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每年的冬季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季节,发病时常常伴有咳嗽,宝宝咳嗽,牵动的是家长的心。
看着宝宝咳得颤动的身板,涨红的小脸,泪水汪汪,家长们揪心不已。
面对此种情景,时常会有家长来问“宝宝白天还好好的,为什么到了晚上就咳得厉害,该用什么药?
”“宝宝已经用药2周了,怎么还在咳嗽,该用什么药……”
咳嗽是呼吸系统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种防御性神经反射活动,根据咳嗽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儿童咳嗽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通常跟急性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相关。
而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和胃食管反流等,具体的情况随不同年龄而有所差异。
比如说,婴幼儿期的慢性咳嗽以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最常见,<1岁的婴儿咳嗽还需要考虑是否与先天性疾病相关,1~3岁的幼儿需考虑是否有异物吸入。
6~14岁的儿童以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为常见,大龄的儿童还需要考虑心因性咳嗽等。
咳嗽仅仅是疾病在呼吸系统中的一个表现,咳嗽的治疗需明确病因,针对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哮喘或过敏等不同病因,采用适宜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轻度的咳嗽有利于排痰和咳出有害物质,一般不需要使用镇咳药。
但严重的咳嗽,特别是剧烈的无痰干咳可影响休息与睡眠,甚至使病情加重或引起其他并发症,对疾病的恢复不利,此时需在对病因进行治疗的同时,加用镇咳药。
一般来说,药物能抑制咳嗽神经反射环路中的任一环节,便可产生镇咳作用,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
中枢性镇咳药
这类药物直接抑制脑中的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作用强而持久,目前多采用没有成瘾性的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药物,其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主要用于剧烈的无痰干咳。
外周性镇咳药
这类药物种类繁多,理论上只要能抑制咳嗽神经反射环节中除中枢以外的任何一个环节而止咳的药物,都可归在此类,如甘草流浸膏、糖浆可保护呼吸道黏膜而止咳,也有部分药物如那可丁、苯丙哌林等兼具有中枢性和外周性止咳作用。
止咳中成药
小儿体质属阳性体质,易内生热,俗称上火。
上火咳嗽就是中医讲的肺热咳嗽。
这样的咳嗽若采用西医治疗易出现反复咳嗽、迁延不愈的现象。
而中医重视辨证治疗,标本兼治,在治疗咳嗽的同时注重清热、解毒,消除疾病的根本病原,同时化痰、止咳,治疗表证,常用的药物如黄龙止咳颗粒,能够实现肺、脾、肾三脏同治,修复呼吸道黏膜,增强机体免疫力,止咳更治咳,防止反复发作。
1.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物质。
儿童一般应少用镇咳药,特别是痰较多、有喘息的患儿应禁用镇咳药;
少数剧烈咳嗽或伴有胸痛的患儿,可谨慎给予镇咳药;
儿童必须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
如儿童使用镇咳药3~7天效果不明显,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2.针对不同的病因,药物使用的疗程也不同,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至少8周,鼻窦炎治疗至少2周。
经常有家长会问,孩子已经用药好长时间怎么还在咳嗽,因此需要家长不要焦虑,坚持治疗。
3.市场上在售的呼吸道疾病非处方药有许多为复方制剂,由退热药、抗组胺药、镇咳药、祛痰药、止喘药等的2种或多种成分构成,部分中成药也有与西药作用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家长在选择药品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药师医师,避免重复用药。
4.一些药物可能诱发慢性咳嗽,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如心得安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儿童若咳嗽,需考虑药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