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
51好读  ›  专栏  ›  健身先健脑

FFMI,检验是否用药的黄金标准?

健身先健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5-01 11:25

正文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内容全部原创,为保证公正独立,谢绝任何形式的商业合作。有偿转载、约稿,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作者:


个人微信:647811

公众号:workout_lab

邮箱:[email protected]

对于比较进阶一点的爱好者,也许听说过“FFMI”(去脂体重指数)这个词,并被很多人用来判断一个运动员是否用药。很多国外的批判“假自然运动员”(fake natty,即自己用药却宣称自然,以此吸粉)的博客,比如 Nattyornot,也非常频繁的使用了这个指标。

Fake Natty 流行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你在 YouTube 搜索“natural bodybuilding”(自然健美),出来的结果,基本都是药罐子。


FFMI 的理论,简单总结就是:人类的基因极限,差不多在 25 左右,所以超过 25 的,很可能是因为用了药。


这个评判标准,真的很科学吗?也许是。


这个标准,可以当做检验用药的唯一标准吗?显然不能。

FFMI,是什么?

FFMI (去脂体重指数)这个概念,来源于 1995 年的一项研究,(1) 根据瘦体重、身高,以及体脂率,计算出 FFMI 的数值:


FFMI(身高 1.8 m 以上) = 去脂体重(kg) x 身高(m)的平方

FFMI(身高 1.8 m以下) = 上一个公式计算出的 FFMI + 6.1 x (1.8 - 身高)


研究发现,类固醇使用者的平均 FFMI 达到了 25,甚至有人可以超过 30,而非使用者,平均 FFMI 只有 20 左右。 而计算了 20 位 1939-1959 年间(类固醇尚未广泛运用在健美运动中)的 Mr. Amarica 冠军,他们的 FFMI 中位数是 25.4,也可以说明,25 这个值,差不多是大多数人类基因的极限。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比较 70 年代的健美运动员时,他们的 FFMI 一般不超过 30(比如施瓦辛格的 FFMI 为 28.7,赞恩的 FFMI 为 25.3);而近些年的运动员,大部分都超过了 30(比如西斯的 FFMI 达到了35)。其中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左图为 FFMI = 25.7 的 Steve Reeves,右图为 FFMI = 35 的 Phil Heath,相信从肉量上,也能直观的看出来区别。

FFMI 的局限性

如果你稍微搜索一下互联网,就会发现,FFMI 早已受到了不少批判,比如在原先的报告中,就有如下一些实验缺陷:


  • 实验样本过少;

  • “是否使用类固醇”完全来源于自我报告,可信度不高(比如自我报告“未使用类固醇”组的实验者,包括了某些地区健美比赛的冠军,以及力量比赛的记录保持者);

  • 虽然有尿检,但是全程是无人监督的;

  • 皮脂的检测,使用的是皮脂夹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


更何况,这里还有一个逻辑错误:绝大部分超过 FFMI 大于 25 的人,都使用了药物,但 FFMI 小于 25(甚至 20)的,并不能说明没有用药(用 Lyle Mcdonald 的话说:You suck at using steroids)。


所以,正如文章开头所说,FFMI 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并不能凭这一个值,断定某人是否用药——如果你的基因足够好,突破 25 的界限,甚至达到 30,也是有可能的。

原始实验 FFMI 值 % 的比较,蓝色:非类固醇使用者;红色:类固醇使用者。绘图:strongerbyscience.com

FFMI,并不适合你

虽然 FFMI 的概念比较高阶,但是当 Ruki 姐搜索中文资料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公众号,都宣传的是用 FFMI 计算自己的训练水平与基因极限——后者,是可以的,而前者,并不准确。


原因很简单,FFMI 的计算,是基于精英男性健美运动员,脱完脂脱完水在台上(on stage)的状态——他们的体脂,平均在 3-5% 左右;而体脂越高,FFMI 的计算越不准确;在高于 10% 的时候,计算出来基本没有很大参考意义了。也许你会在很多论坛上看到,有些练了 2-3 年的爱好者,宣称自己 FFMI 达到了接近 25 的状态——其实这并不是计算错误,而是公式并不适合大部分不比赛的人。


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是,FFMI 的计算,是基于“瘦体重”(LBM),而不是“肌肉重量”——瘦体重指的是除去脂肪一切其它的内容,不仅包括了肌肉,还有毛发、骨骼、水分、内脏……而体脂率越高的时候,瘦体重的水分也越高,导致 FFMI 算出来偏高。(2)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许多相扑运动员的 FFMI 都超过了 25,并不是因为相扑领域使用类固醇更广泛,而是运动员大多数皮脂偏高,造成了极大的计算误差。(3)

