洵”之名吧!


“报~不好了老爷......家里传来消息,程夫人她.......病逝了.......”


“你说什么?”苏洵的声音突然撕裂,眼中已簌簌落下泪来。


03


父子三人离家虽然仅仅一年,由于没有成年男子看管,家中已是“屋庐倒坏”、“篱落破漏”,一篇破败之景。


而且,少了一个人,一个苏洵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去。

嗟予老矣,四海一身。自子之逝,内失良朋。”


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为何忍心半途离我而去?


一念到此,苏洵就肝肠寸断,五脏俱焚。


“亲爱的,我这辈子就住在这老房子里,与你的魂魄相守。等着我吧,我已是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没多久就与你相见了。”( 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49岁的苏洵,在这一刻是这么的孤独,哭的像个孩子。


而记忆突然展开,像铁轨一样长.......

她是18岁嫁给他的,那时候,他19岁。


刚刚嫁到苏家的程夫人还没来得及从婚礼的喜悦回过神来,正是羞颜未开、情窦初开的时候,原本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满满憧憬,却突然发现:


我竟然嫁给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


新婚的苏洵,生活状态是这样的: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苏洵自上一年“高考落榜”之后,就抛下了课本,整日与一群社会青年、狐朋好友相约在一起,鲜衣怒马、裘马轻狂,大唱着“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是的, 19岁的苏洵,游荡不学、放浪形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子


更何况, 程、苏两家差距很大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程夫人的祖父是地方检察官(录事参军),父亲是最高法院副院长(大理寺丞),而苏家“三世皆不显”。


然而,由巨富程家嫁到贫寒苏家的程夫人,却“孝恭勤俭”,毫无傲慢或不满之状,赢得苏氏族人交口称赞。


曾经有人悄悄对程夫人说:


“夫人啊,你娘家完全不缺钱,就凭父母对你的喜爱,只要你说一声,求他们资助一下,肯定不会不答应的啊。你说你为什么非要整天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却一句话都不说呢?”


“当然。我只要给父亲发条微信,估计娘家立马就转账过来了,这也不是不可以。”程夫人微微一笑,突然正色道。“可万一这事儿传出去,让大家笑话我老公苏洵,说他靠人资助才能养活老婆,岂不是太丢他的脸了啊!”


嫁给一个没钱的男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嫁个一个尽管知道自己没钱却还没有上进心的男人。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们的家里并没有矿啊。 程夫人忧心忡忡,整日“耿耿不乐”,但却仍然一言不发。


因为,为苏洵前途忧虑的,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门。


“怎么不高考了呢?”


“为什么整天在外瞎晃呢?”


“啥时候要孩子啊?奶粉钱攒够了吗?”


面对亲朋好友们的“七嘴八舌”,苏洵表示呵呵哒,依旧我行我素、不务正业。


苏洵前头还有两个哥哥,苏淡和苏涣,都曾经高中进士,尤其是二哥苏涣中榜之日,“乡人嗟叹,观者塞途”,眉山的年轻人都不再整天泡茶馆打麻将,而是沉迷于学习不可自拔,“及之后,眉山之学者多至千余人,盖自苏涣始”。


然而最放心的那个人,竟然是苏洵他爹,苏序。


孩子不爱学习整天在外面瞎玩儿,你这个做爹的怎么不管管?快把苏洵逮回来,给他买教辅、报辅导班啊!


然而,苏序的反应竟然是:“纵而不问”、“笑而不答”,最多就是淡淡地回一句“非尔所知也”,堪称史上最淡定老爹。


我去,苏洵是你亲生的吗?亲戚朋友们直摇头。完了,这个孩子要废了。


然而,奇迹最终还是发生了。


宋仁宗景佑二年,27岁的苏洵,突然对程夫人说:


“我觉得,自己从现在重新开始读书,还行。可是家里负担这么重,没人来经营,这太浪费时间了。夫人,请问你怎么看?”


“我早想说你了,但我一直没说。如果你是因为我的原因而读书,那就算了。读书是你自己的事,你如果不想读,我永远一句话也不会说。”


程夫人心潮起伏,为这一天,她已经等了整整八年。


“今天你既然这样说了,那我告诉你,家里的事你就甭管了,全由我来照应,你就安安生生地读书吧。”


你负责好好学习,我负责赚钱养家。


程夫人拿出娘家带来的珠宝首饰,全部卖掉,来经营家业,没过几年,苏家就脱贫致富奔小康。


从这一天开始,苏洵把微信签名改成了“高考改变命运”,拉黑了从前的狐朋狗友,一心只读圣贤书。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04


然而,命运依然给了苏洵两记重拳。


两年后,第二次考进士,不中;


又过了八年,应试制科,不中。


从18岁到37岁,几乎整整二十年间,苏洵参加高考三次,都落榜了。


如果让苏洵总结一下他的前半生,估计他会这样写:


《年轻人不可不看之高考的十大陷阱,血泪总结》;


《高考不得不承受之痛,没有人比我更懂》;


《我的前半生,不是在准备高考,就是在去高考的路上》;


《最怕你胸怀大志,却还碌碌无为》......


“年轻人,不要灰心,俗话说得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呢。继续努力,大不了重头再来嘛。”


37岁的苏洵,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哥我不考了!


他翻出自己二十年间写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声律、记问之学而赶鸭子上架写出来的。这时候才蓦然发觉,应试作文肤浅可笑、结构散乱,自己看着都脸红。


于是,他一把火把这数百篇应试文章,统统烧掉了。


“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为者。苟一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


我已经花了20年时间应付科举,不能再用剩下的浪费在考试上了。我要自由地读书,自由地写作,做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文章家。


他放下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和《八股文速成宝典》,捧起了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自由的思维跨越千年、魂交古人,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


就这样,“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苏洵闭门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读过的万卷诗书,走过的天下奇山川,在胸中孕育、发酵.......