皮脂越高,计算出的 FFMI 值也和实际差距越大。

同样道理,如果你天生骨架大(骨头重),FFMI 也会偏高,同时更容易突破 25 的“基因极限”。(4) 更极端一点,如果你有着非常巨大的内脏,或者数十斤毛发,它们也是可以直接提高 FFMI 的。

FFMI 的意义

如上文所说,FFMI 可以作为一个计算基因极限的工具:将 25 和体脂率作为目标,倒退出你的“基因极限”差不多是多少体重 / 肌肉量。


另外,如果你皮脂不高的话,FFMI 也能作为一个不错的参考:(1)


  • 16-17 = 远小于平均值 (小于 20%)

  • 18-19 = 平均值 (25-50%)

  • 20 = 高于平均值 (50-75%)

  • 21 = 远超过平均值 (75-90%)

  • 22 = 高水平 (95%)

  • 23-25 = 精英职业健美运动员水平

  • 26-27 = 如果你基因够好的话,可以在自然水平下达到

  • 28-29 = 理论上可以通过自然达到,但是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例子(类似于“理论上人类百米可以跑进 x 秒”的概念)

  • 30+ = 大家都知道你在用药了,但是……都练这么大了,自然不自然也没什么关系


但是,就像 Ruki 姐反复提到过的一样,由于大部分爱好者的皮脂过高,加上无法得到准确的体脂率(健身房的体脂率为什么测不准?点击这里查看),FFMI 作为娱乐的意义更大些(不要再问“为什么我练了三年,FFMI 已经超过 25”这种问题了)。

总结及拓展

所以,总结而言,FFMI 是一个很科学的指标,但并不能作为判断是否用药的唯一指标:


  • “某某某的 FFMI 超过了 25,他是不是一定用了药?”——不一定,但是极有可能。自然状态下 FFMI 超过 25 的运动员,就类似世界上 100 m 能跑进 10 秒的人一样,存在但是稀少;

  • “某某某的 FFMI 只有 20,他是不是一定自然?”——不一定,可能只是他既不会练也不会用药;

  • “我上个月刚开始练,怎么知道我是不是那些超过 25 的少数天赋运动员呢?”——请先关心一下如何超过 16;


至于到底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用药,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模型,其他的假说,比如 Francis Holway 的“肌肉 / 骨骼比例”模型(单位质量的骨骼只能承受单位质量的肌肉,而用药可以突破这个屏障);(5) 比如 Casey Butt 的“最大肌肉量”模型(通过测量手腕、脚腕的维度,来推断肌肉生长,也就是一个人“骨架能承受的最大肌肉量”的基因极限)……(6) 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完美的地方。 比如测量“骨架”,需要至少 22 个测量点;比如同样的“骨架”,女性大概会比男性少携带 20-25% 的肌肉。(7)

肌肉 / 骨骼比例模型


近些年,也有些关于通过力量 / 肌肉量 / 身高比例来推测是否用药的研究……但总体来说,并没有任何直观的判断方法——没人能用肉眼推断你在使用类固醇,与此同时,也没人能用肉眼推断出你没有在使用类固醇。 

参考文献

  1.  Kouri EM, et. al.Fat-free mass index in users and nonusers of 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s.  Clin J Sport Med. (1995) 5(4):223-8.

  2. Martin AD, Daniel MZ, Drinkwater DT, Clarys JP. Adipose tissue density, estimated adipose lipid fraction and whole body adiposity in male cadavers.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1994 Feb;18(2):79-83.

  3. Kanehisa H, Kondo M, Ikegawa S, Fukunaga T. Body composition and isokinetic strength of professional Sumo wrestlers. 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 1998 Mar;77(4):352-9.

  4. Chumlea WC, et al. Relations between frame size and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ineral status. Am J Clin Nutr June 2002 vol. 75 no. 6 1012-1016.

  5. Cianferotti L, Brandi ML. Muscle-bone interactions: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Endocrine. 2014 Mar;45(2):165-77

  6. Peters DM, Eston R. Predi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frame size in young adult males. J Sports Sci. 1993 Feb;11(1):9-15.

  7. Healy et al. Endocrine profiles in 693 elite athletes in the postcompetition setting. Clin Endocrinol, 81: 294–305. 

福利时间

每篇推送下赞最多的评论者,Ruki 姐会送一份小礼物(限量版的复古明信片)。由于没人能抢过 Ruki 姐的沙发,所以你只要抢到板凳就行了。

相关阅读

体脂,到底是什么?

也许,你并不需要“先增肌,再减脂”

简易版健身饮食指南

基因决定一切?——体质差异的迷思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