“夫人,拿笔来。”苏洵终于憋不住了。


于是,厚积薄发、下笔万言,一发不可收拾。


好文章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涌出来的!


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考生苏洵,而是为自己写作的苏洵。


好的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

05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中学时候我在背诵这篇课文《六国论》的时候,心里一直有点疑惑。


开门见山就抛出了结论,文字如此平实质朴,怎么就不先来点儿悬念、曲折、吊胃口、引人入胜的包袱、段子呢?


北宋初年的文坛上,流行的是两种文风:“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西昆体和“穷期险怪、艰深枯涩”的太学体。


这些流行在北宋自媒体圈的文章,要么华而不实,肆意传播腐朽糜烂低俗的生活观,损害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么充当“标题党”,“震惊”、“惊爆”、“崩溃”等字眼夺人眼球,“认知升级”、“区块链”、“复盘”等高端词汇引人侧目,诱导广大中老年人转发刷屏。


更有甚者,已经将写文章变成了“标准化的商品产出流程”:


50标题挑1—4级采访—5小时候模拟写作—取100标题—5000人投票—复盘—.......


刷流量,接广告,吸粉丝,大把大把数钱,不亦乐乎!


而苏洵,就偏偏以最朴实的题目(《六国论》),开篇就把文章论点抛出来了,开宗明义,直接了当。


接下来,痛心疾首描述“六国赂秦”的现实: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想当初祖先开国之初,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才好不容易拥有尺寸之地。而败家子孙却一点也不珍惜,今天送五城,明天送十城,以为就可以睡一晚上好觉了,没成想第二天早上一起床,秦国军队又兵临城下,让你哭都哭不出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古人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呀!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哀呀,你们这六国,要是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封赏自己的谋臣;要是把恬不知耻侍奉秦国的心,用来礼遇天下的人才,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向西抵御秦国,我恐怕秦国人吃东西都没心情咽下去了吧?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话说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即使这样还是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反观今日偌大一个大宋帝国,竟然像六国一样,与辽国、西夏割地求和,缴纳岁币,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真的是连六国都不如啊!


皇帝陛下,我都替你躁得慌啊!


在结尾,苏洵发来了宋代历史上的最强音: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虽质朴平实,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句子掷地有声,生动感人,反复读之,深刻感受到苏洵的不凡见识和铮铮傲骨。


难怪这样的文章一传到京师就火爆了整个大宋文艺圈,凡是读过老苏文章的人,要么为之惊叹不已,要么感叹自己的水平差距太大,要么拿来当作文的标杆模范——“ 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不靠标题党,不靠刷粉丝,老夫苏洵也可以成为流量天王。”


因为,只有自由的灵魂和卓绝的努力,才能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06


“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


很多年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在苏洵闭关十年苦读的日子里,他只做了两件事:


一是让自己位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是培养两个儿子,奠定了日后跻身唐宋八大家的基础。


是的,一门三父子,就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半壁江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苏洵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的老爸,没有之一!



苏洵的育儿经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一是严格要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苏洵的指导之下,苏轼、苏辙两兄弟并不拘泥于教材教辅,而是饱读了经、史、百家之书。


这段时光给两兄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苏辙的回忆是带着愉悦和欢快的:


“惟我与兄,出处皆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再祭亡兄端明文》)


而苏轼的回忆,却带着一丝紧张和忐忑: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大意是说:


梦回童年,嘻戏玩耍好不开心。玩着玩着才猛然想起按照学习计划,今天应该把整部《春秋》读完,结果只顾着刷抖音才读到恒公、庄公的部分,老爸苏洵马上就要来突击检查。吓得我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夜半惊醒,仍然觉得自己像一条上了钩的鱼。


关键是这首诗是苏轼六十多岁贬谪海南写的啊。


这把年纪了,还梦见老爸苏洵督促读书的时光,童年的勤学苦读到底给苏轼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哇!


难怪人家苏轼保持了终身学习的习惯,贬谪黄州的时候还不忘每天做功课,甚至抄《汉书》(八十万字)达三遍,这可是当年老爹苏洵布置的作业啊。


你只看到了苏轼苏辙惊人的天赋,却不知道老爸苏洵培养的终身学习习惯。


二是交流讨论,锻炼孩子独立的思考能力。


苏洵从来不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每天读完书,都要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古今的成败得失,各种思维的火花在一起激烈的碰撞,其乐融融。


在两个孩子还不满十岁的时候,苏洵就开始布置课题作业,让孩子点评先贤经典,苏轼做出了《春秋论》,苏辙做出了《孟子解》、《论语略解》。


这在今天看来,相当于让小学生独立思考,写大学论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素质教育啊。


苏洵曾给苏轼布置过一篇人物点评命题作文——《夏侯太初论》。


苏轼竟然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


意思是说,一个勇敢的人,有勇气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却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吓一大跳;能敢于和猛虎搏击,去可能被小蜜蜂蛰一下就惨然失色。


这句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说明人们可能经得过大风大浪,却可能在小阴沟里翻船。


这时候的苏轼,仅仅十来岁啊!


你只看到了苏轼苏辙过人的见识,却不知道老爸苏洵锻炼的独立的思考能力。


三是品德教育,塑造孩子正确的三观价值。


关于读书、作文的目的,苏洵是这样教导两个儿子的:


“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